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思慧
在德國黑森林邊緣地區(qū)的斯圖加特,是一個從市中心花十幾分鐘車程就能去到森林的城市。抓住秋天的尾巴,我跟好友相約森林散步。
在我的想象中,森林是“黑暗”的,是那個在童話故事里讀到的神秘禁地。就像小時家里前院的小樹林,那也曾是小屁孩眼里的“禁地”,可怕卻很吸引人。
在粗糙的深褐色木棉樹干之間跑跑跳跳是我們最熱愛的探險,早春時撿拾著落下的鮮紅碩大的花朵,緊緊揣在手里視如珍寶,夏日里又追趕著漫天飛舞的被白色茸毛包裹的種子,不知疲憊。
我記憶里的童年是木棉紅,眼前的森林忽然也不那么黑了,而是交錯的枝葉把秋日干燥的陽光稀釋,成了當下淡淡的灰綠色。
沿著小路往深處走,四周安靜到只有呼吸聲和地上干枯枝葉摩擦的聲音。突然,遠處一群小朋友嬉鬧的聲音打破了樹林的靜謐,原來是幼兒園老師正帶他們戶外活動,老師在一旁講故事,他們就興奮地游蕩探險。
有兩個小男孩或許是剛學會描述大自然顏色的詞語,抱起一大堆落葉,興奮地爭論著到底是黃色還是橘色,對他們來說,黑森林不是黑色,而是橘黃色的。森林有用文字無法描述的浪漫,好像更適合畫進畫里或是寫成旋律,比如舒曼寫的鋼琴組曲“森林情景”——看“孤獨的花”,聽“知更鳥”,偶遇“潛伏的獵人”。
德語里有一個詞“Waldeinsamkeit”,意為在森林獨自漫步的孤獨感。遠離喧囂的森林,確實適合冥想,一個人獨自徘徊于此,就如把自己置身于孤寂浩瀚的宇宙間,感知、迷惑然后思考。
就是從這樣富有禪意的黑森林,走出了許多像黑格爾、海德格爾這樣的哲學家。而如今城市里密集的“混凝土森林”也制造了同樣的孤獨,卻很難再激發(fā)出一樣冷靜的思考了,我們被理性的現(xiàn)代建筑呵護得很好,但那種人與自然、人類之間的距離感反而讓人不寒而栗。
天色漸暗,我們踏上歸程。半日漫步依然驅散不了我對森林的原始的恐懼感,我還是迫不及待地向著有溫暖燈火的方向走去,想回到我熟悉的城市里去。轉身望向陰暗的森林,就像是做了一場迷路冒險的夢。我不知不覺加快了離開的腳步,黑森林不黑的幻想就此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