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胡安國《春秋傳》的義理向度

    2017-03-09 23:04:25徐建勇
    關鍵詞:程氏義理天理

    徐建勇

    胡安國《春秋傳》的義理向度

    徐建勇

    《春秋》“三傳”基本上是以禮為宗旨來詮釋《春秋》,其詮釋者大都認為它反映了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胡安國時代,由于社會發(fā)展,時勢變遷,理學思想開始流行,并影響了《春秋》的詮釋傳統(tǒng)。胡安國適應這種變化,從當時政治的需要出發(fā),以義理為向度,極力詮釋《春秋》中的尊王大義。同時,他還通過對“理一分殊”的具體運用,極力發(fā)揮要尊君父,就必須攘夷,就必須復仇,就必須抑臣的微言大義思想。胡安國這種詮釋思想,使其《春秋傳》呈現(xiàn)出鮮明的宋代特征,并極大地改變了《春秋》的詮釋路線。

    《春秋》;禮;理;義例;理一分殊

    “春秋學”在經(jīng)過中唐啖助學派,特別是宋初孫復的詮釋后,不僅確立了尊經(jīng)廢傳的路線,而且議論時政,開創(chuàng)了解經(jīng)的新路徑。胡安國亦取法孫復,根據(jù)當時時政的需要,結合理學思想,在承續(xù)尊經(jīng)傳統(tǒng)的同時,不廢三傳,極力闡發(fā)《春秋》中的義理。因此,胡安國的《春秋傳》是“春秋學”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完成了漢學到宋學的轉變,表現(xiàn)了宋代學者以義理解經(jīng)的鮮明特征。

    二程是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他們通過對傳統(tǒng)儒家倫理綱常的思辨,找到了倫理的形上根據(jù),這就是理或天理。由此,他們不僅夯實了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基礎,而且論證了它的永恒性。自此以后,理或天理逐漸為封建社會所接受,并且逐漸影響了對傳統(tǒng)經(jīng)學的詮釋,使?jié)h代經(jīng)學一變而成為宋代經(jīng)學。胡安國就是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在他的《春秋傳》中,逐步將前人以“禮”解經(jīng)路徑轉移到義理融合的路徑上來,使其《傳》表現(xiàn)出明顯的宋代特征。究其原因有四。

    第一,胡安國服膺二程理學。一是胡安國私淑二程理學,這是當時人都知道的事情?!八绞缏鍖W而大成者,胡文定其人也?!倍呛矅?jīng)常與程門弟子交游,同他們探討程氏的理學思想。如《宋史·胡安國傳》中就曾記載:“安國所與游者,游酢、謝良佐、楊時皆程門高弟。”[1]12915更有甚者,他還與羅從彥就《春秋》的詮釋有過書信往來,共同討論各自對于《春秋》詮釋的意見。三是胡安國稱贊程氏學說,更為其受到王安石等人的打擊抱不平,并希望皇帝表彰頒行程氏學說。這可以從胡安國上奏宋高宗的奏章中看出,胡安國在奏章中說:“孔、孟之道不傳久矣,自頤兄弟始發(fā)明之,然后知其可學而至。今使學者師孔、孟,而禁不得從頤學,是入室而不由戶?!露Y官討論故事,加之封爵,載在祀典,比于荀、楊、韓氏,乃詔館閣裒其遺書,校正頒行,使邪說者不得作?!盵1]12914-12915

    第二,程頤《春秋傳》影響了胡安國。程頤曾經(jīng)為《春秋》作傳,雖然沒有完成,但是他把“理”引入《春秋》的解釋體系中,以理學解經(jīng),使胡安國受到較大影響。史載胡安國在得到程頤《春秋傳》后,反復研讀多遍,大有心得。胡安國不但吸取了程氏以理解經(jīng)的路線,而且表明自己的解經(jīng)思想是“自伊川先生所發(fā)”[2]956。

    第三,胡安國《春秋傳》轉引了程氏《春秋傳》中的文意。胡安國在《春秋傳·敘傳授》*參見胡安國《春秋傳》,底本出自《四部叢刊》,商務印書館1934年影印抄本。本文中的引文如不另注出皆出自該版本《春秋傳》,且只標注篇名。中也說“微詞多以程氏之說為證”,其傳文引述程氏傳文不少。例如:隱公元年,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程氏《春秋傳》:“戎猾夏而與之盟,非義也。”嚴華夷之防,是歷代《春秋》詮釋中的應有之意。程頤在其理學的指導下,更是對此深加剖析,認為凡是與夷狄盟會的人,都是違背了禮義要求,都應該受到批判。胡安國自然也接受了程頤的這一思想,在自己的《傳》中不僅批判了這一行為違背了儒家的禮義,而且深入分析了隱藏在這一盟會行為背后的深層意涵。又如:隱公元年十有二月,鄭人伐衛(wèi)。胡《傳》干脆直接轉引程頤的詮釋,說:“程氏以為‘衛(wèi)已服也。衛(wèi)服,則可免矣’。此義施于伐而不書戰(zhàn),皆可通矣。”又如:桓公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胡《傳》也是直接轉引程氏之傳敘。在胡《傳》中,像這樣直接轉引的還有很多。這也說明程氏《春秋傳》對于胡安國的影響巨大。

    第四,當時人對于胡《傳》的評價。據(jù)《宋史·胡安國傳》記載,胡安國將修成的《春秋傳》呈給宋高宗之后,就被當時的諫官批評為假托程頤之學。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胡安國《春秋傳》乃是理學之書。這一點在與《公羊》《穀梁》《左傳》的比較中也可以看出來。在《公羊》《穀梁》《左傳》中以“禮”來詮釋的地方,胡安國逐漸在“禮”后,以“理”說明之,以使禮和理融合一體。如對于《春秋》經(jīng)中“莊公元年:筑王姬之館于外”這段經(jīng)文,《公羊》解釋為:“筑之禮也,于外,非禮也。”胡安國《傳》則解釋為:“非禮也……是廢人倫滅天理矣。”又如“成公十三年三月,公入京師”,《左傳》釋“勤禮莫如致敬”,胡安國《傳》則釋為:“從存人臣之禮也?!炖肀卮妫擞叵?。”又如“襄公七年十有二月丙戌,卒于鄵”,胡安國《傳》釋為:“圣人之旨微,而公、谷之義精矣,存天理抑人欲之意遠矣?!?/p>

    同時,胡安國還以理學的“天理”和“人欲”之辯來直接斥責違反倫理道德的人事和行為。例如:“桓公六年,蔡人殺陳佗。”胡《傳》就直接以人欲來貶斥“篡弒之賊,外則異國皆欲致討而不赦;內(nèi)則國人不以為君而莫之與,誰敢勸于為惡?故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p>

    又如:“僖公九年冬,晉里克殺其君之子奚齊?!焙矅谝梅Y梁子的話之后,自己加以發(fā)揮,認為《春秋》這樣記載,目的在于揭明獻公的罪行,以為后世的借鑒,并且進一步將這樣記載的原因解釋為天理只在人心,不可磨滅。胡安國認為圣人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為后世設定行為規(guī)范的。如果說,在《左傳》《穀梁》中主要是以“禮”作為評判行為的標準,那么到了胡安國的思想之中,禮和理融合一體,共同成為其釋經(jīng)的基本規(guī)則。

    《春秋》自漢代確立為經(jīng)學之后,“三傳”就逐漸形成了各自的詮釋范例和規(guī)則,這就是義例。簡單說來,就是以《春秋》中的人和事為例子,依據(jù)不同的措辭和順序,來彰顯圣人的褒貶大義。例如:《左傳》的 “正例”“變例”體系,《公羊》“三科”“九旨”,《穀梁》“時、月、日例”。這些“義例”一旦形成,在學者傳承中也就成了“師法”和“家法”,傳授者一般不得違反。

    胡安國在繼承了這些“義例”法則的同時,又以二程之理學為指導,在“窮理盡性”[2]673的同時,會通“三傳”。其基本法則有三個方面。

    首先,他把“三傳”中的“義”上升為“理”或“天理”,把“春秋學”納入理學的范疇。這樣,他就可以以“理”為標準來評判《春秋》中紛繁復雜的人和事。這就是他在《春秋傳》前面的《敘傳授》中所說的“反求于心,斷之以理”的方法。例如:“隱公十有一年,秋七月壬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薄蹲髠鳌方忉尀椋骸岸Y,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胡《傳》則在解釋了隱公為什么不對之后,接著又從天道之理來加以論證。又如:“莊公十有一年冬,王姬歸于齊。”胡《傳》解釋為:“陽倡而陰和,夫先而婦從,天理也。述天理,訓后世,則雖以王姬之貴,其當執(zhí)婦道,與公侯大夫士庶人之女,何以異哉?”再如:“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從?!薄豆颉穫麽屩疄椋骸叭罚Y也;四卜,非禮也?!焙秱鳌吩诮忉屃恕爸芏Y”的基本規(guī)則之后,接著加以發(fā)揮:“知其理之不可易,則安于分守,無欲僭之心矣,為天下國家乎何有?”

    其次,對理學的經(jīng)世致用運用。經(jīng)世致用,就是以理為導向,來研究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解決之道。由于所處時代和地位的關系,胡安國對于理學的認識不同于時人。他將《春秋》記載的史事和南宋當時的政治現(xiàn)實結合,來闡發(fā)自己的思想,以期有益于當時的社會政治,所以胡《傳》的政治性很強。也正因為這樣,牟潤孫在《兩宋春秋學之主流》一文中說:“及南宋,胡安國明春秋復仇攘夷之義,亦自為傳,所論較孫氏細密,取徑則宗法孫氏,而所偏重者不同?!盵3]141在胡氏《春秋傳》中,這種經(jīng)世致用的思想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尊王。南宋初年,政權甫定,然而外部侵略軍依然強大,內(nèi)部不僅有和戰(zhàn)之爭,而且各路抗金將領難以駕馭,因此,此時的南宋政權命運難測。胡安國認為正是在這樣危難之時,迫切需要確立王權的至尊地位。這樣一來可以統(tǒng)一抗金的力量,二來消除內(nèi)部的爭論,穩(wěn)定政局。為此,胡《傳》極力闡述尊王的古例。例如:“僖公五年,杞伯姬來朝其子。夏,公孫茲如牟。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wèi)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于首止。”胡安國認為這里書“會”字就是尊王之義,據(jù)春秋筆法,王世子代表天子,他與諸侯的相會方式表現(xiàn)了《春秋》的尊貶之大義。這里記載的是各諸侯前往拜會王世子,不僅體現(xiàn)了上尊下卑之禮,而且凸顯了天王的權威。胡安國認定這種書寫方式體現(xiàn)的就是“此圣人尊君抑臣之旨也,而班位定矣”。又如:“僖公二十八年,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衛(wèi)子、莒子盟于踐土?!焙矅忉尀椋骸佰`土之會,天王下勞晉侯,削而不書,何也?周室東遷,所存者號與蔡耳,其實不及一小國之諸侯。晉文之爵,雖曰侯伯,而號令天下,幾于改物,實行天子之事,此春秋之名實也,與其名存實亡,猶愈于名實俱亡,是故天王下勞晉侯于踐土,則削而不書,去其實以全名,所謂‘君道也,父道也’。”可以說,胡安國和理學家一樣,直接把君與父等同,不僅要求從禮制上要尊君,而且要求從人的內(nèi)心情感去信從,從而將君主的地位完全推到理學家所要求的天的高度。二是復仇。胡安國極力主張抗金,他通過《春秋》中的事例,反復闡述復仇的大義,并將其上升到天理的高度說明。他的目的是以此來勸說宋高宗積極抗金,報國家民族之仇,報二帝被俘虜之仇。例如:“閔公二年九月,夫人姜氏孫于邾?!焙矅J為這樣的記載表現(xiàn)了對于莊姜的貶斥,認定這是為了譴責莊公忘記了殺父之仇,而大臣又不加以進諫而故意這樣記錄的。胡安國更進一步從理學家的思想出發(fā),認為這是導致天理滅絕而人欲橫流的根本原因。胡安國認為《春秋》以復仇為重,圣人對不復仇的人深惡痛絕,特地在《春秋》中加以記錄強調。胡安國認為這就是《春秋》的微言大義。又如:“哀公元年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陳侯、隨侯、許男圍蔡?!焙矅谵D述《左傳》復仇說后,解釋圍蔡的原因:蔡曾經(jīng)入侵楚國,并且鞭撻平王之墓。因此楚國現(xiàn)在圍蔡,就是復仇。春秋時期,楚國由于處南蠻之地,少被中華文明澤被,基于華夷之別,在《春秋》中對于楚國基本上都是貶斥。胡安國在此處詮釋則一反常法,對于楚國的復仇行為大加贊賞。真是君父之仇,不共戴天。胡安國認為《春秋》此處特以子爵來稱楚,就是要寬恕楚國的侵犯中原華夏之罪行。

    再次,胡安國有自己對于經(jīng)典的獨到理解。例如:“襄公二十九年,吳子使札來聘?!奔驹菂峭醯乃淖?,德行名于世,是春秋時代有名的賢人,連孔子都稱贊他。對于季子再三讓國而不受的行為,“三傳”及以前的解經(jīng)人多從動機和行為之表現(xiàn)來看待,因而大多數(shù)是正面贊揚。胡安國則認為不然,他是從季札讓國這一行為的后果來看。胡安國認為季札作為賢德之人,不僅應該將自己的才能奉獻給國家的治理和黎民百姓,而且應當勇于承擔社稷重任。也就是說,胡安國認為季札讓國是在逃避自己的責任,更為重要的是,季札的讓國行為,客觀上不僅沒有使自己的國家繁榮穩(wěn)定,反而導致國家的混亂,貽害百姓。從這個角度出發(fā),胡安國認為《春秋》不稱其為公子而稱子,后面又用“來聘”兩字記載,都暗含了對于季子的貶斥。又如:“僖公下,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衛(wèi)?!焙矅J為春秋時代,凡是用兵打仗的,不是出于私怨報復,就是想霸占他人的土地,晉侯文公侵略曹國衛(wèi)國,亦是這樣。因此,胡安國認為,晉文公不是出于自己“方伯”的職責,去維護公平正義,而是為了發(fā)泄自己的怨恨,以報復當年在逃亡途中那些對自己不好的國家,如曹國等。胡安國認為晉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于發(fā)泄自己的私憤。在此處,胡安國從動機而不是事功上來評判《春秋》中的人和事??梢哉f,這更加強化了內(nèi)在道德修養(yǎng)對于君王的重要性,這使春秋學的詮釋更加符合宋代義理學的要求。因此,朱熹就認為胡安國對于《春秋》的詮釋根本在于:“今理會得一個義理后,將他事來處置,合于義理者為是,不合于義理者為非?!盵4]2152

    “理一分殊”,是程頤對于張載“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貌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5]62思想的概括。程頤認為理只是整全的一個,但具體表現(xiàn)各異。因此,“理一分殊”變?yōu)榉饨ǖ膫惱淼赖乱?guī)范和社會人生中的各種表現(xiàn)之間的關系。胡安國將程頤這一論述道德修養(yǎng)的原理,移植到對《春秋》的詮釋中來。胡安國將《春秋》中各種紛亂復雜的事件與不變的義理結合起來,使其更加具有說服力。

    首先,處理一和多的關系。例如:“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焙矅趥鹘y(tǒng)儒家的觀念,認為麒麟的出現(xiàn),是吉祥的征兆。他將其與孔子修《春秋》聯(lián)系起來,認為是祝賀圣人完成了《春秋》的筆削,是一種千古盛事。這就像河圖洛書出而有八卦一樣。雖然其事不一,但是其中之理卻是一貫的。胡安國說“事應雖殊,其理一也”。那么,為什么會形成雜多的具體表現(xiàn)呢?胡安國通過《易傳》的話語,引入先天后天說,引入“氣”這一概念,并用“氣”來解釋雜多的形成。他認為先天的“理”是純一整全的,通過“氣”動,具體變化成現(xiàn)實世界的各種各樣的人事物。這是二程理學的一個重要思想,把形上和形下看成是一與多的關系。胡安國認為《春秋》中的種種人與事,其實都是形而上之理的流變。這是在事情上,那么在人生上呢?胡安國亦持同樣的理解。

    其次,用“理一分殊”來正名。胡安國認為《春秋》隆禮重名,其文所定下的記錄原則,就是為了維護名教,以為萬世法,因此國君應該重視它的原則。胡安國在自己《春秋傳》的前面的《明類例》中就有明確說明:其一,有事同則詞同者,這是正例,亦是天道之常經(jīng)。其二,有事同而詞異者,這是變例,能夠通古今之誼。變例不但能夠于事例中見常法,而且還能于事例之外而觸類旁通。胡安國認為圣人制定的這一原則,和理學家提倡的“理一分殊” 原則一樣,表現(xiàn)了統(tǒng)一理念。因此,胡安國認為根據(jù)這一原則去理解《春秋》記錄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時,就體現(xiàn)在其中的措辭上?!洞呵铩氛歉鶕?jù)這一原則及其所以使用的不同的詞匯,以體現(xiàn)理的要求。相反,如果我們違背或不懂“理一分殊”的原則,就不能理解《春秋》中的義理。其結果也就只有要么像王安石那樣,將《春秋》看作“斷爛朝報”了,要么哀嘆《春秋》是“有識之士莫不微婉其辭,隱晦其說”[6]118?!袄硪环质狻保褪钦f理不變,但行為標準卻呈現(xiàn)出雜多的狀態(tài)。

    胡安國使用“理一分殊”的原則,來詮釋《春秋》中的正名和別類的現(xiàn)象。第一,正例,事同則詞同,意義明顯。例如:“莊公十有一年冬,王姬歸于齊?!焙秱鳌方忉尀椋骸鞍粗苤啤跫Ъ抻谥T侯,車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禮亦隆矣’。春秋之義,尊君抑臣,其書王姬下嫁,曷為與列國之女同辭而不異乎?……然后知春秋書王姬、侯女同詞而不異,垂訓之義大矣?!边@就是說按照周代的禮制,只能稱其為“王姬”,和公侯之女的稱呼一樣,含義也是一樣。又如:“閔公元年齊人救邢?!焙矅唇忉尀椤洞呵铩分蟹彩怯谩熬取边@個詞的,都是對于救人者的稱贊,其內(nèi)含褒揚之義,具有正面的意義。這也是“理一”和“殊多”的關系。胡安國認為《春秋》書“救”的很多,都是褒獎之義,就是記載夷狄的史事也具有褒義。第二,變例有兩種形式。一是同詞而意異。例如《春秋》記載“楚子伐鄭”的有兩處,即宣公九年冬和宣公十年冬。歷史上,楚國曾經(jīng)幾次侵犯鄭國,《春秋》記載中有時稱楚人,有時稱楚子(爵位),但這兩次《春秋》的記錄都一樣,都稱其為楚子。那么其含義是否一樣呢?對此,胡安國認為其含義不同。對于宣公九年記錄“楚子伐鄭”,胡安國認為圣人是要凸顯其以重兵侵陵鄭國,是以夷暴略我中華。圣人如此記錄就是要斥責楚兵侵略中華,因此是完全的貶義了。但是對于宣公十年冬記錄的“楚子伐鄭”,胡安國卻說圣人在記錄中直接稱其爵位,這是直詞,并不是有意去凸顯楚國的罪狀。對于為什么會做這樣的詮釋,胡安國解釋為:“以實屬詞,書其重者而意不以楚為罪也,知然者以傳書‘晉士會救鄭,逐楚師于潁北’,而經(jīng)削之則責晉可知矣。此類兼以傳為案者也。”因此,胡安國明確說明沒有加罪楚國之意,就是直書而已。這也是在“理一”的原則下而事異的表現(xiàn)。胡安國認為《春秋》就是在同樣記述中,由于歷史語境的不同,同一詞語就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意義來。可以說,這也是胡安國對“理一分殊”的具體運用。正因為這樣,胡安國能夠在《春秋》所記載的各種史實之中,在各種繁雜的解經(jīng)方式之中,根據(jù)當時的政治需要,結合理學的論證,在各種《春秋》解釋中,將其新義解釋出來。在胡安國《春秋傳》成為官方教材之后,他的這種遣詞用句而意含褒貶的詮釋方法和思想,的確對后世春秋學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二是詞不同含義亦不同。例如:“莊公二十有六夏,曹殺其大夫?!焙矅谧约旱脑忈屩?,明確指出《春秋》記錄中,諸侯不請示天子,擅自殺死其大夫的幾種情況。第一種是“義系于殺,則止書其官”。即因與其官職相關之事而被殺的人,就只記錄其官稱。第二種是“義系于人,則兼書其名氏”。即因與其做人方面相關的事情而被殺的人,就既記錄其官稱又記錄其名稱氏稱。同時,胡安國更是從宋代君臣一體,共同治理國家,因此相互之間應該尊重愛惜這一原則出發(fā),來詮釋“曹殺其大夫”這一事件。他認為曹國不經(jīng)請示天子,就殺死其大夫,不僅違背了天理之要求,而且是對于合作者的蔑視??梢哉f,胡安國的這種解釋本質上就是用“理一分殊”的方法來正名別類,亦是其結合宋代政治來解經(jīng)的具體運用。

    胡安國是二程理學傳承和南傳的重要人物。他以解決時政問題為目的,以義理為向度的解經(jīng)方式,不僅將“經(jīng)世致用”和“經(jīng)史致用”的兩種解經(jīng)方法結合起來,而且熔鑄了理學的精神。他的這種解經(jīng)方式一方面融會義理道德于當時政治之中,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糾正宋代理學空論心性的弊端,不僅使學術服務于現(xiàn)實,而且使歷史經(jīng)驗起到指導現(xiàn)實的作用。因此,在學術上,胡安國《春秋傳》的完成,使傳統(tǒng)“春秋學”徹底擺脫舊經(jīng)學的羈絆,完成了其向宋學的轉變,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義理之學;在現(xiàn)實上,胡安國以義理為向度,將經(jīng)史和經(jīng)世相結合,學以致用的治學特點,開創(chuàng)了湖湘學派的新學風。

    [1] 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 黃宗羲,全謝山.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 牟潤孫.注史齋叢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 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 張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8.

    [6] 劉知幾.史通[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 周軍偉)

    1006-2920(2017)01-0090-05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1.017

    徐建勇,哲學博士,湘潭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湘潭 411105)。

    2014年湖南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胡安國《春秋傳》解經(jīng)思想研究”(14YBA354)。

    猜你喜歡
    程氏義理天理
    程氏言行
    程氏譜牒的修纂與世系
    尋根(2024年6期)2024-02-15 00:00:00
    蘇東坡的母親
    奧秘(2022年4期)2022-04-26 03:59:34
    道兼體用的整全之道:呂祖謙義理之學新論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6:30
    中醫(yī)導引法——八段錦(一) 兩手托天理三焦
    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價值取向與義理轉換
    當代陜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16
    天理與國法:災異譴告話語中的慎刑之道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20
    公共理性與整全義理
    哲學評論(2018年1期)2018-09-14 02:34:24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哲學分析(2017年2期)2017-05-02 08:31:38
    王船山《周易內(nèi)傳發(fā)例》義理演析
    中國詮釋學(2016年0期)2016-05-17 06:12:07
    青海省| 中山市| 镇宁| 涡阳县| 兴业县| 石家庄市| 景德镇市| 藁城市| 红河县| 尚义县| 凤山市| 洛浦县| 开阳县| 交城县| 界首市| 浦北县| 福贡县| 宜兰县| 中宁县| 兴化市| 崇仁县| 涞水县| 邵阳市| 平阳县| 邵阳县| 临湘市| 沐川县| 治县。| 平昌县| 荆门市| 红原县| 兴城市| 德化县| 运城市| 杨浦区| 防城港市| 林口县| 如皋市| 涟源市| 莱西市| 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