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俐 王秀娟 羅綺科
(廣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西貴港 537100)
漢語趨向補語研究綜述
廖俐 王秀娟 羅綺科
(廣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西貴港 537100)
21世紀以來,我國的留學生日益增加,而面對的問題也就漸漸增多了,但關于漢語趨向補語的問題還沒有詳細研究。此次研究采用了兩種方法,分別是書面試卷調查法和大量搜集作文語料法。研究學生對這個語法的學習和使用情況。漢語語法中有許多難以理解的語法,而漢語趨向補語便是其中之一。以前人們會對其進行整體研究,但是近年來的研究慢慢的更加細化了,更加注重一些“散點式”的研究。而這個所要面對的就是研究的復雜化。原因主要如下:首先存在“負”牽引,這個牽引是對漢語體系教學研究的;還有就是從漢語的實際出發(fā)來看,缺乏符合這方面的先進理論。
漢語趨向補語;語料庫;語義;結構
從意義方面來看,漢語趨向補語的引申意義是不同的,從留學生的掌握情況上來觀察,看呈現(xiàn)什么特點和趨勢,并且發(fā)現(xiàn)其原因。
從形式方面來看,漢語趨向補語和賓語對許多留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看看其結構形式的主要錯誤是什么。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來看。如果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安排不一樣,分析其原因的造成,并且要從中得到一定的經驗啟示。
漢語語法研究的課題特別多,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漢語趨向補語。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教學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個難點和重點。而產生這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是漢語趨向補語本身具有復雜性,體現(xiàn)在結構和語義上,具體的說,從結構形式上來看,賓語的位置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復雜性。而從語義上來闡述時,會發(fā)現(xiàn)趨向補語不僅有最基本的用法,還有復雜的引申用法。而引申用法往往包含的東西特別多,因而往往許多學生很難弄清楚,所以在學習和使用的過程中往往會感受到難用、難學。
每個趨向補語都會有引申用法的,簡單趨向補語也一樣。例如“留下一些資金、消息慢慢的傳開了”等等。根據現(xiàn)在的研究數據表明:許多學生對簡單引申用法的學習比較得心應手,因為這是許多學生對其的轉化認為比較簡單,所以難度就降低了許多。所以對于簡單的漢語趨向補語引申用法我們將不會進行分析,而重點就是一些復雜的用法。所以我們的研究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漢語趨向補語的意義;二是漢語趨向補語的結構形式。從這兩個方面來闡述學生的實際運用情況。為了保證這次考察的準確性,我們不僅要采取書面試卷的形式,更要用實際采訪的方式去研究。而書面試卷測試時以選擇題為主,考察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我們還在試卷上會有判斷和排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盡最大程度避免一些做題策略。這樣,會將趨向補語的形式充分體現(xiàn)出來。
在現(xiàn)代的漢語里面,趨向動詞主要包括簡單趨向動詞和復合趨向動詞兩個方面,而且它的數量非常少,都分為比較封閉的小類。然而由簡單趨向動詞連接的補語叫簡單趨向補語,由復合趨向動詞連接的則是復合趨向補語。趨向補語由趨向意義、結果意義、狀態(tài)意義這三類組成。趨向補語是人或者動物通過動作后,在空間移動位置的過程,大多數的趨向補語是指動作有了結果或者達到了目的。
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學術研究的大繁榮給漢語研究領域帶來空前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漢語語法大發(fā)展、漢語教育事業(yè)大發(fā)展。漢語趨向補語的研究也大幅度展開。對漢語趨向補語的研究由漢語趨向補語虛化現(xiàn)象的問題及原因、復合趨向補語語義虛化這兩方面展開研究。
現(xiàn)代漢語趨向補語逐漸虛化,產生此現(xiàn)象的原因有很多。在對漢語趨向補語進行研究時,存在一定的問題,不同的研究者對趨向動詞的研究內容不同,主要以散點式的方式進行單個或者幾個動詞為中心,缺乏整體性的考慮,往往容易忽視漢語趨向補語的整體要素,沒有將各部分研究綜合到一起,知識是具有系統(tǒng)性的,各部分緊密相連,研究者應從部分到整體,或者從整體到部分進行研究,進而找到補語的特點和規(guī)律。隨著人們思想意識和理論知識的發(fā)展和豐富,對于漢語趨向補語的研究越來越復雜,在進行研究時,往往過于注重對細節(jié)的延伸,通過一系列的例子進行引申,將原本簡單的知識變得更加深奧復雜,缺乏一定的解釋力。同時,對于語料的搜集范圍也較為狹窄,多數來源于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內容涵蓋量較小,最終研究的結果難免存在片面性。
現(xiàn)代漢語雖看起來表面不斷深入,但是細思就會發(fā)現(xiàn)漢語趨向補語整體性以及系統(tǒng)性規(guī)律漸行漸遠。主要表現(xiàn)在趨向動詞的研究以單個或多個進行研究、人們對趨向補語的研究越來越復雜兩個方面。經過分析研究后,造成這種復雜的原因主要有:外漢語的教學研究與漢語本體研究相互牽引。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引起了世界各地的“漢語熱”風潮,使得外漢語教學事業(yè)逐漸發(fā)展起來,趨向補語自身的虛化現(xiàn)象的研究也隨之發(fā)展起來。雖然語言的本體與外語教學研究密不可分,但是兩者應該有不同的道路。一來語言整體規(guī)律的探索應該引起本體研究者的注意,外語研究應將重點集中在語言單位的用法歸納和細致描寫上。二來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目的一般會將本體研究的成果進行簡化。另外漢語趨向補語虛化現(xiàn)象的原因是缺乏實際理論的指導。所以,現(xiàn)代漢語趨向補語的研究在越來越走向復雜。
復合趨向補語語義虛化主要包括基本意義的虛化、結果意義和狀態(tài)意義的虛化這兩個方面。復合趨向補語一般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向,趨向補語中最實在的一類莫過于它了。復合趨向補語的結果意義及狀態(tài)意義自身意義本就有了極大的削弱現(xiàn)象,當再次被加上一定語義之后虛化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使得結果意義及狀態(tài)意義比其他基本意義更加虛化。復合趨向補語屬于語法意義中最虛化的一類,其中的熟語和特殊用法在漢語的用法中并不常見。大多數學者認為在復合趨向補語中的趨向補語單獨使用時語義在這類補語的位置上不會表現(xiàn)出來。另外一些人則認為具有特殊用法的復合趨向補語早已被虛化成為了助詞,在句中起到連接作用和加強句子語氣的作用。
隨著中國政治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各方面的學術研究趨于完整,漢語研究逐漸開始更加廣泛。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使?jié)h語產生了一定的改變,首先是現(xiàn)代漢語語法更加豐富多樣,研究更加細致廣泛。其次是對外漢語不斷發(fā)展,應用領域逐漸擴大。研究漢語趨向補語時,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界定趨向動詞的性質,以一個動詞來說,可以分為三種詞性,包括情態(tài)動詞、趨向動詞以及助詞。其次是對漢語趨向動詞的語義進行研究,一個詞語的用法很多,包括諸多的引申含義。不同研究者的觀點存在一定的差別,有學者認為動趨式是具有多重性質的,既可以表達動態(tài)趨向,也可以對結果進行闡述。對于大多數趨向補語來說,都具有一定的趨向義,少部分趨向補語含有一定的結果義,極少部分趨向補語能夠表達一些狀態(tài)。最后是對補語句法結構進行一定程度的合理分析,趨向補語句法結構主要包括動趨式結構及句式類型、賓語的實體位置、小類動詞的實際分布以及其他相關方面的研究。
在通過收集例句中的復合趨向補語引申用法和對被試問卷的整理后,比較分析影響學生學習引申意義的各種因素,總結了被試復合趨向補語結構存在哪種錯誤類型,由此來幫助學生了解復合趨向補語發(fā)展,對復合趨向補語的學習和掌握有更近一步的提高。
通過對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總體框架概括為學習者的語言特征、外部環(huán)境因素、內部機制、語言方面的研究這四個方面。我們了解到學習者具有可觀察以及可描述的語言特征,然而語言習得的內部機制可以反映其規(guī)律,這兩部分的研究使得我們對復合趨向補語有了深刻的認識。這篇文章根據研究的需求和目的,主要考察了中級和高級漢語水平的留學生的語言現(xiàn)狀,對他們的語言系統(tǒng)進行了仔細分析和研究。
通常采用調查的方法深入了解學生漢語復合趨向補語的引申意義及結構形式的習得情況,選擇合適的調查對象,按不同的水平等級以及學生的學習時間,將調差對象分為中高兩組,收集整理被試問卷,分析各種錯誤類型的分布情況,制定詳細的設計內容及評分標準,來幫助學生們更快地學習復合趨向補語的引申用法。
綜合以上分析,現(xiàn)代漢語趨向補語虛化現(xiàn)象可以運用語言學來表達趨向補語整體系統(tǒng)的規(guī)律。漢語的發(fā)展源遠流長,有著上千年的歷史,然而在上世紀以前,大多數人們對漢語規(guī)律認識不清晰,在經過前輩們長達一個世紀堅持不懈的努力后,很多語法規(guī)律漸漸顯現(xiàn)出來,現(xiàn)在漢語的趨向補語也隨之出現(xiàn),值得注意的是,它們應該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在20世紀之前,人們并不清楚漢語趨向補語的相關內涵,且研究內容和范圍有限,并不能有效地針對趨向補語進行研究,隨著社會不斷的發(fā)展,研究開始不斷深入,20世紀20年代開始,開始建立現(xiàn)代漢語語法體系,研究者逐漸開始對語法進行探究,明確其相關內涵、結構及用法,并得到了不斷的推廣和完善,逐步推動了漢語語法的發(fā)展,在漢語趨向補語方面的研究也更加合理化。經過各位學者的細致研究,將漢語趨向補語的內涵逐漸展示出來,使人們更加徹底直觀的掌握其意義和使用方法,更好地了解其結構。
[1]李佳佳.蒙古學生漢語趨向補語“下來”的習得研究綜述[J].西部皮革,2017 (4) :144-145.
[2]李燕.現(xiàn)代漢語趨向補語范疇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
[3]金立鑫.從普通語言學和語言類型角度看漢語補語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11 (4) :449-457.
[4]趙清永.對漢語補語幾個重要問題的再認識[J].對外漢語研究 ,2011 (1) :41-47.
[5]陳永梅.對外漢語補語偏誤分析與教學對策探討[D].江西師范大學,2013.
H146
A
2096-4110(2017)02(a)-0091-02
2014年廣西高校人文科研項目:語序類型學視角下漢語“動趨賓”結構語序問題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YB2014558)。
廖俐(1982-),女,廣西貴港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及語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