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石頭布”的方式并不是我們教育的最優(yōu)選擇,但在很多時候,它也不失為一種快速、智慧解決問題的良藥。
某天中午,二(5)班的孩子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食堂,和往常一樣,就坐、用餐。當我剛打完飯坐下,準備享用我的午餐時,卉卉突然皺著眉頭過來找我,非常委屈地說到:“老師,辰辰把好的棗子都自己拿了,留給了我?guī)讉€又小又丑的棗。”我放下勺子,請孩子把事情再具體地說了說,這才了解到,原來今天午餐的水果是棗,每人4顆,食堂阿姨在分飯時把8顆棗堆放在桌子的中央。而卉卉和辰辰便是對面對坐的一桌,結果手快的辰辰先就座,立馬從8顆棗中選擇了其中最大、色澤最好的4顆,而剩下的就是卉卉拿到的那4顆又小又丑的棗了。
我讓孩子帶我走到他們就餐的桌前,辰辰見我過去了,非常膽怯地看著我,看來他已經知道發(fā)生了什么。我看了下辰辰跟前的4個棗,確實又大、色澤又好,但是孩子一個都沒有動呢。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孩子這么做并沒有惡意,這只是他這個年齡階段占有本能的一種體現(xiàn)。我請兩位孩子都坐下,看著辰辰,溫和地問到:“剛剛卉卉說你把最好的4個棗子都拿走了,是嗎?”辰辰顯得非常不好意思,微微地點點頭。于是我繼續(xù)說到:“如果老師拿了這么多好的棗,我會覺得特別不好意思,如果看到卉卉坐我對面吃著這么小的棗,我肯定都不好意思吃自己的了?!苯又覇柍匠剑骸澳隳??你會不會也不好意思?”辰辰點點頭。孩子雖然點頭了,但是并不代表他領會了我的意思,或者領悟到了要謙讓的道理。但是這樣的道理,又豈是一頓飯的時間能學會的。我看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打算盡早結束這場“糾紛”,好讓孩子們早點吃飯。于是我靈機一動,跟孩子說,要不你們猜拳吧,贏的那個人先挑選,剩下的就給另外一位同學吧。兩人先是吃了一驚,隨即揚起了嘴角,“一、二、三——”,一拳定勝負,是辰辰贏了。于是輪到辰辰挑選,這次他沒有再挑選那些又大又漂亮的棗,而是相對平均地大大小小的都拿了一些,留給卉卉的棗和他自己的相差無幾。我朝著辰辰欣慰地笑了,于是孩子們繼續(xù)吃飯,我也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對于辰辰和卉卉的“分棗糾紛”,我沒有立刻去給孩子教授謙讓的道理,而是選擇了“剪刀石頭布”的分配方式,原因有三。
一是謙讓這樣的道理,怎可能是一頓午餐就學會的呢?我們學了一輩子,也只是學了一個皮毛,更何況是這些八九歲的孩子呢?
二是長篇說教勢必會占用孩子們的午餐時間,影響他們的用餐質量。為了保證兩個孩子能盡早吃上熱騰騰的飯菜,高效地處理這事更為合理。
三是謙讓其實也分情況,并不一定所有的“讓”都是智慧的做法。“讓”給他人的另一方面是“犧牲”了自己。吃水果是無傷大雅的小事,可讓可不讓,但是今后人生中的各種機遇、各種難題,不是簡單遵循哪一條或一組道德條目就可以求得解決的。謙讓是傳統(tǒng)美德,但競爭和尊重個人權利也是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價值取向,如何針對一次次具體的道德情景做出適當的選擇,需要老師的引導,也需要孩子們在行動中不斷感知和體悟,在切身的道德選擇過程中不斷完善自身的綜合道德能力。
謙讓不能丟
對于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很多行為都是心智不成熟之下的本能反應。但是很多孩子不懂謙讓的原因是家長的錯誤引導。一位媽媽曾經這樣教育孩子:“不要讓別人弄壞你的東西。如果誰打你,你就還手?!边@樣教出來的孩子或許不會吃眼前虧,可他們會因不懂得謙讓而很孤單,沒人愿意和不懂謙讓的孩子做伙伴。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謙讓這一道德觀念的理解與認識不盡相同。孩子3-6歲時是學習謙讓的最佳時期,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并不理解什么是謙讓,但他們會因信任依賴父母而順從父母的引導,學會謙讓并養(yǎng)成習慣。在孩子6-12歲時,已開始或完全理解謙讓的真正意義,這時要讓孩子了解集體與個人的關系,把孩子從“我”的概念中擺脫出來。家長或老師的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材,如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參加游戲時,大人排隊禮讓;坐公共汽車時,家長主動起身讓座,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就會懂得“讓”是一種美德。
公平要落實
多個孩子在一起玩時,我覺得最好的分配方式還是要做到公平,這樣大家都能平和接受,略微吃虧的一方也不會覺得委屈。公平是解決問題的良好途徑。
當面對“讓與不讓”的問題時,家長或老師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不要盲目批評,而是客觀地了解事情的原委和孩子真實感受。第二,教會孩子判斷事情,是否該謙讓,該如何謙讓,幫助孩子建立是非標準。第三,教育孩子遇事協(xié)商。孩子之間發(fā)生爭執(zhí)不可避免,要教育和引導孩子用協(xié)商的方法解決矛盾。第四,注重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要借助于嚴格的規(guī)則。
“剪刀石頭布”的方式并不是我們教育的最優(yōu)選擇,但在很多時候,它也不失為一種快速、智慧解決問題的良藥。
【邱蕓,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方洲小學,教師】
責任編輯︱秦 巖
讀者熱線:010-62027830
欄目投稿信箱:zgdy_diyix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