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fēng)笑我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p>
我想,能夠化水為理,融情于水,寫出這般精辟之語的朱熹,若非武夷山水的蘊養(yǎng),也未必有這樣的智慧。朱熹在武夷山居住近五十載,這一帶的山水花木,早已如方塘鑒影,徘徊于朱子心中了吧。
人心總是本能親近自然,我們的祖先最早是從大自然中壘起一磚一瓦以容身,到今天的鋼筋混凝土的禁錮。過度開發(fā)和堆砌的視覺審美產(chǎn)生的疲勞,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向往大自然那不經(jīng)雕飾的天然美。
武夷山桐木村號稱世界紅茶的發(fā)源地,作為中華紅茶第一村,在世界茶文化和歷史中有著巋然不可動搖的地位。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蘊涵著獨特的性靈之氣。
走進桐木,你無法推開山水的懷抱。那種與城市隔絕的自然氣息,撲面而來的清新空氣,蓊蓊郁郁的清涼樹蔭,碧綠光滑的苔蘚,叮咚歡暢的流泉,時時環(huán)繞在身側(cè)。漫山遍野都是毛竹,清風(fēng)徐來,幽篁搖蕩,遠遠望去,像一陣陣綠色的波濤。傍晚,陽光逐漸西沉,層層疊疊的群山,宛如水墨畫一般,深淺濃淡,疏密開合,寧靜之中自有一種悠遠的意境。
用匠人精神制作紅茶
好茶的桐木人自然也好客。事實上,好酒的人豪爽,好茶的人熱情。酒可以獨酌,而茶,必定是要兩人以上一起品味的。
武夷桐木是一個產(chǎn)茶的地方,更是一個品茶的地方。
住在當?shù)兀w會著清新古雅的徽派建筑,感受的卻是當?shù)厝说臒崆?。陶然雅居客棧隔壁就是一家茶店——春蘭茶店,早上起來,便被茶店的主人的春蘭姐邀請喝早茶。
春蘭姐一直堅持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低產(chǎn)量原生態(tài)無污染紅茶。今天看來這份傳統(tǒng)的秉承難能可貴,十年堅持意味著諸多艱辛。值得慶幸的是,她的這份誠信和執(zhí)著讓全國各地越來越多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朋友所推崇。
在桐木,一路上所能見的茶農(nóng),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制茶作坊,全村約8000畝的茶園,每一個山場、滋味都各有千秋,茶葉在每個制茶師手中也散發(fā)著不同的香氣和味道。春蘭姐告訴我們:“茶如其人,制茶工藝不同,口感就不同,更有趣的是,制茶師手藝以及制茶時的心情不同都會影響茶葉的品質(zhì)和口感,懂茶的人一品便知差別?!碑斎?,茶葉質(zhì)量與其生長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土壤、氣候、空氣、水質(zhì)等因素任何一樣發(fā)生變化,茶樹都會受到不同的影響。
“融智融力融天下 好山好水好人家”。當?shù)厝艘圆铻闃I(yè),以茶為生,對于茶,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虔誠和熱愛,以茶待客,彰顯著好客之道。勤勞熱情的桐木人,也乘著新農(nóng)村合作社的東風(fēng),踏上發(fā)展的康莊大道。
傳統(tǒng)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融合
有這么一句老話:“世界紅茶源于中國,中國紅茶根在福建,紅茶始祖在武夷桐木?!?/p>
桐木村作為中華紅茶第一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及制茶工藝,這里的正山小種紅茶具有悠久歷史。
進入茶馬古道,我們循著前人的足跡,探尋先人們開拓生活的勇氣和魄力。
這一段茶馬古道有幾百年歷史,從福建武夷山通往江西上饒等地方。山路崎嶇、窄小蜿蜒,地上鋪滿落葉、枯枝,還有一些腐朽的樹干,路的兩旁是稀稀落落的茶樹,山中是密密麻麻的毛竹,偶爾看到一兩株樹木,不時冒出一段山泉。很難想象在那個時候需要多少人力,多少時間,多少趟往返才能開辟這樣一條通往他山的道路。
在通往桐木關(guān)的路上,豎立著這樣一塊巨幅標語:“沒有綠水青山,哪來金山銀山”。桐木村緊跟習(xí)總書記的步伐,把“低碳武夷 綠色桐木 正源紅茶 連接世界”作為桐木和外界溝通的明信片。
武夷山自2012年入選國家首批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以來,積極通過政府主導(dǎo)、多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政企聯(lián)動模式。桐木村也在號召下形成了新農(nóng)村合作社,原本茶農(nóng)各自為戰(zhàn)的局面也有了很大改觀。
往年舉辦的“桐木村武夷紅茶斗茶賽”,不僅讓茶農(nóng)之間互相切磋技藝,也讓更多的茶農(nóng)學(xué)習(xí)到了先進的技術(shù)。斗茶,斗的是茶的品質(zhì),更是桐木村凝聚力的融合。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引領(lǐng)下,把桐木茶輸送到了全球各地,讓茶愛好者閑時約三兩好友一起品茗。
又是一年采摘時,新鮮自然、香味濃郁的新茶把我們的味蕾瞬間打開,偌大一個廣場,好幾十處茶桌,茶香四溢,持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