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農業(yè)種植過程中,使用化學農藥已成為近些年控制生物害蟲的主要手段,但長期大量的使用化學農藥,會帶來一定的不良后果。如何有效避免大量使用化學農藥,是農業(yè)種植領域非常關注的問題?;诖?,在本文研究過程中,對增益生防大田作物害蟲生物防治方面的應用進行了闡述,并通過相關實例進行詳細論證,希望在農業(yè)種植過程中,為有效的防治作物害蟲提供建議。
關鍵詞:增益生防;物種多樣性;農藥殘留;大田作物;害蟲生物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36.8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4.024
增益生防技術在我國的發(fā)展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當時農業(yè)科學研究人員曾利用柞蠶卵和蓖麻蠶卵等大卵繁殖赤眼蜂,并研制了赤眼蜂人工卵卡全自動機械化生產線,填補了國內外空白,為赤眼蜂的規(guī)?;a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利用人工卵繁殖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麗蚜小蜂防治溫室白粉虱,蚜繭蜂防治麥無網(wǎng)蚜,引進澳洲瓢蟲防治吹綿蚧等工作,都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使得增益生防技術在農業(yè)種植中病蟲防治方面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
1增益生防的優(yōu)勢及不足
1.1優(yōu)勢:利用天敵防治害蟲
增益生防是通過培養(yǎng)害蟲的天敵,將害蟲控制在一定的水平范圍內,害蟲與其天敵保持相對平衡,使其不能夠對農業(yè)作物造成較大危害。運用增益生防對人、農作物、牲畜更加安全,基本不會造成中毒等現(xiàn)象,也不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害蟲在天敵的制約下,一般不會大規(guī)模增長,這種技術能夠長期有效的防治害蟲。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可以進行擴大傳播范圍,使得農作物種植的收益面積增大。例如利用歐洲瓢蟲防治吹綿介殼蟲,經過一次釋放后建立種群,基本能夠使得農作物長期受益。釋放白蛾周氏嚙小蜂于美國白蛾為害的林間,在5年后其寄生率仍達92%,林間有蟲株率控制在0.1%以下的低水平。
1.2局限性:控制技術要求很高
增益生防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需要田間管理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素質,保證其作用的有效發(fā)揮,需要控制在相對合理的范圍內,對控制技術的要求很高。害蟲天敵的培養(yǎng)、存儲、釋放、傳播等步驟,在實際田間作物種植生產中,推廣還比較困難。天敵的專一性較強,不能有效防治多種害蟲,如果計算失誤,或者對害蟲的災情預估不足,會導致釋放的天敵數(shù)量過多或者過少,不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天敵之間的相互作用,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存在一定的風險,使用不當會導致防治成本的提高。
2大田作物利用增益生防的案例
2.1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玉米螟是一種對玉米為害性較大的害蟲,經過實驗發(fā)現(xiàn),赤眼蜂能夠對玉米螟進行有效的防治。相關專業(yè)學者曾對玉米螟的防治效果進行了研究。例如,2015年山東省農科院植保所利用工廠化生產的玉米螟赤眼蜂卡,作為玉米綠色增產綜合技術模式“綠色防控四結合”中的一項重要措施,與中國農科院合作在武城開展了1萬畝次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示范。在武城示范區(qū)玉米螟卵寄生率達94.25%,是迄今為止有關大面積釋放赤眼蜂報道中最高的,玉米被害株率8.1%,低于化學防治對照區(qū)50%,明顯降低玉米產量損失。防治直接成本方面,示范區(qū)與對照區(qū)基本相當,但由于釋放赤眼蜂可完全替代化學殺蟲劑的施用,平均每畝可減少農藥使用1公斤左右。此外,示范區(qū)的物種多樣性要顯著提高,天敵數(shù)量顯著增加,對害蟲的控害能力顯著增強,結果證明其效果非常顯著,兼具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在運用赤眼蜂進行防治時,需要選用優(yōu)質的赤眼蜂卡,工作人員要做好測報工作,科學合理的確定最佳放蜂期,用這種技術方法進行防治,在較大面積的玉米螟防治中成效顯著。
2.2應用瓢蟲、草蛉、胡蜂等防治蚜蟲、棉鈴蟲
蚜蟲、棉鈴蟲是棉花的主要害蟲,在棉花的生長期對棉花的威脅較大。魯南一些棉花種植區(qū)域,在應用瓢蟲、草蛉、胡蜂等防治蚜蟲、棉鈴蟲方面有了一定的經驗,并且效果明顯。棉花在種植過程中蚜蟲、紅蜘蛛、棉鈴蟲等害蟲十分普遍,尤其是在棉鈴期,蚜蟲為害特別嚴重,使用化學農藥又極易導致產品農殘超標。蚜蟲處于低密度時,種植技術人員在田間釋放瓢蟲,利用瓢蟲取食蚜蟲的特點,消滅棉花上的蚜蟲,從而減少農藥使用。另外,種植戶在棉花間隙種植苜蓿等植物,不僅覆蓋裸露的地表,起到保水節(jié)水作用,也為天然和人工釋放的各種天敵昆蟲提供了便利的生存場所,形成了以天敵防治害蟲減少農藥用量的良性循環(huán)。
3分析討論
通過以上兩個增益生防的實例,可以了解到要想保證防治效果,還需要掌握好實施環(huán)境、釋放時間、天敵測報等多方面的內容。增益生防是一項綜合性、系統(tǒng)性的生物防治手段,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研究人員要保持好害蟲和天敵的平衡關系,防止出現(xiàn)投放過多或過少,造成防治效果不佳。在進行較大面積推廣時,一定要做好對周圍環(huán)境的保護工作,若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各種影響,可能干擾增益生防的實效。
參考文獻
[1]金丹娟,薛仁風,張河慶,曾凡榮,董雙林.伯氏嗜線蟲致病桿菌蛋白酶抑制劑Xbpi-1對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生物活性的研究[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2,(04).
[2]王恩東,李超,姜曉環(huán),徐學農.伽馬射線輻照擬長毛鈍綏螨雄螨對雌螨產卵量和后代雌性比的影響[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2,(03).
[3]黃建華,秦文婧,羅任華,黃水金,秦厚國,付志飛.溫度對取食蘆筍薊馬的巴氏鈍綏螨生長發(fā)育、存活和繁殖的影響[J].應用昆蟲學報.2012,(03).
作者簡介:王艷明,大專學歷,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糧油作物栽培育種研究、推廣工作、作物品種改良與生物技術研究作物品種改良,種子生產、加工、銷售及其配套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