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輝
試談“互聯網+”教育中的幾個問題
◎孫光輝
對于什么是“互聯網+”,可以這樣理解:“互聯網+”傳統(tǒng)集市,淘寶出現了;“互聯網+”傳統(tǒng)銀行,支付寶出現了;“互聯網+”傳統(tǒng)交通,滴滴打車出現了。也就是說,“互聯網+”是用互聯網思維、技術對傳統(tǒng)行業(yè)進行改造,改造的結果是新行業(yè)形態(tài)的出現。
面對火熱的“互聯網+”,教育當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聯網+”教育,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幾十個學生,這是傳統(tǒng)教育。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教師由你選,這是“互聯網+”教育。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這就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
在古代,由于師資力量有限,接受教育成為少數人的專利和特權。近代以來,全球大多數國家開始普及義務教育,學習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ヂ摼W時代,教育突破時空限制,一根網線和一臺終端就可以鏈接全世界的教育資源,使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成為現實。
互聯網時代,以信息為載體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再聚集和局限在有限的幾所學校,而是可以近乎“無成本”地均勻分布在每個學校,屆時“名師”的定語不再是學校,“擇?!睂鋈藗兊囊曇?。傳統(tǒng)教育體制下,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途徑;“互聯網+”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更多的是作為一扇可以觀看外面風景的“窗口”。如何引導學生從“知之者”變成“好之者”進一步變成“樂之者”將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教育的不公平主要體現在環(huán)境、資源和權利三個層面。通過O2O(Online To Offline)對教育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讓教育回歸教書育人的本質,才能夠真正做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目前,已經有互聯網公司開始投入研發(fā)新的教學模型,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結論,通過建立完善的“教師模型”(教學水平、風格等)和“學生模型”(接收方式、性格喜好等),經過科學的、標準化的服務流程進行最精準、最優(yōu)化的教與學資源的匹配,實現最大化的教育公平。
兩千多年前,孔子杏壇講學,口口相傳,完全倚賴于教師。一千多年前,活字印刷術迅速發(fā)展,文字典籍大量復制,師生得以初步分離。如今,只要接入互聯網,海量知識就會“撲面而來”。無論是哈佛大學的課程,還是一線的科研成果;無論是視頻教學,還是線上答疑、討論;無論是身處著名大學城,還是在偏遠的小山溝,都能依靠互聯網進行學習?!盎ヂ摼W+”教育,讓學習由“套餐”變成了“自助餐”。
互聯網教育主要的意義不在于能提供豐富便捷的資源,而在于讓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新技術帶來了極為豐富的教學體驗,也讓學習者的思維世界無限延展。在線教育最大的好處是打破了時空限制,只要你愿意,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任何一門你感興趣的課程。
長期以來,教師用紙和筆計算學生的學習數據,耗時費力,準確率也不高,“互聯網+”教育讓這一切變得輕而易舉。學生用電腦答題的同時產生了海量數據,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告訴教師:哪些題過易,人人都會;哪些題過難,學生在哪個知識點“卡殼”。對教師而言,大數據的云計算和分析技術會第一時間生成班級常見的共性錯誤,為教師提供指導依據,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學。
大數據能夠為每一位學生創(chuàng)設“量身定做”的學習環(huán)境和個性化課程,進行定向“靶標式”推送。用不了多久,這樣的一幕就會變成現實:考試前,學生會收到網站推送的一則消息,提醒他觀看某個復習視頻,這樣他將有85%的概率在測驗中正確解答——大數據比他更了解他自己。
1.將知識“微”化
許多互聯網教育網站都在強化“微”的概念。一是因為大部分網站都把互聯網教育產品定位為“課堂教育的補充”,不占用大塊時間,突出靈活性,強調對“碎片時間”的利用。二是因為傳統(tǒng)學校教育中每節(jié)課都有“教學目標”,所講授的知識也相對完整,包含若干個知識點,如果將線上課程資源制作成和學校一樣的課程,顯然沒有必要。因此,就需要將知識確切地說是將知識點“微”化。
2.將“微”化的知識“結構”化
使用互聯網進行學習的用戶大部分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他們大多不能夠獨立安排自己的學習,需要為他們設計一套系統(tǒng)的學習方案,讓他們明確什么時間學什么,學完這個之后應該學什么。無論網絡教育產品如何定位,用戶都是有系統(tǒng)性學習需求的,因為教育本身就具有系統(tǒng)化、循序漸進的特點。對于任何一種網站來說,如果你的網站指引性不強,用戶跳出率就高,訪問深度就不夠。
傳統(tǒng)學校和教師如何適應信息領域的新技術和新應用,是決定“互聯網+”教育能否進入正軌的首要問題。毫無疑問,互聯網正在逐步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體系。作為教育網絡中的結點,學校特別是大學和民間培訓機構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學生從無法選擇教師到近乎可以從全世界找到自己喜歡的教師,國外甚至有人斷言:“未來全球只需要三所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和牛津大學?!币虼?,學校和教師必須以互聯網意識和心態(tài)去面對現實,提高自身的價值含量。
“互聯網+”教育如何吸引全社會資源投入其中并形成良性循環(huán)也至關重要?;ヂ摼W信息近乎零成本擴散和傳遞的屬性,使得互聯網教育難以像傳統(tǒng)培訓機構那樣依靠教室的物理實體來限制知識“外泄”,從而實現重復授課。目前,即便是全球最有名的美國Udacity、Coursera和edX等三大“慕課(MOOC)”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模式,從事互聯網教育的網站如何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已成為當前難以破解的難題,也是“互聯網+”教育發(fā)展的關鍵?!盎ヂ摼W+”教育或者教育的互聯網化,要想實現快速且可持續(xù)發(fā)展,就不能從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中找尋答案,而是應從互聯網思維的角度去探索未來。
目前,教育者對基于“互聯網+”教育的模式還在探索中,哪些群體適合在線學習、何種課程更適于應用互聯網教學、在什么區(qū)域推廣更有益等等問題,都需要在發(fā)展中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同時,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促進教育的個性化、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走向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為中心的教育,走向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
(作者單位:阜新市電化教育館)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