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yuǎn)古的水草
吃蟹是風(fēng)雅的事。吳越人吃蟹,有“蟹八件”:錘、鏟、匙、釬、筷、鑷、砧,將蟹肉全部吃盡,一點(diǎn)也不浪費(fèi)。高手吃蟹,肉盡而紅殼完好無損。其實(shí)并非貪,也不是饞,而在一個“雅”字。吃出境界,就要有點(diǎn)“癡氣”。
李漁是蟹癡,嗜蟹如命,自稱買蟹錢為“買命錢”,在那篇有名的《蟹賦》中,他連呼“蟹乎!蟹乎!”,愛蟹之情躍然紙上。在李漁之前,文人如張志和、杜牧、蘇東坡等都有題詠,但因未癡情絕對,所以可以說,直到李漁,蟹才真正具有食文化里的“雅致”之趣。
李漁的蟹說之所以千古獨(dú)步,在于他有獨(dú)到的見解。天下所有的文章,無卓見則無骨。世人制蟹,或以之為羹,或切膾生吃,更有人斷之為兩截,用油炸著吃。李漁對此痛心疾首,甚為不滿,認(rèn)為這是糟蹋螃蟹,并提出他令人拍案的立論:“世間好物,利在孤行。”
何以言此?本色最重要?!都t樓夢》里的茄鲞,美則美矣,但還是茄子嗎?如果把螃蟹做成老鱉味,又何必要吃蟹,直接燉老鱉可矣。就如文章,駢體固然深得漢字之華美,而終于為散文代替;文言固然雅致,而終為白話代替,皆因代替者表達(dá)更自由,更本色,更能保持作者的“自我”。摻雜了太多的佐料,必然要為“形式”犧牲很多。所以要“孤”,保持自我的獨(dú)特性,唯“獨(dú)特性”才是存在的價值和理由。
他接著分析:“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和以他味者,猶之以爝火助日,掬水益河,冀其有裨也,不亦難乎?”螃蟹沒有那么美,李漁因愛之切,所以夸張了。物各有稟賦,各有其美,能盡潛質(zhì),皆是大宗師。所以縱使小如蝦子,也可有“孤行”的自信。藝術(shù)更是靠自信支撐的行為,所以我們應(yīng)該諒解并欣賞藝術(shù)家的自許。同樣是蟹文章,李漁自信獨(dú)得真理,言之篤定成理,令人耳目一新。
因?yàn)橐A舯旧疚叮顫O堅持螃蟹還是清蒸的好。少時讀書,對大家文章頗為不屑,以為殊少文采,倒不如作文選上的作文,辭藻華麗,修辭繁美。自己作文,也必堆砌辭藻竭力修辭——這就是讓李漁非常痛心的螃蟹“為羹”“切膾”“切斷油炸”了。年長之后,才能品味知堂散文的妙境,正如清蒸螃蟹,能品得真味。
《紅樓夢》里寫吃蟹,公子、小姐、太太都是“把酒持螯”的。李漁說吃別的東西,別人可以幫忙,比如說主人剝雞蛋殼,但是吃螃蟹、嗑瓜子、吃菱角三件事必須親力親為,“旋剝旋食則有味,人剝而我食之,不特味同嚼蠟,且似不成其為蟹與瓜子、菱角,而別是一物者?!眲兒玫墓献硬幌?,必須“嗑”一下才有味道,這樣的感覺很多人都有過,笠翁寫來,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這才是大家文字。作文或品文,其實(shí)也如吃蟹,必須親力親為的??丛u述,不如看原文;讀不能代替寫;討論不能代替著文;眼高常常手低。一句話,絕知此事要躬行。
當(dāng)然李漁不是全對的。蟹性寒,吃多了傷胃和脾臟,要佐以黃酒和生姜,再加一杯菊花茶:“酒未滌腥還用菊,性防積冷定須姜?!本拖駥懳?,適當(dāng)?shù)男揶o和華彩是必須的,“行于所當(dāng)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而已。
(編輯 王玉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