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梟梟,侯志陽(華僑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社會信任、社會認同與社會距離研究*
——以農(nóng)民工為視角的實證分析
金梟梟,侯志陽
(華僑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泉州 362021)
在城鄉(xiāng)戶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哪些因素影響著農(nóng)民工與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促使農(nóng)民工作出與城市居民交友決策的主要因素為何,是我們要探討的主要問題。以福建省為例,建立了社會信任、社會認同與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的影響因素模型,分析社會信任和社會認同對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較高的社會信任有助于降低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即較高的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有助于提高農(nóng)民工與城市居民的交友意愿,從而降低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較高的文化認同、社會地位認同和城市歸宿感認同有助于縮短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
社會信任;社會認同;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
自1958年開始,中國政府為了支持工業(yè)化發(fā)展、穩(wěn)定城市秩序、保障城市供給、控制城市規(guī)模,在城鄉(xiāng)之間實行嚴格的遷徙和流動限制的區(qū)別化戶籍制度。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城市經(jīng)濟和城市社會的高速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中國市場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的轉變,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出現(xiàn)了許多不合理性,日益割裂著城市居民與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1]。越來越多的外來農(nóng)民工受到文化排斥、歧視、偏見以及社會福利與收入分配不公、城市生活成本高等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農(nóng)民工市民化和城市融入。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城鎮(zhèn)化建設的進程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在此背景下,探討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及其影響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關于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及其影響因素,我們可以從現(xiàn)有的文獻中找到兩種主要的答案:其一是社會資本差異、同群效應與社會距離的影響[2];其二是階層群體固有差異與社會距離的作用機制[3],其中包括地理空間分布差異、文化差異、種族差異和經(jīng)濟地位差異。前者強調(diào)社會資本上的巨大差異影響了彼此的社會融合。后者強調(diào)社會階級環(huán)境差異化(如經(jīng)濟收入不平等等)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而產(chǎn)生的社會距離。此外,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社會距離還與年齡、婚姻狀況、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家庭子女數(shù)量有著密切聯(lián)系。盡管已有的研究也涉及到社會認同(如社會身份、政治地位等)對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的研究。但鮮有學者從社會信任和社會認同這個角度研究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
事實上,社會信任是縮短人們社會距離的有效工具。如果農(nóng)民工有較高的社會信任,既對自己具有影響所處的鄰里社區(qū)環(huán)境的市民生活有信心(普遍信任),也對家人和朋友對自己的訴求作出反應有信心(特殊信任),他們可能對縮短其自身的社會距離就有較高的期許。而從社會認同的角度研究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可以從農(nóng)民工對其自身的角色定位來探討農(nóng)民工融入城市的心理壁壘。畢竟,作為外來的、試圖融入城市既有群體或者文化的農(nóng)民工而言,如何歸屬和認同自己的城市角色,拉近與城市居民的距離,是對某一城市特定社會形態(tài)的認同,更是對處于這個特定城市社會形態(tài)中群體和市民的認同。認同的結果往往影響個體的行為和偏好[4],進而影響彼此的交友決策及其社會距離。基于此,本文將探討社會信任與社會認同對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的影響。
(一)社會信任
在社會學領域,社會距離被用于衡量人們之間情感的親密程度和關系的緊密程度,它實際上也是人與人交往間心理距離的一種反映。人與人之間之所以存在不同大小的社會距離或者說是心理距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個體無法在復雜的、不確定性的未來環(huán)境中準確地預測和監(jiān)督他人的行為動機和行為風險。這些“不確定性和風險又是人類環(huán)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5]。因此,在缺少直接或者完全控制他人行動的客觀復雜環(huán)境中,信任變得格外重要。信任的大小直接預示著信任雙方關系的親近或者親密程度,如果將信任的同心圓擴展到更為抽象的社會客體中,所建立的信任,我們稱為“社會信任”。
社會信任是指公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雙方相互信任的程度,是社會資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6],或者說是彼此對對方能作出符合制度行為的持續(xù)性期望[7]221。社會學學者將社會信任劃分為普遍信任(generalized trust)和特殊信任(particularized trust)兩種。普遍信任是指個體對市民社會、體制和陌生人的一種信任[8];這種信任表明了個體在社會交往中對于雙方之間的持續(xù)的相互認可和解釋的期望程度。特殊信任是指對家人或者朋友的信任[9];這種信任表明了家人和朋友能在多大程度上給予個體認可和接受的期望。較低的普遍信任一般表現(xiàn)為對社會的冷漠,他們認為除了自己的家人,其他的人或者事物都不可信,都很現(xiàn)實。社會信任較低者往往表現(xiàn)出對社會的不滿,不愿和人交流,因為他們害怕被欺詐。社會信任較高者往往表現(xiàn)出對人和事物較高的依賴,且傾向于彼此的互惠。因此,社會信任能有效促進民眾之間的交流并形成某種較為公正的意識和增進社會交往主體之間的福利[10]。
在過去幾十年里,很多學者研究了社會資本與個體的社會距離或者社會融入之間的關系。事實上,社會信任是作為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可以說,社會信任與社會距離之間具有密切的相關關系。如果說社會信任是一種人與人交往間的情感潤滑劑的話,那么通過交往而衍生出來的社會距離就能得到有效的縮小?!吧鐣嚯x可以劃分為主觀個體社會距離、客觀個體社會距離、主觀社會距離以及客觀社會距離。主觀個體距離可以看作個人對他人的看法、偏見,客觀個體距離指的是個人之間在文化、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差距、主觀社會距離表示一個群體對其他群體的觀點和看法,這是群體之間觀念差異的來源、客觀社會距離反映了一個群體與另一個群體在整體文化、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币虼耍瑥膹V義上講,社會距離的作用因素包括了個體本身的主客觀認識差異和個體與社會其他事物之間的主客觀差距,即個體對整個社會的人和物的認識差異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內(nèi)在屏障,而這種內(nèi)在屏障則表現(xiàn)為個體的關系、交往和感情冷淡[11]。在以往的研究中,有的學者對社會資本與社會距離的關系進行了研究[1],認為較高的社會資本有助于降低社會距離,當個人的社會資本越豐富越能有效縮小社會距離。因此,社會距離被用于刻畫人與人在社會中關系情感的緊密程度,這其實是對人與人之間社會資本強弱的一種反映[12]。而作為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信任,自然也能被用來衡量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距離。已有的一部分研究已經(jīng)證實,信任有助于調(diào)動個體行為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個體與他人交往的頻率[13],縮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靶湃问侵匾?,被信任也是很重要的”[7]213-238。換言之,當個體接收到他人的信任時往往會提高自身在其他事物中的可信性。因此,社會信任可以激勵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合,擴大個體的社會網(wǎng)絡、互動的范圍、促進彼此溝通、鼓勵對陌生人的寬容和接受等,從而降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距離。
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距離的一部分。但目前較少學者具體從社會信任的角度考察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唯一的例外就是胡榮和王曉2012年的研究[2]。他們的研究中將信任、網(wǎng)絡關系與社團參與作為測量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的因素。他們發(fā)現(xiàn)較高的信任有助于降低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在此背景下,本文將探討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對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的影響。綜上文獻之檢視,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普遍信任有助于縮小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即農(nóng)民工的普遍信任越高,其社會距離也越小。
假設2:特殊信任有助于縮小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即農(nóng)民工的特殊信任越高,其社會距離也越小。
(二)外來農(nóng)民工的社會認同
在心理學領域,認同是一個同時發(fā)生“求同”和“存異”的過程。認同是一股非常獨特而強大的力量,雖然它是一種無形的想象,但是它本身是可以建構出來的。當人們的認同存在差異時,社會的形態(tài)也會產(chǎn)生差異[14]。建構主義者認為,認同是個體或者群體在一定環(huán)境誘因下,對自身身份的選擇和界定,是一種自我意識的產(chǎn)物[15]。“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看,認同是由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所構成的連續(xù)統(tǒng)一。自我認同指的是個人對自己在社會階層結構中所占據(jù)的位置的感知。社會認同則是有關某個群體的共同認同,它強調(diào)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似性以及群體成員相信他們之間所具有的某些共同性和相似特征?!备M一步地說,社會認同就是“人們根據(jù)自己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而對特定階層產(chǎn)生的歸屬感”。這種階層歸屬感是階級差異所引起的,而階級差異既是客觀存在的,也是主觀擁有的,故人們之間各自內(nèi)化自己身份的歸屬感也在某個時期是主客觀并存的。因此,這種階層之間的差異程度直接引起了個體或者群體的社會認同差異。不同個體和群體的社會認同,造成了不同階級之間的觀念和認知等鴻溝和差異現(xiàn)象。而這種認知差異或者鴻溝便演化為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距離。西方學者將這種群體間主觀的心理、認知、觀念的差異以及客觀的文化、教育和地位之間的懸殊差距稱為社會距離。因此,社會認同與社會距離是密切相關的,如果說社會認同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所屬階層的文化、語言和生活方式等的認可和肯定的話,那么社會距離便是個體理性分類后對自己歸宿身份感的重要表現(xiàn)。當個體和群體對自己群內(nèi)偏好和群外偏見的認同感越強烈時,群體之間為了保持各自認同的“優(yōu)越感”或者消除“自卑感”而努力與其他群體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實際上在無形中為個體和群體之間的交往設置了阻礙[16]。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不同個體之間和群體之間要保持一個長期的“敵對”狀態(tài),或者說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社會距離。按照普遍懷疑主義學者的觀點而言,當個體處于某個固定環(huán)境中時,他(她)不會一成不變地接受,他(她)會通過比較與不斷地懷疑、計算和籌劃來獲取新的社會認同,塑造新的社會身份。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距離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同樣,農(nóng)民工與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當農(nóng)民工對城市文化有較高的認同或者對自身城市人身份的歸屬感越強烈時,其與城市居民的交友意愿往往較高,社會距離也越小。亦或是農(nóng)民工對自己的城市地位有較高的認同時,其與城市居民的交友意向往往較高,社會距離就越小。
就中國社會而言,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距離主要產(chǎn)生于國家制度和國家傳統(tǒng)文化兩大體系。一方面,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分層體系,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城鄉(xiāng)二元分治社會制度本質(zhì)上是一種“社會屏蔽”制度,它在社會資源分配和社會結構位置劃分體系中將生產(chǎn)資料、收入、市場地位、職業(yè)、政治權力、文化資源、社會資源、社會聲望等分層對待和分層處理。這在某種程度上剝奪了農(nóng)村居民的社會權利,也顯得有失公平,從而加劇了農(nóng)民工與城市居民的社會排斥和社會距離,阻礙著外來農(nóng)民工的城市融入。另一方面,就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而言,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有等級層次的社會,凡事都講究級別順序,如飯桌禮儀、會議發(fā)言等都遵循嚴格的先后順利,它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等級層次現(xiàn)象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社會分層現(xiàn)象。在社會學領域,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成員、團體因占有資源的差異而產(chǎn)生的社會群體地位之分的現(xiàn)象。它實際上潛在地反映出不同層級人群因為文化、社會地位和主觀心理偏見的不同而造成人與人之間觀念和認知的差異。產(chǎn)生這種差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差異所衍生出來的分層認同。不同層級的人和群體會自覺將自己歸類,以提升自己的“本體性安全”。當然,這種自我歸類的過程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當某個個體從一個熟悉的環(huán)境來到一個相對陌生的環(huán)境時,個體為了保護自己的“本體性安全”,會努力重塑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以期與周圍環(huán)境所規(guī)定的社會規(guī)范相協(xié)調(diào)。這一過程就是個體“去個性化”和“去舊群化”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個體“去環(huán)境壓力”的過程。因此,個體會在新環(huán)境中努力學習新的文化規(guī)范,采取各種策略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最終重新獲取自己的社會認同感和被認同感。這具體表現(xiàn)為對所處環(huán)境文化的認同,對自身地位的認同以及對自身歸宿感的認同,而這些認同便造成了今天城市居民與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梢?,農(nóng)民工社會認同是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產(chǎn)生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學界很少有研究具體考察農(nóng)民工社會認同對于其社會距離的影響。唯一的例外就是1995年李強和2011年王桂新和武俊奎在其研究中有所涉及,他們認為外來農(nóng)民工在心理上有意識地保持與城市居民的距離以及同群共通的偏見和價值將會擴大農(nóng)民工與市民的距離等,但遺憾的是,他們并沒有將社會認同作為主要測量指標,且沒有細化社會認同的測量指標,這不利于深入分析農(nóng)民工社會認同對其社會距離的影響。因此,本項研究將在農(nóng)民工的社會認同背景下,探討其社會距離這一問題。根據(jù)對上述文獻之綜合,我們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3:社會認同與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有關,即社會認同感越強,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越小;反之,社會距離就越大。
本文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來源于2015年12月在福建省泉州市、福州市、漳州市外來農(nóng)民工的抽樣調(diào)查。我們隨機調(diào)查了福建省外來打工較多人群的泉州市、福州市以及漳州市。我們隨機抽取20個工廠,每個工廠隨機抽取40~50個外來農(nóng)民工進行調(diào)查訪問。本次問卷調(diào)查共發(fā)放800份,回收780份,回收率為97.5%,有效問卷685份,有效率85.6%。
(一)因變量
本項研究的因變量是受訪者的社會距離,我們根據(jù)博格達斯的社會距離量表,將其操作化為農(nóng)民工與市民的交往意愿(交友意愿越大,社會距離越小)。建立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測量因變量的問題是: “您(農(nóng)民工)是否愿意和本地居民交往?回答選項為:(1)不愿意;(2)愿意(0=不愿意,1=愿意)。
(二)預測變量
主要的預測變量分為社會信任和社會認同兩類。測量社會信任的兩個指標,即普遍信任因子和特殊信任因子,通過對問卷中如下8個項目的因子分析獲得:您與家里人親戚朋友同學同事 鄰居老鄉(xiāng)領導的信任程度如何?回答選項設置為:“完全不可信”、“比較不可信”、“一般”、“比較可信”、“完全可信”,依次分別賦值“1”到“5”。這8個項目的Cronbach's alpha系數(shù)高達0.895,表明其有較高的內(nèi)在一致性。我們用主成份法進行因子分析,經(jīng)最大方差法旋轉提取兩個因子,分別命名為“普遍信任因子”和“特殊信任因子”,普遍因子包括5,6,7,8項目(其因子負荷分別為:0.626,0.934,0.845,0.934,特征值為4.683,解釋方差為41.821%)。特殊信任因子包括1,2,3,4項目(其因子負荷分別為:0.860,0.746,0.632,0.694,特征值為1.616,解釋方差為36.907%)。
對于社會認同,我們采用三個指標進行測量,文化認同、社會地位認同和個體城市歸屬感認同因子,其通過來自問卷中10個項目的因子分析獲得:(1)我特別喜歡和當?shù)鼐用褚黄疬^這里的習俗活動;(2)我比較喜歡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3)我比較喜歡本地居民的語言和服飾;(4)我比較喜歡參加本地居民舉辦的社區(qū)活動;(5)我對社區(qū)機構的意見和建議會被采納;(6)雖然自己是農(nóng)民出身,但當?shù)鼐用癖容^尊重我;(7)當?shù)亟值擂k事人員重視我們的態(tài)度和看法(8)我經(jīng)常和本地居民吃飯聊天;(9)我感覺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和本地居民一樣;(10)雖然我是個外來農(nóng)民工,但很容易融入本地居民的生活圈子;針對問題的回答選項分為:(1)完全不同意;(2)比較不同意;(3)一般;(4)比較同意;(5)完全同意。這10個項目的Cronbach's alpha系數(shù)高達0.893,表明其有較高的內(nèi)在一致性。我們用主成份法進行因子分析,經(jīng)最大方差法旋轉提取三個因子,分別命名為“文化認同因子”、“社會地位認同因子”、“城市歸屬感認同因子”。文化認同因子包括1 ,2 ,3,4項目(其因子負荷分別為:0.956,0.884,0.870,0.885,特征值為5.206,解釋方差為35.613%)。社會地位認同因子包括5,6,7項目(其因子負荷分別為:0.935,0.851,0.830,特征值為1.888,解釋方差為26.309%)。城市歸屬感認同因子包括8,9,10項目(其因子負荷分別為:0.837,0.834,0.792,特征值為1.580,解釋方差為24.819%)。
(三)控制變量
我們的控制變量包括人口學變量及個人家庭和工作背景特征的變量。年齡和收入是定距變量。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中學=2,高中=3,大專=4,本科及以上=5),工作性質(zhì)(低技能=1,高技能=2)為定序變量。性別(女=0,男=1),婚否( 是=1,否=0),您是否從小生活在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 是=1,否=0)為虛擬變量。
表1展示的是各個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量。我們通過對各個自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進行共線性診斷,發(fā)現(xiàn)模型中所有預測變量的VIF都低于10,特征值也都大于0.01。因此,各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問題。
本項研究的因變量(農(nóng)民工對市民的交往意愿)為二分變量,我們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影響因變量因素進行擬合。為了獲知社會信任與社會認同的每個自變量的影響力,我們先將控制變量全部進入回歸方程,得到模型1,然后逐個將社會信任與社會認同的每個自變量逐一引入回歸方程,與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做嵌套模型,得到模型2、3、4、5、6。表2呈現(xiàn)了嵌套模型的所有回歸結果。
根據(jù)以上論述,我們建立了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的影響因素模型。我們首先來分析模型1的回歸結果。模型1中的7個控制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除了“婚否”、“工作性質(zhì)”、“家庭成長環(huán)境”外,其他變量都具有統(tǒng)計顯著性且系數(shù)為正。具體來說,農(nóng)民工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交往意愿越大,且男性的交往意愿高于女性。而農(nóng)民工年齡越大,其交往意愿越小。高收入農(nóng)民工的交友意愿高于低收入的農(nóng)民工。從整個回歸結果來看,模型1解釋了34.2%的方差。雖然農(nóng)民工的“工作性質(zhì)”和“家庭成長環(huán)境”這兩個變量不具有統(tǒng)計顯著性,但它們的回歸系數(shù)是正的,這表明所調(diào)查的樣本存在一種趨勢。即高技能的農(nóng)民工的交往意愿高于低技能的農(nóng)民工。即高技能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小于低技能的農(nóng)民工,其社會融入能力也強于低技能的農(nóng)民工。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農(nóng)民工“婚否”這個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為負,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已經(jīng)結婚的農(nóng)民工的交往意愿低于未婚的農(nóng)民工。
注:*P≤0.1 ,**P≤0.05,***P≤0.01,****P≤0.001,括號中標出的是標準差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了“普遍信任”這個自變量指標,結果在所有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模型2的NagelkerkeR2達到了36.8%,且系數(shù)顯著為正,普通信任進一步解釋了農(nóng)民工交往意愿2.6%的變化。普通信任與農(nóng)民工對市民交往意愿呈顯著正向相關,表明對同事、老鄉(xiāng)、鄰居和領導充滿信任的農(nóng)民工的交往意愿往往較高,其社會距離相對較小。而模型3在模型2的基礎上加入了“特殊信任”這個自變量指標,模型3的NagelkerkeR2增加到39.7%,且系數(shù)顯著為正,特殊信任又進一步解釋了農(nóng)民工交往意愿2.9%的變化。特殊信任與農(nóng)民工對市民交往意愿呈顯著正向相關。這表明農(nóng)民工較高的家人、親戚、同學和朋友的信任有助于提高他們的交友意愿。總之,在社會信任的兩個因素中,農(nóng)民工較高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有助于增強其交友的意愿,縮短其自身的社會距離。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從模型2、模型3與模型1的比較來看,在引入社會信任這個自變量的情況下,即在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的顯著影響下,農(nóng)民工的收入高低在交友意愿的問題上變得沒有差異。
模型4在模型3的基礎上加入了“文化認同”因子,模型4的NagelkerkeR2提升至48.3%,且系數(shù)顯著為正,文化認同又進一步解釋了農(nóng)民工交往意愿8.6%的變化。文化認同與農(nóng)民工交往意愿呈正相關,這表明農(nóng)民工的文化認同越高,其交友意愿越高。換言之,當農(nóng)民工對當?shù)氐奈幕曀拙哂休^高的認同或者接受度,那么他們就有更高的意愿與城市居民交往。模型4的結果還顯示加入“文化認同”這個變量對于模型3呈現(xiàn)的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模式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即男性和女性在與市民交友意愿的問題上沒有差別,而是否結婚變得具有統(tǒng)計顯著性且系數(shù)為負。這說明,已婚的農(nóng)民工與城市居民的交友意愿低于未婚的農(nóng)民工。產(chǎn)生這一結果可能與個體的情感需求有關,已婚的農(nóng)民工可以從家庭婚姻中得到情感滿足因而其交友意愿低于未婚的農(nóng)民工。
模型5在模型4的基礎上加入了“地位認同”因子后,模型的NagelkerkeR2在模型4的基礎上增加了5.2%,且系數(shù)顯著為正,地位認同又進一步解釋了農(nóng)民工交往意愿5.2%的變化。地位認同與農(nóng)民工交往意愿呈正相關。這表明農(nóng)民工對自身地位的認同與其交往意愿有密切關系,即農(nóng)民工對自身社會地位的認同度越高,其交友意愿就越高;反之,越低。模型5的回歸結果還表明,在社會地位認同的顯著影響下,農(nóng)民工的教育程度在其交往意愿上變得不再顯著,即教育程度的高低對其交往意愿沒有差別了。
模型6在模型5的基礎上加入了“城市歸屬感認同”因子后,模型6 的NagelkerkeR2提升至57.8%,系數(shù)顯著為正,城市歸屬感認同更進一步解釋了農(nóng)民工交往意愿4.3%的變化。其說明“城市歸屬感認同”對其農(nóng)民工的交友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即個體對自身城市歸屬認同感越高,其交友意愿就越高。模型6還顯示了在個體城市歸屬感認同的顯著影響下,收入對其交友意愿的影響變得顯著,但與模型1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即在沒有個體城市歸屬感認同的情況下,收入越高,交友意愿越高;而在帶有個體城市歸屬感認同的情況下,收入越高,其交友意愿越低。產(chǎn)生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個體持有的金錢主義觀有關。
綜上,我們發(fā)現(xiàn),當農(nóng)民工對整個社會具有較高的信任和社會認同時,其與城市居民的交友意愿變得較高,社會距離變得越小,而性別、教育程度、工作性質(zhì)以及家庭成長環(huán)境變得并不重要了。模型2、3、4、5、6的結果表明假設1、假設2和假設3得到證實。
本文根據(jù)2015年對福建省外來農(nóng)民工抽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在控制了受訪者的人口學變量等變量后,以農(nóng)民工為視角,建立了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的影響因素模型,從社會信任和社會認同角度探討了外來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的影響。我們假定了較高的社會信任和社會認同能夠有效縮短其社會距離。研究發(fā)現(xiàn):首先,農(nóng)民工的社會信任顯著地影響了農(nóng)民工與城市居民之間的社會距離。社會信任主要是通過農(nóng)民工對家人、親戚等的特殊信任和對老鄉(xiāng)、領導等的普遍信任來影響其社會距離。個體的社會信任越強烈,越有利于消除農(nóng)民工自身與城市居民交友時的心理障礙和顧忌,從而促進農(nóng)民工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圈子,縮短彼此的社會距離。其次,農(nóng)民的社會認同也顯著地影響其社會距離。我們通過社會認同中的三個指標證明了這一假設,即農(nóng)民工的文化認同、地位認同和城市歸屬感認同是影響其與城市居民交友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當城市文化得到農(nóng)民工較高的認同時,越有利于促進農(nóng)民工的城市融入感;當農(nóng)民工感受城市居民和政府機構以及相關的事業(yè)單位等對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給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時,他們對地位高低差異的認同感就越弱,從而越有利于促進農(nóng)民工的城市融入,縮小其社會距離;當農(nóng)民工對城市歸屬感認同越強烈時,越有助于減少農(nóng)民工對城市的偏見,增加農(nóng)民工與城市居民的交往和互動,從而縮短其自身的社會距離。為了更進一步剖析本文的研究結論,下面我們通過比較現(xiàn)有的研究文獻來闡述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的理論含義和政策價值。
王桂新、武俊奎教授[12]認為,農(nóng)民工與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受自身所屬群體的價值取向的影響。也就是說,個體所屬的群體認同或者接受另一個群體時,個體也會接受和認同那個群體的成員。反之,當個體所屬的群體不認同或者不接受另一個群體時,個體便會疏離那個群體的成員。因此可以說,農(nóng)民工是否愿意與城市居民交友,主要是基于自己對自身所屬群體角色的判斷而歸類的。那么這就隱含著這樣一個結論:我的身份角色決定了我的群體歸類,我的群體歸類決定了我與其他人的社會距離。顯然這樣的解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它忽略了環(huán)境壓力對人的經(jīng)濟理性選擇,也忽略了個體對自身群體歸屬具有能動性和自由建構權力的特點,即當個體處于一個新的社會環(huán)境時,他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力、誘惑、價值判斷而決定自己的群體歸類。是接受原來群體的內(nèi)化,還是拒絕而重新塑造新的身份,主要取決于行動者對新環(huán)境的經(jīng)濟理性衡量和判斷以及自由選擇。換言之,當個體感到原來群體在某個具體的新環(huán)境中不具有優(yōu)勢時,個體會從自身利益最大化考慮而選擇脫離原來的群體,以努力融入新的群體。那么,影響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的因素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察:
(一)社會信任與社會距離
社會資本理論認為,社會信任是社會資本的重要組成要素,它對于保障社會有效運行和促進社會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類社會中,信任為市民社會中的自由人提供相互交往的秩序基礎,而這種秩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個體在社會交往中的不確定性風險。事實上,信任作為社會資本與其他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對“資本”的投資過程。在這個投資過程中存在一種對他人未來可能采取有利自己行為的賭博。正如Luhmann比喻的那樣,信任是一種預付款。因此,當農(nóng)民工來到陌生的城市后,他們?yōu)榱藨獙Σ淮_定和無法控制的未來,往往會采取一種至關重要的策略——即信任所產(chǎn)生的關系資本。信任可以劃分為人際信任和社會信任,而社會信任又可以分為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兩種。其實人際信任和社會信任并沒有顯著的差別。按照福山的話來說,信任存在漸進和擴展的半徑,在半徑之內(nèi)信任就是最小信任或者說是對親近家人的特殊信任。而在半徑之外的信任就是對社會客體的信任,我們可以稱它為普遍信任。人的信任總是從最小的、最具體的信任到最抽象、最普遍的信任。信任還可以提升人際關系,如果按照社會群體凝聚力的觀點而言,人際關系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它能將不同個體黏合在一起,進而形成一個社會團體或者小群體。因此,依此邏輯,當農(nóng)民工融入城市環(huán)境時,總是將特殊信任作為一個起點,不斷向周圍擴散,建立人際關系圈,比如農(nóng)民工利用信任所產(chǎn)生的社會關系到城市求職、安家、租房等。利用自身的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與城市群體發(fā)生交往和互動,進而不斷改變自身的社會距離。
(二)社會認同與社會距離
建構主義者認為,社會認同是不同主體在某一種特定秩序的約束下,通過交流、溝通等手段而形成的,它是一種去“個性化”的認同過程,是個體或者群體在一定環(huán)境下塑造社會身份認同的過程。或者說是,個體和群體融入某個既成群體的互動過程,而這種互動過程就是對某一特定的社會形態(tài)的認同。因此。農(nóng)民工融入城市、縮短社會距離的過程可以看作是對城市體制和城市文化形態(tài)的認同,而這種認同是在城市環(huán)境的感染下逐漸形成的,即社會認同是某種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當農(nóng)民工置身于城市環(huán)境中時,因受到巨大的城市文化的沖擊,其原有的群體認同感要么消失,進行“反身性籌劃”,重新進入一個新群體,要么強化原有群體的認同感。當然,這與感染所具備的互動性和模仿性緊密相關。也就是說,當農(nóng)民工受到社會排斥或者社會接納時,其社會情緒和行動會在群內(nèi)散布和群外擴散。如果社會排斥越強烈,個體對自身的組織歸屬感和認同感就越強烈,而群體之間相互認同感也就會隨之產(chǎn)生巨大差異。那么,不同群體間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社會距離就變得越來越遠。如果社會接納程度越高,群體之間的相似性就越強,彼此間的社會距離也就越近。因此,個體或者群體的社會認同的構建在很大程度影響著個體或者群體的行為和偏好,對于個體融入社會生活,確立生活方向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從個體層面來講,構建與城市文化和體制相融的農(nóng)民工社會認同感有助于減小農(nóng)民工城市融入困難,即城市為農(nóng)民工所營造的文化環(huán)境、地位以及身份歸屬是其縮短農(nóng)民與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的催化劑,我們的研究也證明了這點。從社會層面而言,環(huán)境對于界定或者劃分群體界限和符號具有重要的影響,不同的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的群體價值觀和認同感。因此,營造一個較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對于降低農(nóng)民工與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具有重要的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研究存在以下幾點不足:第一,調(diào)查樣本的范圍只限于福建省,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樣本的代表性。
第二,本文并沒有將“經(jīng)濟地位”、“種族差異”以及“空間分布差異”等有效的幾個預測變量納入分析框架,而這些變量對社會距離的顯著影響已經(jīng)被大量學者所證明。例如,經(jīng)濟地位和種族差異是民眾社會距離的有效預測變量[3]。同樣,空間分布差異也會對民眾間社會距離產(chǎn)生影響。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應該把上述幾個變量也納入模型,這樣或許可以更合理地解釋農(nóng)民工與城市居民之間的社會距離。
第三,本文將因變量衡量社會距離指標的交友意愿作為二分變量進行測量,盡管這一做法在以往的文獻中并不少見,但是這種做法只是將農(nóng)民工的交友意愿假設成兩個可能值,而可能忽視了農(nóng)民工交友意愿更為細化的等級程度,不利于更細化地考量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考慮將因變量作為多級定序變量來測量農(nóng)民工交友意愿。
第四,本項研究只是從農(nóng)民工視角出發(fā),探討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而沒有將城市居民對農(nóng)民工的交友意愿納入分析框架,這將不利于深入剖析農(nóng)民工與城市居民的社會距離。與此同時,由于本項研究是一次橫剖研究,即在單一時點對受訪者進行問卷調(diào)查,無法解決變量之間的內(nèi)生性問題。雖然在回歸模型中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對農(nóng)民工交友意愿有統(tǒng)計顯著性影響,但嚴格說并不能就此說明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而只能說前者與后者統(tǒng)計上相關。要解決這一問題,尚待以后通過多時點收集數(shù)據(jù)的縱貫研究。
毫無疑問,社會信任和社會認同是影響農(nóng)民工與城市居民社會距離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農(nóng)民工縮短社會距離的助推劑和潤滑劑。對于中國未來城市化健康發(fā)展來說,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政策意義上應該有兩點啟示:其一,我們發(fā)現(xiàn)諸如較高的社會信任能夠增進農(nóng)民工的交友意愿,縮短其社會距離。因此,政府應該加快相關戶籍制度改革,讓農(nóng)民工與城市居民不再存在因身份差異而演化的階層沖突和階層分化。其二,我們的研究表明,農(nóng)民工較高的社會認同有助于縮短其社會距離。其具體表現(xiàn)為文化認同、社會地位認同和城市歸宿感。因此,當前,政府可以加強農(nóng)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有效融合和發(fā)展,以建立更公正、更公平的社會治理機制。當然,影響農(nóng)民工社會距離的因素是復雜的,相關制度和措施的改革雖然也不一定能保證增進農(nóng)民工的城市融入水平,但是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農(nóng)民工進入城市的門檻。
注釋:
①參見王桂新、武俊奎的《城市農(nóng)民工與本地居民社會距離影響因素分析—以上海為例》一文,刊載于《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2期第28-47頁。
②參見張虹的《重構中國中產(chǎn)階級認同》,刊載于《商業(yè)文化(學術版)》,2010年第7期第94頁。
③參見馮仕政的《中國社會轉型期的階級認同與社會穩(wěn)定——基于中國綜合調(diào)查的實證研究》一文,刊載于《黑龍江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第127-133頁。
④本體性安全是指對自然界與社會世界的表面反映了它們的內(nèi)在性質(zhì)這一點的信心或信任。轉引自李友梅的《社會認同:一種結構視野的分析:以美、德、日三國為例》一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頁。
[1]王桂新,武俊奎.城市農(nóng)民工與本地居民社會距離影響因素分析 :以上海為例[J].社會學研究,2011(2):28-44.
[2]胡 榮,王 曉.社會資本與城市居民對外來農(nóng)民工的社會距離[J].社會科學研究,2012(3):101-106.
[3]Verkuyten M B.Kinket.Social Distance in a Multi Ethnic Society: The Ethnic Hierarchy among Dutch Preadolescents[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0,63(1):75-85.
[4]李友梅,肖 瑛,黃曉春.社會認同:一種結構視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
[5]Short,J.Jr,Hazard,risk,and enterprise:Approaches to science,law,and social policy,in:Law and Society Review[J].1990,24(1):179-198.
[6]魏永峰.社會資本與社會信任[J].理論界,2009(2):193-194.
[7]Gambetta D. Trust: Making and Breaking Cooperative Relations[M].Oxford,UK: Basil Blackwell,1988.
[8]Uslaner,Eric. M. The Moral Foundations of Trust[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5-60.
[9]Zmerli,Sonja.Applying the Concepts of Bonding and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to Empirical Research[J].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2003,2(3):68-75.
[10]巴 伯.信任的邏輯與限度[M].年 斌,李 紅,范瑞平,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20-21.
[11]Simmel,G.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In K.H.Wolf(ed. & trans.),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M]. New York: Free Press,1964:23-56.
[12]Marshall,G.A Dictionary of Sociology(2nd Edition)[M].IL:The Free Press,1950:224-225.
[13]Luhmann,N. Trust and power[M].New York: John Wiley,1979:25.
[14]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夏鑄九,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10.
[15]亨延頓.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征面臨的挑戰(zhàn)[M].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20-21.
[16]Nosanchuk,T.A. &B.H. Erickson.How High is Up? Calibrating Social Comparison in the Real Worl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5,48(48):624-634.
(責任編輯 王婷婷)
Social Trust,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Distance Researc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JIN Xiao-Xiao, HOU Zhi-Yang
(SchoolofPoliticalScienceandPublicAdministration,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362021,F(xiàn)ujian,China)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and 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social distance of the migrant workers and urban residents, making friends with city residents, is the main problem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aking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e establish the model of the social trust, social identity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peasant workers social distance, and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distance on social trust and social identity of migrant workers .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higher social trust helps reduce migrant workers social distance. Namely, the higher particularized trust and generalized trust is helpful to improve rural migrant workers and urban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dating, and reduces the social distance of the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higher cultural identity, social status identity and the sense of city belonging can help shorten the social distance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 trust; social identity; migrant workers social distance
2016-05-20
金梟梟(1988-),男,貴州省遵義市人,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生,主要從事政府行為和社會保障等研究; 侯志陽(1980-),男,福建省南安市人,華僑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社會組織與社區(qū)治理研究。
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2016年度項目(FJ2016B010);華僑大學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培育項目
C931.7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