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fā)庭
(睢寧縣下邳中學,江蘇睢寧 221200)
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實際上就是要求物理教師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生活經(jīng)驗等去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尋找物理現(xiàn)象,尋找物理真知。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和重要性。
從我國中學物理教材的編排設(shè)置上來看,力學部分是中學生較先學習的物理知識,而摩擦力的知識又是力學中的重難點。為此,筆者以利用生活素材開展“摩擦力”教學為切入點,談一談生活化的物理課堂教學。
想要將短短40分鐘的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教師就必須做到分秒必爭。隨著上課鈴聲走進課堂的學生,其實注意力都不能很好地集中在教室里。而且,對于初中生來說物理學科雖然新穎,但學科中較多的原理、概念、公式等等又成為困擾初中生的主要因素,他們普遍認為物理難學,物理枯燥無味,因而每每在上物理課時便會采用消極的態(tài)度。因而如何把學生的心很快收回到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上是一個技術(shù)活。實踐證明,如果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小物品,去設(shè)置一個接地氣的實驗不僅可以點燃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積極性,而且也能拉進物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不再懼怕物理,甚至愛上物理。
比如,在“摩擦力”這一章節(jié)的開始階段,物理教師可以利用身邊隨處可見的物品去設(shè)計一個有關(guān)摩擦力的小游戲,首先將兩本書交疊在一起,讓兩位同學嘗試著將書本拉開。學生一開始認為拉開兩本書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當班級內(nèi)兩個身高馬大的同學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沒有拉開兩本書時,學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被點燃了,課堂氣氛也隨著“活”了起來。當學生面對拉不開的兩本書一臉茫然時,物理教師再趁熱打鐵,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自行車在水平道路上行進時,如果不蹬腳踏板,總會慢慢停下來;打不開飲料瓶蓋時,裹一層毛巾便能輕易擰開;再豪華的汽車也會在泥地里打滑等等生活現(xiàn)象,并據(jù)此提出有關(guān)問題,引入新課。
初中物理主要是圍繞這物質(zhì)結(jié)構(gòu)和運動規(guī)律展開的,物理可以說是初中階段較為重要的學科之一。但有部分學生總是會被物理的復(fù)雜化和專業(yè)化嚇到,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比如“摩擦力”這個知識點,物理教材中一開篇就提到了 “摩擦力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那么看到教材中的這句話,學生就一定會想:摩擦力到底是什么現(xiàn)象?然而,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沒有就此深論下去,而是話鋒一轉(zhuǎn)提出了摩擦力這個專業(yè)性和理論性更強的物理概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就像被潑了冷水一樣熄滅了。因此,為了去契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物理教師應(yīng)該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方設(shè)法地讓學生去更加直觀地認識物理概念,理解物理現(xiàn)象,從而掌握物理知識。而利用生活素材去幫助學生揭示物理規(guī)律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比如,物理教師可以帶一只學生日常中較為常見的大鯉魚走進課堂,并讓學生依次到講臺上來抓魚。在多個同學嘗試抓魚之后,他們會發(fā)現(xiàn)如果抓魚時不用力,那么魚就會滑脫,如果用力便可以牢牢抓住。
玩完這個小游戲之后,物理教師再讓學生打開課本去品味“摩擦力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并引導學生去理解摩擦力到底是什么樣的現(xiàn)象。當學生對摩擦力這一概念一知半解時,再進一步追問學生:你在生活中還見到過哪些現(xiàn)象與摩擦力有關(guān)?至此便能水到渠成地契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打開他們的思維。當學生熱情高漲地回答完問題后,物理教師再利用板書或者多媒體幫助學生進行總結(jié):用拖把擦地,地面一塵不染這是摩擦力;洗衣服時,雙手與衣物揉搓洗掉灰塵這是摩擦力;剎車時,車輪胎與地面接觸使得車子停止,這是摩擦力等等。生活中處處可見都是摩擦力現(xiàn)象,而物理教師只需要將這些生活素材進行梳理總結(jié),就可以利用他們幫助學生去掌握新知識。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對摩擦力還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時,物理教師切勿利用一些學生日常很難接觸的例子去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這樣遠不如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素材,更能讓學生產(chǎn)生直觀而且深刻的認知。
課堂知識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應(yīng)付考試,更多的是要將這些知識應(yīng)用于生活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尤其是像物理這種本身就是源自于生活的學科,學生只有真正認識到物理知識的實用性價值,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學習目標。為此,物理教師必須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shè)學以致用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實踐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背景和物理素材的來源,從而讓他們對物理知識產(chǎn)生更進一步的理解與認知。
比如,在學習過“摩擦力”這一知識點時,物理教師便可以將同學帶進操場,舉辦一場男女雙方抗衡的拔河比賽。由于男女力氣本身就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差距,因此為了保證公平性,教師便可以讓女生去提出條件。女生在熱情地討論之后,決定可以在男同學的場地灑滿沙子,或者讓部分男同學穿上旱冰鞋等等,這樣一來女生就有贏過男生的可能。
再比如,物理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外探究的延伸作業(yè),讓學生去研究鞋底防滑性能,包括帆布鞋底、橡膠鞋底、皮鞋底等等不同鞋底之間防滑性能比較;同時研究下用鞋底花紋和鞋底新舊對防滑程度的影響。并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做出總結(jié),為同學日后挑選鞋子提供參考。這種課后延伸作業(yè)的主要目的便是讓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物理知識加以整理,并有效地讓其服務(wù)于生活點滴,這也就是“學以致用”最直觀的體現(xiàn)。
考題是用來綜合考察學生某一物理知識點掌握程度的重要載體,即使學生已經(jīng)能夠熟練地將摩擦力的知識應(yīng)用到生活實際中去,但初中生始終還是要回歸于物理試卷上來的。命制物理習題的素材有很多種來源,但近幾年來,物理教學一直秉持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原則,因此物理教師在試題的命制上應(yīng)該延承著挖掘生活素材命制物理習題的原則,從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習題,最終逐漸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如摩擦力而言,物理教師只需要稍加留意,便可以挖掘到生活中不勝枚舉的素材去命制物理習題,比如我們都自行車的停停走走與摩擦力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那么物理教師便可以利用這一素材編制物理習題:A在公路上自行車,見到前面較遠處的紅燈亮起,他便停止了蹬車。此后一段時間內(nèi),自行車的前輪和后輪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分別是f前和f后,則__________。
這樣的習題,一方面沒有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另一方面也是緊扣摩擦力這一知識點進行命制的,因此其更有利于學生思考探究,也有利于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摩擦力的知識。
總而言之,學習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在于還原生活,促使學生能夠創(chuàng)新并探索自己身邊的物理現(xiàn)象,從而在物理學習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再次深入地學習物理知識。因此,作為物理教師的我們,應(yīng)該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去準備教學內(nèi)容,真正將教育與生活素材緊密相連,從而推動“生活化”物理教學的高效開展。
[1]歐陽小梅.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策略[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3):91-93.
[2]苗常青.從生活中尋找物理教學素材[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