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紅,張廣勛
(湖南理工學院,湖南岳陽414006)
雷·布拉德伯里《華氏451》中的城市與自然
黃美紅,張廣勛
(湖南理工學院,湖南岳陽414006)
《華氏451》想象了一個新型的烏托邦社會,這座未來都市被描述成為了焚書之城,汽車之城與擬像之城。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已經(jīng)不知自然為何物,終日沉迷于物質(zhì)享樂和符號消費中,精神世界一片荒蕪。小說主人公蒙塔格在克拉麗絲的引導下,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與美好。雷·布拉德伯里通過該小說警示世人:無深度的西方消費文化有可能帶來的城市異化,同時也告誡人類對自然應有謙卑之心,敬畏之情。
雷·布拉德伯里;《華氏451》;城市;自然
雷·布拉德伯里是美國當代著名的科幻大師,他一生發(fā)表短篇科幻小說近600篇,出版科幻作品30多本,如今其作品已被譯成數(shù)十種文字,行銷上千萬冊。由于布拉德伯里在文學上的成就,他獲得過歐·亨利紀念獎、本杰明·弗蘭克林獎以及電視界的艾美獎等諸多獎項。他創(chuàng)作于1953年的《華氏451》是其代表作。國外對這部小說的研究除了聚焦于該作品在反烏托邦譜系中的思想意義和討論該小說對現(xiàn)實的影射之外,羅兵·里德(Robin Reid)闡述了美國人對科技的依賴[1]59。他認為《華氏451》對科技控制社會的程度進行了測試。大衛(wèi)·墨亙(David Mogen)認為小說通過諷刺的手法闡明了人們專制獨裁的思想往往以實現(xiàn)理想的偽裝來進行,不論它們是法西斯主義、共產(chǎn)主義還是美國夢[2]107。還有部分論者從鳳凰涅槃、宗教殉道等角度來挖掘作品的宗教內(nèi)涵[3]121。而國內(nèi)學界對該小說的評論極少,對小說中自然的重要性更是鮮有涉及。較之于小說中的思想貧乏、追求享樂的都市消費社會,小說中的自然暗示了一種與城市完全不同的另一個世界,表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代城市與自然關系的深層思考。
每一個城市總是有自己的文化,它們創(chuàng)造別具一格的文化產(chǎn)品、人文景觀、建筑以及獨特的生活方式。在邁克·費瑟斯通看來,文化一詞具有兩種含義:一種是作為生活方式的文化;另一種是文化產(chǎn)品與體驗的精神升華,即作為藝術(shù)的文化。在消費文化語境中,生活方式涵蘊了個性、自我表達及風格的自我意識,“一個人的身體、服飾、談吐、閑暇時間的安排、飲食的偏好、家具、汽車、假日的選擇等,都是他自己的或者說消費者的品味個性與風格的認知指標?!盵4]在現(xiàn)代社會,“這兩種意義上的文化的界限是很模糊的了,作為藝術(shù)的文化所涉及的現(xiàn)象范圍已經(jīng)擴大了,它吸收了廣泛范圍內(nèi)的大眾生活與日常文化,任何物體與體驗在實踐中都被認定與文化有關?!盵4]369城市中的那些空間構(gòu)型、建筑物的布局設計,本身恰恰是具體文化符號的表現(xiàn)。這里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小說中所顯現(xiàn)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即汽車和以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傳媒。不過,小說所創(chuàng)造的不是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消費社會,而是一個生活方式和消費完全為極權(quán)政府所操縱了的社會。小說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為汽車、電視和收音機所控制的消費世界。這些產(chǎn)品取代了其它文化形式,特別是取代了書籍,甚至取代了自然和現(xiàn)實社會,成了這個未來烏托邦大都市的生活方式。
華氏451度相當于攝氏233度,這一溫度正是紙張的燃點。小說所描述的未來城市科技發(fā)達,建筑房屋的材料都是防火的,人們不必擔心火災的危險。城市中物質(zhì)豐富,政府鼓勵消費和享樂,但是不鼓勵讀書和思考,因為書籍只能帶來紛紜的見解和矛盾沖突。故而這里讀書有罪,告發(fā)有功。一旦發(fā)現(xiàn)書籍,就要立刻燒毀。而未來消防隊員的任務不再是滅火,而是縱火焚書。從小即為這種說法所洗腦的消防員們,每天駕著裝滿煤油的消防車,前往一戶戶被告發(fā)的人家,搜尋出偷藏的書,潑上煤油,樂此不疲地將一本本書籍化為灰燼,看著烈焰染紅天際,火中的書籍如灰色的鴿子在飛翔,不由得露出滿意的笑容,感到自己如救世主般重要,未來都市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焚書之城,精神世界一片荒蕪。
不僅如此,小說中的未來都市還是一個為汽車和電視所控制的消費世界。汽車不僅成為了人們尋求精神刺激的工具,而且蛻變?yōu)檎宫F(xiàn)人性之惡的殺手。政府不斷放松對車速的限制,很多青年在路上狂飆、叫囂、嬉鬧,不斷地給人們帶來死亡,而步行則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甚至是犯罪的行為。正是這種消費物品讓未來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不是更為緊密,而是彼此孤立。“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我是說,我們根據(jù)它們的節(jié)奏和不斷替代的現(xiàn)實而生活著?!盵5]2布拉德伯里對汽車清晰地表現(xiàn)出了他的看法,強調(diào)了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在這個焚書之城,現(xiàn)實與影像之間的差別也消失了,現(xiàn)實與影像亦真亦幻,孰真孰幻難以分辨,所得到的只是為消費符號所充塞的超真實城市。在小說開始不久,米爾正在起居室里等候著電視中演出的開始。她不斷地調(diào)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便與電視節(jié)目時間安排一致。在她自己的現(xiàn)實中,她有自由言說的權(quán)利,但是她卻對這樣的世界并不滿意,而是一心渴望進入一個她被告知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表演的擬像世界,在這個仿真的世界中,她的對話是提前已經(jīng)寫好的,她的家庭主婦的角色是被確定的。因此,電視的世界并沒有改變她的地位,但是她卻發(fā)現(xiàn)這個仿真的世界更具吸引力,因為在這個節(jié)目中,她不再只是一個旁觀者,她也處于舞臺的中心。在這個電視的世界中,她不必成為現(xiàn)實中的米爾,她是電視節(jié)目中的海倫,如鮑勃和露絲一樣是一個真實的演員。對米爾來說,電視墻是聯(lián)通現(xiàn)實和夢想世界的橋梁。她從這些屏幕和廣播中可以得到極大的滿足。米爾在電視節(jié)目中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目的,她認為電視節(jié)目要好過蒙塔格,因為節(jié)目中的人才是自己的家人:“我的‘家人’是人,他們跟我說事情,我笑,他們也笑!而且還有色彩!”[6]電視所構(gòu)成的“家人”替代了真實的家庭關系。而對蒙塔格來說,電視是一種侵擾人的機器。兩個人從來沒有因為電視而連接的更為緊密,相反,電視和廣播的存在反而阻礙了兩個人可能會有的有意義的交流。他意識到電視的力量已經(jīng)控制了他的妻子,電視通過試圖展現(xiàn)現(xiàn)實而扭曲現(xiàn)實?!氨M管電視墻里的人們幾乎沒有動彈過,什么也沒解決,你卻覺得好像有人扭開了洗衣機,或是用一部巨大的吸塵器把你吸空了,你沉溺在音樂和完全的不和諧音內(nèi)。”[6]蒙塔格首先將電視比喻為洗衣機,在每一次循環(huán)之后,衣物或者說形象不斷褪色,我們并沒有注意到原件已經(jīng)改變,因為被洗滌的物品成為新的原件;蒙塔格然后將電視比喻為吸塵器。它將蒙塔格吸入,虛擬吸空了真實。電視不僅吸空了人性,它也以聲音、意象和各種娛樂方式將人性淹沒。
鄰家少女克拉莉絲是第一個促使蒙塔格反思城市,理解自然的精神引路人。克拉莉絲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布拉德伯里就賦予了她詩意的自然意象。她沿著一條灑滿秋月的人行道走來,“任風和葉的移動載著她前進”,“她的臉蛋皚皚如雪”,像是“易碎的奶白色水晶,帶著一抹柔和而源源不滅的光輝”,她的眼眸如“兩滴亮晶晶的清水”[6]。蒙塔格與克拉莉絲的相遇在布拉德伯里的敘述中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顯示出兩種不同的氛圍和意象:一個是來自丑惡城市的消防隊員,渾身骯臟、散發(fā)著洗不盡的汽油味道,手中流淌的是殞命書籍的鮮血;一個自來溫馨的可再生的自然世界,擁有自然的清新和芳香。
克拉莉絲喜歡“雨中散步,看日出”。她會去聞一下清晨草地上的露水,連雨的味道她也要品嘗一下。她告訴蒙塔格:“我喜歡仰起頭,就像這樣,讓雨水落在嘴里。它的味道就像酒?!盵6]作者暗示相較于這座城市中那些開著車來去匆匆,無暇欣賞自然,而一位追求享樂和消費的城市居民來說,克拉莉絲懂得去欣賞自然世界的美麗,對于她在自然中所處的位置有一個更好的理解。蒙塔格經(jīng)常會在他家門廊上發(fā)現(xiàn)一束遲開的鮮花,或是一小包栗子,或是一些秋葉整整齊齊地別在一張白紙上,用大頭針釘在他家屋門上。顯然它們都來自于克拉莉絲?!翱死蚪z的好奇心、活力以及對自然的熱愛喚起了蒙塔格的自然天性,不斷地激發(fā)他去體驗真實的世界?!盵7]188慢慢地,蒙塔格感受到了自身的矛盾和斗爭:“他感覺自己的身體一分為二,一半灼熱一半冰冷,一半柔軟一半堅硬,一半顫抖一半挺立,兩半彼此傾軋?!盵6]當蒙塔格獨自一人走在雨中的時候,他終于慢吞吞仰起頭,嘗試了雨的味道。可以說,正是在克拉莉絲對自然的理解和欣賞強化了蒙塔格的人性,也幫助他恢復了與自然的聯(lián)系,讓他意識到城市的丑惡和生活的美好和意義。在逃離城市的最后一程中,蒙塔格游過大河,他感覺“有如拋下了一座舞臺和無數(shù)演員。他感覺好似他已遠離一場大型降魂會,遠離一切呢呢喃喃的幽魂。他正脫離一個駭人的不真實,進入一個因為新奇而顯得不真實的真實中”[6]。在西方文化中,水的意象飽含凈化和新生的蘊意,耶穌也正是借助約翰的施洗而得以新生,在洗禮中找到了神的真理[8]。這里,河水的意象代表了蒙塔格的重生。游過大河,從城市進入自然荒野,對蒙塔格而言具有一種宗教儀式的寓意,象征著蒙塔格從城市對人性異化中復歸于自然和人性的本真狀態(tài)。蒙塔格也由此遠離了丑惡的城市,進入了真實自然世界,在這里,人與自然不再是一種異化的關系[9]83-84。在小說中,自然不只是鮮花,蝴蝶,樹葉和落日等讓人沉醉的美景。也不只是一個避難所或新的伊甸園,一個阿卡迪亞式的烏托邦。實際上,自然在小說中確實承載了這些意象,但還更為豐富。正是在逃離城市,進入自然以后,蒙塔格對自然才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當蒙塔格最終踏上城市對岸的土地,廣袤無邊的荒野并沒有展現(xiàn)出其親切可愛的一面,而是令人立生恐懼之感。對已經(jīng)習慣于生活在城市中的蒙塔格來說,這廣袤的陸地、無邊的黑暗荒野也是具有威脅性的?!八毲颇驱嫶T的黑色生物,沒有眼睛,沒有光亮,沒有形狀,只有綿延數(shù)千里猶不愿終止的幅員,還有它那正等著他的草丘和森林?!盵6]。在荒野中,蒙塔格感覺自己就是一只來自深林的動物。將自我比喻為動物,蒙塔格并不是自我貶低,而是他對人在自然中所處位置的一種頓悟。自然具有神奇的力量,需要人類以謙恭和敬畏的態(tài)度去面對[10]205。他意識在他所處的城市中,人們是花朵賴花朵維生,而不是靠豐沛的雨水和黑色的沃土生長。而在城外的荒野中,他才意識到人類不可能靠花朵和焰火來成長,人類不能離開土地,不能脫離自然,要全面接納自然的一切,不能完全光鮮的無塵的生活,人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作為一部具有豐富象征意義的反烏托邦小說,《華氏451》不僅想象了未來城市在極權(quán)消費文化和大眾傳媒的控制之下所造成的人性的愚昧和失落,而且也提醒人類必須知道自己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即便是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城市之中的時候,也應該要欣賞,愛護自然,對荒野有謙卑之心,敬畏之情。小說結(jié)尾所展現(xiàn)的自然意象仍然是慰藉人心的。當蒙塔格和其它人走向被核彈所摧毀的城市,準備重建城市的時候,他記起了啟示錄中的一段話:“在河這邊和河那邊有生命樹,結(jié)十二樣果子,每月都有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yī)治萬民。”[6]這最后一顆大樹的意象提醒我們,雖然自然世界廣袤無邊,有時候具有威脅性,但它仍然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力量之源。
[1]Robin Anne Reid.Ray Bradbury:A Critical Companion[M].Westport,CT:Greenwood,2000.
[2]David Mogen.Ray Bradbury[M].Boston:Twayne,1986.
[3]Harold Bloom.Bloom’s Guides:Fahrenheit 451[M].New York:Infobase Publishing,2007.
[4]薛毅主編.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讀本[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法]鮑得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剛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美]雷·布拉德伯里.華氏451[M].于而彥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7]Jonathan R.Eller,William F.Touponce,Ray Bradbury:The Life of Fiction[M].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4.
[8]蔣棟元.生命·再生·罪與罰——《圣經(jīng)》中的“水”意象[J].外國語文,2010(5):115-117.
[9]William F.Touponce.Ray Bradbury and the Poetics of Reverie[M].Ann Arbor:UMIResearch Press.1984.
[10]Jonathan R.Eller,William F.Touponce.Ray Bradbury:The Life of Fiction[M].Kent,OH: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4.
City and Nature in Fahrenheit 451
HUANG Mei-hong,ZHANG Guang-xun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Hunan 414006)
Fahrenheit 451 presents a dystopian city,where the books are burned whenever found and the future society are rife with automobiles as well as simulacra.Indulged in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pleasure and sign consumption people there have been separated from nature.Inspired by Clarice,the hero of the novel Montag experienced the beauty and power of nature.Ray Bradbury gives a warning that the western superficial consumer society would lead to urban alienation and destruction and human beings should hold nature with awe as well as humility.
Ray Bradbury Fahrenheit 451 urban nature
I106
A
1671-9743(2017)06-0098-03
2017-02-07
2015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希望與絕望的徘徊:當代英美生態(tài)烏托邦小說研究”(15WLH20);2015年湖南省教育廳項目“19世紀英美烏托邦小說的城市書寫”(15C0626)。
黃美紅,1980年生,女,湖南岳陽人,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都市文化;張廣勛,1976年生,男,山東微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都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