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翯(貴州大學 550025)
論秦漢政治合法性的構建
白 翯(貴州大學 550025)
從先秦到西漢,關于黃帝的傳說經(jīng)歷了隱晦到具體的過渡,黃帝的形象也從道德秩序的最高代表逐漸轉(zhuǎn)變?yōu)檎魏戏ㄐ缘淖罡邫嗤?。在黃帝傳說的流傳過程中雜糅了神仙、方技、房中等神秘法術,與老子道家思想結合,成就了極具實用性的黃老之學。而黃帝仙化的傳說,也因歷代帝王的實踐而與帝王身體的神圣性合為一體,并最終成為神圣王權合法性的一部分。
分封; 封禪 ;求仙;王權;合法性
周王朝的穩(wěn)固,主要通過軍事結盟和武力鎮(zhèn)壓兩大途徑。
軍事結盟就是指通過祭祀和儀式同周邊勢力范圍建立共同的行為準則?!妒酚?周本紀》記載,彼時“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正義武王率諸侯伐天子。諸侯畢從。”1周天下依靠分封和盟誓組成城邦,與各盟邦之主約定盟誓,擁戴其成為天下共主,之后武王便依照身份和等級次序?qū)Τ贾\士進行封賞。
“祀”與“戈”是王朝的兩大要事。祀通過祭祀建立起同盟,戈依靠軍事力量,討伐違背盟約,或規(guī)劃外尚未攻克的部落。政治中心的輻射范圍有限,從平王之時,周的控制力便逐漸呈現(xiàn)出難以統(tǒng)攝全局的窘相。整個春秋時期,就是在瓦解周天下的過程中演進的,諸侯爭霸的時代取代了天下共主。
作為霸主,首先要回答替代周的合法性問題。血統(tǒng)和文化傳承是立足天下的重要因素,負責管理典籍的史官攜典籍出逃,成為了可以檢驗王權與天命走勢的象征。而記錄這些內(nèi)容的文字,則作為權力走向的重要索引而保留。《呂氏春秋》中曾例數(shù)夏商的滅亡,“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 殷內(nèi)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於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2。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古代王官之學流落民間。隨著王權逐漸被架空,諸侯國便各自將五帝三代特別是黃帝視為權力合法性的源頭與旗號。
上古之時“圣人作而王天下”,“圣人”與“王權”是全然一體的,受“天命”便能夠順理成章地獲得王權的合法性。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圣人的位置便已然被諸子百家取代,原本被帝王集團壟斷的王官學說,開始逐步進入士人階層。很多士人被尊稱圣人,如楚王就曾對晏子說,“圣人非所與熙也”,可見當時圣人已然可以指代輔佐霸主完成霸業(yè)的人,已經(jīng)脫離了帝王成為了一個獨立的階層。
諸子百家通過對天命的重新解讀,完成了諸侯稱霸的合法性解釋,為霸主提供了立足的學說,霸主也要借助諸子學說豐富統(tǒng)治資本。此時黃帝雖貴為帝王圣賢的表率,但在現(xiàn)實中,帝王與圣人的分離是一個明顯的趨勢,以黃帝為中心的天命觀的解釋權,不再與生俱來屬于帝王之家。
春秋戰(zhàn)國后期,呂氏齊地被田氏取代。彼時田氏一方面向君主請求將爵祿賜予群臣,另一方面用“大斗出小斗進”的辦法把糧食施舍給百姓,一系列舉動深得人心。晏子稱,齊國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是歸功于田氏的。
田氏代齊,首先要面對諸侯對他的討伐,隨著周王權的徹底瓦解,諸侯紛紛稱王。齊威王在稱王前祭祀歷代帝王和祖宗,流傳至今有“陳侯因齊敦”,書:
唯正六月癸未,陳侯因齊曰:
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謨克成,其唯因齊,揚皇考昭統(tǒng),高祖皇帝,而嗣桓文,朝問諸侯,合揚厥德。
田齊建立稷下學宮,“天下思想皆歸于齊”,“而嗣桓文”代表王霸的新興價值觀,為齊塑造了自己的思想淵源提供了基礎。齊地推崇道家思想,《史記》中說田氏的祖先為“齊田氏苗裔也。叔喜劍,學黃老術於樂巨公”?!包S老”道家也是在這一背景下逐步被聯(lián)系起來的。
在《漢書?藝文志》中,管仲所做《管子》、姜子牙的《太公》都被歸于道家,這些作品被看作早期道家的代表,主要講治國之道和兵書戰(zhàn)策,班固注曰“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朮者所增加也。”老子之后的道家學派以太公、管仲的名義著書立說,正代表了齊地的思想源流。
在齊威王和齊宣王的時代,稷下學宮迎來了思想的巔峰。特別是在宣王治下,給說客學士賜予府邸和官位,當時知名的有騶衍、淳于髡、田駢、慎到等人。齊稷下學士復盛在貴族階層中開放了平民化的路徑,這也是因周天下王權的瓦解,導致分散的霸主各自需要重新征集統(tǒng)治資源的需求。而作為國家最重要的核心,無疑是政治和權力合法性的問題,其中就包括對國家與天命的解讀。
姜子牙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力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在天下之上,還有天道,鄒衍借助術數(shù)的五行生克,構筑起天命輪回的政權交替學說?!笆菚r獨有鄒衍,明於五德之傳,而散消息之分,以顯諸侯。”4他的學說的核心是解決天道輪回與天命人事的問題,認為天地有五行,人世匹配五德,仿照五行相克。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5,天命與國家命運逐漸合為一體,由黃帝、禹、殷湯、文王構成的五德輪回逐步形成??墒?,不同的諸子門派有不同的立場,秦始皇統(tǒng)一之后,廢百家之言也成為他整齊天下思想的必然選擇。
秦始皇改分封為郡縣,改變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進程,并從制度上徹底杜絕了地方諸侯的做強做大對中央王朝造成的隱患。與此同時,確立新建王權的合法性也成為了當務之急。而在此之前,沿襲自黃帝和歷代帝王的譜系十分混亂,迫切需要重新整理和編寫歷史,并推出一套完備的關于王權合法性的學說。
整齊思想必須借助傳承人之口,而天下儒生又同時憑借其理論學說與帝王意識相制衡。春秋學派鼓動天下爭霸,又援引天道占領話語權,否定王權合法性,使帝王的權力中心極其不穩(wěn)固。秦立國之初,缺乏立國的根基,因此君主的合法性必須通過各思想派別話語權的認可,才能借助天道達成。“因秦滅六國,兵戎極煩,又升至尊之日淺,未暇遑也?!?因此通過封禪確立天命,就成了始皇急需完成的任務。
皇帝封禪的目的主要有三個,首先,新帝登基,需要尋求與天命的一致,才能得到認可;其次,向上天匯報自己的功績,以示有帝王之德,第三,向上天表白自己心系天下,方可坐擁四海蒼生。可是封禪雖然是向上天尋求合法性的來源,卻是做給世人看的,因此封禪中的“異象”,必然成為儒生解讀王權的依據(jù)。
秦始皇封禪多次遭遇不同程度的阻礙。第一次封禪,儒生稱秦始皇逾越古禮,遭到上天的警告,“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數(shù)次封禪都有儒生的質(zhì)疑,導致始皇本人也變得多疑敏感,仿佛每一次都是上古先賢在諷刺他身為帝王的身份不夠正統(tǒng),一番封山伐樹也難以平息他的憤怒。
而儒生一次又一次誹謗的疊加終于擊潰了秦始皇的底線,“‘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妒鞘褂废ぐ竼栔T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陽”8。焚書坑儒,是帝王與儒生斗爭的縮影,要擺脫儒生對王權合法性的制約,就必須找到王權合法性的替代品。方仙道的出現(xiàn)給秦始皇帶來了新的希望。
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內(nèi)施行郡縣制,不再有諸侯割據(jù),法令全由中央一統(tǒng),這是自上古以來都未曾有過的大變革。秦始皇也認為自己的功績不輸上古時期任何一位君主,封禪之后,秦始皇迫切需要得到天命的回應。記載中的黃帝筑鼎成功,尚且得到了龍的接引,秦始皇動用了千人在泗水尋找遺落的周王鼎卻毫無進展。
因此,當齊人徐市等第一次用海上仙人的音訊試探始皇的意愿時,秦始皇爽快地答應了。后來一位盧生也用真人的行蹤游說秦始皇,并表示真人處有不死之藥。從此,秦始皇不但自稱真人,還建立甬道接引神仙。直至天墜巨石,甚至傳言為不祥之兆,秦始皇仍奉為異象,派人做《仙真人詩》譜曲演奏,至于因此事遭到連累的人,究其原因卻是燔銷巨石的褻瀆之罪。
秦始皇撤銷了周天子的分封制,改封建為郡縣,這無疑是在吸取春秋戰(zhàn)國之亂的歷史教訓上提出的。但也因了這一變化,他始終無法得到士大夫集團中的相當一部分人的支持。在始皇登基后的各個歷史階段,均有反對的聲音。所謂“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9,這也是帝王與士大夫集團永不停息的斗爭。
劉邦稱帝后,很快就覺察到了這種危機。在當時全天下反對秦政的大環(huán)境下,他必須暫時恢復分封舊制。不但分封功臣,還分封了同姓王和內(nèi)戚,導致雙方空前慘烈的斗爭。七國之亂的失敗,意味著重建舊的政治格局的可能性不復存在,士大夫階層已無實力對抗諸侯。再加上地方勢力的殆盡,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貫徹掃清了障礙。
漢武帝一邊“削藩”鞏固王權,同時通過設立太學,選拔任用學習儒學的民間賢良,從而徹底瓦解了封建割據(jù)的土壤。這樣一來,天子就成為了權力的真正的中心。為了避免重蹈秦的覆轍,董仲舒借用道家和術士的思想,建立起了“天人感應”學說。按照這套學說,天子一旦失德,上天便會用天象暗示世人,天子只需依照天意修正自己的行為。此后,儒士雖然成為了新的集團,卻再也無法通過控制思想解釋系統(tǒng)抑制王權獨大。
王權的鞏固依賴封禪的效果。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里詳細列舉了歷代帝王的封禪史,秦始皇多次尋訪而未得、漢文帝時預言會出現(xiàn)的周鼎,在漢武時期橫空出現(xiàn)。齊人公孫卿上書說,黃帝得寶鼎而后仙登于天。按照他的一本記錄黃帝與鬼臾區(qū)對話的書中,“漢興復當黃帝之時”,并且有三個預兆,寶鼎出,與神通,封泰山。自古泰山封禪有七十二王,黃帝在泰山封禪升天,與鬼神通是封禪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信號,這關系到武帝的天下是否通過了上天的評判。
武帝封禪前,《史記》是這樣記載的,“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頗采儒術以文之。群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能騁。上為封禪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禪事,於是上絀偃、霸,而盡罷諸儒不用?!笨梢姶藭r,儒生的話語權十分被動,王權合法性的解釋權又牢牢地掌握在了帝王手中。
從始皇到漢武,黃帝傳說日益具象化,并與神仙、方術、房中各種秘術結合起來。據(jù)說,當時“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扼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司馬遷說漢武時期,齊人獻的各種神仙奇方以萬數(shù),而漢武親自派遣下海求仙的人則有千數(shù)。毫無疑問,始皇威加海內(nèi)、囊括天下如此巨大的功績,必須加上自身身體的仙化才能更具備合法性,這正是在春秋戰(zhàn)國之后的王權傾覆中逐步形成的。
注釋:
1.(漢)司馬遷著.(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引,(唐)張守節(jié) 正義.史記(簡體字本)[M]. 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91頁.
2.許維遹 撰.呂氏春秋集釋[M].2009版,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395~396頁.
3.許維遹 撰.呂氏春秋集釋[M].2009版,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25頁.
4.(漢)司馬遷著.(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引,(唐)張守節(jié) 正義.史記(簡體字本)[M]. 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1096頁.
5.許維遹 撰.呂氏春秋集釋[M].2009版,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284頁.
6.(漢)司馬遷 著,(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引,(唐)張守節(jié) 正義.史記(簡體字本)[M]. 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96頁.
7.(漢)司馬遷 著,(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引,(唐)張守節(jié) 正義.史記(簡體字本)[M]. 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83頁.
8.(漢)司馬遷 著,(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引,(唐)張守節(jié) 正義.史記(簡體字本)[M]. 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83頁.
9.(漢)司馬遷 著,(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引,(唐)張守節(jié) 正義.史記(簡體字本)[M]. 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81頁.
[1](漢)司馬遷著.(宋)裴駰 集解,(唐]司馬貞 索引,(唐)張守節(jié) 正義.史記(簡體字本)[M]. 北京:中華書局, 2005.
[2]許維遹 撰.呂氏春秋集釋[M].2009版,北京:中華書局,2010.
[3]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M]. 北京:中華書局, 1983.
白翯(1992- ),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研究生學歷,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研究方向基督教原理與西方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