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迎賓路小學校 蔣 敏
人際交往是指個體與周圍人之間的一種心理和行為的溝通過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會形成不同的人際網絡。人際關系不良,人際交往存在障礙會引發(fā)許多心理問題。正如我國著名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所說:“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病態(tài)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倍渲凶畛R姷膯栴}是:人際孤獨和社交恐懼。人際交往的障礙在各個年齡階段都會產生。在我國由于特殊的國情所致,一些兒童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人際交往障礙,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
上小學六年級的琳琳,學習成績不錯,品行也好,可就是害怕與人交往。她只要一接觸陌生人就會感到莫名其妙的緊張,本來在心理早已想好的話,可到時候腦子里一片空白,全忘光了。與人談話時,顯得很緊張,局促不安,手不知道放哪兒好,眼睛也不知往哪兒看,不敢與人對視,說話聲音很輕,顯得很害羞。在班級里,她總覺得很孤獨,沒有知心朋友,獨來獨往,也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遇到集體活動,能不參與就不參與,即使勉強參加,也只愿意做一名觀眾。她覺得自己很笨,什么事也做不好。上課時,很少或者幾乎不主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除非被指名。她總是擔心上課被老師提問到,一旦被提問,就顯得非?;艁y,本來知道問題的答案,由于緊張,也不能完整的表達出來。遇到根本不會的問題,就會滿臉通紅,異常緊張。
在家里,琳琳也不愛說話。她平時在家除了做作業(yè)以外就是看書看電視,很少和家里人說說笑笑,顯得心事重重。小小年紀的琳琳為什么會這樣呢?
根據她的狀況,可以分析她存在較為嚴重的社交孤獨和社交恐懼。嚴重缺乏自信,自我評價過低是其產生的重要原因。提高自信心是改變其現狀的一種重要的策略。
自信心,是由積極自我評價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傾向,“是相信自己的思想、道德、能力的心理狀態(tài),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自信心是一種積極的道德情感和心理品質,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的甚至是核心的標準。
研究表明:6~12歲時期是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協調發(fā)展的最佳時期,即自尊心、自信心培養(yǎng)的關鍵期。從小學時期起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給兒童從小播下自信的種子,是形成其健康人格的關鍵。自信心能促使兒童產生積極主動的活動愿望,大膽探索,積極思考,樂于與人交往,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一個兒童如果缺乏自信心,常常羞于交往,怯于表達,遇事畏縮不前,害怕困難,不敢嘗試,則其認知能力、動手能力、交往能力及運動能力等發(fā)展就會緩慢,并且容易形成膽小、懦弱、依賴性強、優(yōu)柔寡斷等性格特點;相反,一個孩子如果具有自信心,有安全感、獨立感、價值感、成就感、較高的自我接受度以及良好的判斷力,就什么事都敢于嘗試,積極參與,各方面發(fā)展就快,并在此基礎上逐漸發(fā)展形成樂觀、勇敢、合群和獨立等性格特征。
如何提高自信呢?當然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下面我們介紹一種自信訓練。包括下面四個步驟:
通過與琳琳的交談和對她的觀察,我發(fā)現琳琳在人際交往時無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無論是憤怒或好感,她也不敢對他人提出自己的要求。明確了琳琳的具體問題,才能進行具體的訓練。
要使自信訓練達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須使孩子明白訓練的意義,幫助孩子提高認識,澄清一些錯誤的觀念。首先,我告訴琳琳進行自信訓練是為了讓她戰(zhàn)勝自己的恐懼,樹立自信心,能自如地與人交流,表達自己,讓同學們、老師們更喜歡她,使她能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交到更多的朋友。其次,我告訴她,她是一個很不錯的孩子,學習成績優(yōu)異,品行好,許多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她,只是大家缺乏一個與她溝通的機會和途徑。我愿意幫助她打通這個途徑,但這需要我們倆的共同努力。聽了我的話,琳琳高興地笑了。
這一步是師生共同尋找并確定適當的行為,也就是針對琳琳的問題,通過教師的示范,讓她認識到什么樣的行為是適當的,怎樣才能既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又不傷害對方。在執(zhí)行這一步時,我還鼓勵她注意觀察我和同學們是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的,然后鼓勵她把觀察到的大膽地說出來。
這一階段要運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孩子主動模仿,學習新的行為方式,掌握第三階段所確定的適宜行為。訓練時,老師應幫助孩子學會正確運用言語和非言語來表達自己積極或消極的的情緒情感。積極情感的表達,如“你很能干,我很佩服你。”“你穿這套衣服真漂亮。”“我很想和你交朋友?!薄翱吹侥?,我很高興?!薄拔蚁牒湍阋粔K兒玩?!辈殡S適度的微笑,親切的目光以及必要的拍肩、握手等動作;消極情感的表達,如“你這樣說我感到很氣憤!”“我不太贊成你的看法,因為它是行不通的。”“我感到很孤獨,心里非常難受。”等,并伴隨皺眉、搖頭、握拳、吸氣等非言語行為。進行這種表達訓練時,我先說一句,琳琳重復一句,采用模仿學習的方式進行。此外,我還給琳琳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yè)”,讓她每天早上起床梳洗后,面對鏡子中的自己,微笑著說:“我是一個可愛的女孩,有許多人想認識我,了解我。我可以更好地表現自己,讓他們更喜歡我,和我交朋友”。我鼓勵琳琳將學習到的新行為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勇敢地表達自己,并對她的進步及時表揚。
通過這種訓練,琳琳逐漸變得開朗、自信起來。她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在同學面前回答問題時再也不會臉紅,講不出話來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逐漸喜歡與人打交道,從封閉的世界中走出來,在交往中消除了孤獨感。
“自信”是希望的種子,只要有適宜的土壤,它就會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事有成敗,其關鍵就在于能否呵護好信心這顆希望的種子。成功的人往往勤勉,自律,從培育這顆種子開始邁出人生關鍵的第一步;相反,失敗的人,常常一開始就讓“信心”這種子枯了、死了、爛了,一生都生活在苦苦的失望和掙扎中。
有了信心才會有希望,有了希望才有動力和方向,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呵護孩子的希望,讓他們自信地學習、生活、交往、走好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