史慧超
摘要: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它的主張可用《壇經》的四句話來概括: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它指導我們持平常心,豁達處世;懷慈善心,傳遞溫暖;禪意生活,調節(jié)快節(jié)奏的生活;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關鍵詞:禪宗;平常心;慈善心;自然;和諧
一、禪宗的興起
在禪宗未興起以前,印度便有“瑜伽”。在英文中為“牛軛”,引申為“管束”:即如何才能管束我們的心。古印度的瑜伽又發(fā)展為佛教的禪法和勝論-瑜伽派,勝論-瑜伽派變繁瑣成為了后來的密宗,而變簡易的就是我們所說的禪宗。在中國,達摩被視為禪宗初祖。后來慧能的南宗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
二、禪宗的主要思想
(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這里不需要語言,語言是蒼白無力的,只能靠自己的心去領會?;勰茉谂c無盡臧尼的一次對話中,形象地說明了佛性和文字沒有關系。慧能說:“佛性好比是天上的月亮,文字就像我們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卻不是明月本身,看月亮也不一定非得通過手指?!雹倩勰苷怯眠@種方法來悟禪。有一則公案,說禪師問學僧,如果有人掉進了千尺深的水井,不憑借任何東西應該怎么救他?學僧聽后只覺奇怪,認為禪師所說的根本不合實際。其實,世界上也就沒有那么深的水井,只是學僧的學力尚淺,不得開悟。由此可見,禪宗就喜歡用這種“不合實際”的言行來促使學僧醒悟。棒喝、不合邏輯的言語就是禪宗常用的教學方法。
(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每個人都想成為佛,但是成佛的要求在禪宗出現(xiàn)以前是非常高的,需要出家,并遵守各種清規(guī)戒律。因為過程艱難,所以過去的佛教認為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修成佛,能修成佛的人,一定都是有“佛性”的人。慧能初見弘忍就提出了人人都有“佛性”的說法,這就為“人人皆可成佛”提供了可能。禪宗認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修煉好心性便能成佛,因此注重心性的修煉,以發(fā)現(xiàn)心靈的本真。我們的自心、自性便是成佛的內在緣由。世間復雜的莫過于人心,心煩、心亂便是沒有管理好自己的心。禪宗就是要人們學會管理好自己的心。我們要學會傾聽自己的心聲,理清內心的想法,然后把消極、多余的東西扔掉,給自己一顆清靜的心。
三、禪宗在當下社會的影響
(一)持平常心,豁達處世。關于禪法機要,馬祖曾言:“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只如今行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②慧能強調心地不染不著,馬祖進一步發(fā)展了這種思想。
作為學生,每一次考試,我們的雙眼總是緊盯他人的分數(shù),不是惋惜自己,就是羨慕別人。長大有工作了,大家開始比誰的工資高。總之,我們的目光總是在別人身上,總能生出不滿之情,卻從來不曾關注、認清自己擁有什么。
持一顆平常心,是認真關照自己所擁有的并且愛護他們。當你在做一件事時,若能保持平常心,就不會被其他心思所打亂。這時你的心是澄澈、空靈的,而此時便是智慧、潛能迸發(fā)的時機。
(二)懷慈善心,傳遞溫暖。佛陀曾經舍身飼虎,割肉喂鷹。佛經這樣的記載不勝枚舉,千百年來這樣大肆弘揚,并不是要誤導人們焚身、剜肉,而是為了向世人昭示一種大慈大悲的宏愿和決心。
毛澤東曾說:“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我們要有善念,更要有善舉。就最近“扶不扶”問題來說。老人摔倒,路人將其扶起,這本是值得稱贊也值得感謝的事兒??墒?,不知從何時起這也成了一種訛詐人的手段。為此,我們會因噎廢食嗎?不,我們仍應懷有善良之心,智慧地去做善事。這些年,國家無論哪里發(fā)生了險情、災難,都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問候與捐助。慈善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體現(xiàn)著國人日增的慈善之心。
(三)禪意生活,調節(jié)快節(jié)奏的生活。凈慧法師根據慧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精神提出了生活禪這一將佛法融化于世間的方法,進一步闡釋了佛就在現(xiàn)實生活中。
當今,大家每天都疲于奔命,就連坐下來安心吃頓飯都是奢侈??旃?jié)奏的生活,使我們變得像陀螺一般。在繁忙的生活中抽空參參禪悟悟道,可以緩解壓力、提升生活。其實,靜下心來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有禪,禪意的畫,禪意的詩,甚至一些首飾、家具都帶有禪意,所以,我們不要僅限于把禪作為修行的方式,而應該讓其獲得更為廣義的文化內涵。
(四)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佛家講佛法是渾然天成的。禪宗要人們盡可能地使自己的身心融入自然,與自然成為一體。禪僧們在回答各種問題時,也非常喜歡拿自然中的山水草木作喻。
在遠古,先民們對大自然充滿了敬畏崇尚之情。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使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恩格斯指出:“我們統(tǒng)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tǒng)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边@充分說明了我們與自然界是可以友好相處的,而不是你死我活敵對的關系。佛教具有的這種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精神,完全來源于佛教對于存在,尤其對生命存在的評判價值。禪宗佛教有一種值得羨慕的對生命的尊重。
結語:禪宗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然而,我們要從中所汲取的并不是成佛成仙之道,而是從中領悟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我們要用慈善、廣博的心,與周圍的人、與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處,共同構建真正的和諧社會。
注釋
①吳光遠、葉舟編著.佛渡有緣人.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10年,第45頁。
②吳光遠、葉舟編著.佛渡有緣人.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10年,第10頁。
參考文獻
[1]胡適.中國佛學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
[2]胡適.禪學指歸[M].金城出版社,2013年
[3]季羨林.佛教十五題[M].中華書局,2007年
[4]錢文忠.天竺與佛陀[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年
[5]吳光遠、葉舟編著.佛渡有緣人[M].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