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華寧縣通紅甸彝族苗族鄉(xiāng)通紅甸小學 謝偉贏
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紀上半葉歐洲音樂文化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在李斯特的鋼琴音樂作品中,鋼琴改編曲占有重要的地位?!稅壑畨簟肥抢钏固貎?yōu)秀的改編曲作品之一,作于1850年,是李斯特根據(jù)自己所寫的三首藝術歌曲《崇高的愛》《幸福的死》《愛如朝露》改編成鋼琴曲,并一起提名為《愛之夢》。在這首作品中李斯特很好的將詩意和音樂結合在一起,用音樂更深刻的詮釋了詩中的內涵,深刻的表達出最純真的愛情。本人結合自身演奏體會,結合平時老師教學中所教的鋼琴演奏技巧,作為理論依據(jù),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完成論文寫作。
隨著浪漫主義音樂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鋼琴音樂的欣賞在聽覺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滿足于追求表面眼花繚亂的炫技曲,而更多的關注作品的“內涵”。
李斯特在同時代音樂家肖邦的影響下,將純粹的鋼琴發(fā)展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鋼琴改編曲,這些作品擺脫了單純炫技的單調,更好的將音樂詩情畫意和內心深化的“內涵”體現(xiàn)出來。
1847年李斯特在俄國進行巡回演出時,認識了波蘭的卡洛琳·馮·賽因——維根斯坦公主,極富才智和修養(yǎng)的維根斯坦公主與李斯特在不斷的接觸中相愛,這讓李斯特欣喜不已。正是同年,李斯特選用德國著名詩人弗萊里格拉特的著名抒情詩《盡情的愛》為歌詞,創(chuàng)作了同名藝術歌曲。在成為魏瑪宮廷樂長之后,1850年李斯特又將曾經寫的三首藝術歌曲《崇高的愛》《幸福的死》《愛吧!》一并改編為三首抒情的鋼琴曲,取名為《愛之夢》。可以說,李斯特的這首《愛之夢》也是他自身的生活寫照。
此曲為優(yōu)雅的快板,降A大調,6/4拍。樂句1—6小節(jié)音樂由音區(qū)出現(xiàn)一個輕聲吟頌、情意綿綿的旋律開始,寬廣而平穩(wěn)。在1—22小節(jié)進行中,固定節(jié)奏和固定音型只發(fā)生了少許變化,這一段形象地表現(xiàn)出一位帥氣的男士在他心愛的女人深情表白、傾訴衷腸,非常的浪漫,給聽眾帶來了濃濃的審美情趣。一直到23小節(jié),出現(xiàn)了一個平緩、舒展的下行音階,然后進入一長串急速、優(yōu)美的“華彩”。這是一個較長的雙音華彩樂句,富于流動感和起伏感,以二至三度音的微弱變化,造成一種朦朧的夢幻般的感覺。
中段的和聲與織體基本使用了第一段的框架。但織體比前段更密集和復雜了。從第26小節(jié)開始傳入B大調。主題旋律以轉調的形式在高音區(qū)第二次出現(xiàn)。和聲更加豐富、音色更加明亮,人物形象也有所變化,中段的音色與第一段中音聲部形成了對比,此段表現(xiàn)出好似一位清純柔美的少女用她甜美的語言來撫慰心愛的人炙熱的感情。從32小節(jié)開始,有一個較長的漸強變化,要注意此處的力度設計和練習。
從第37小節(jié)起,音樂始終進入了情感的高潮,音樂由B大調轉為C大調,這是高潮段落的開始,左手的分解和弦織體變?yōu)閷拸V的下行進行。第41小節(jié)音樂轉入了E大調,主題旋律第三次出現(xiàn),力度達到ff(很強),這是整首作品中最高亢嘹亮和激動人心的陳述。第55小節(jié)開始,情緒越來越激烈,一層比一層更激烈,一直沖向最高點58小節(jié),之后進過一段華彩樂句,從開頭部分帶著高潮后的余熱,而后漸漸地冷卻下來,逐漸平靜。
第61小節(jié)音樂逐漸平靜下來,調性又開始回到降A調,這時旋律在高聲部,它與第一段雖然都具備柔美的歌聲的抒情性,但是從細膩的情感上是有所不同的,再現(xiàn)部主題旋律比第一段主題高了一個八度,并且旋律在高聲部則更顯示明亮、飄逸的抒情特征,這時高聲部又多了一個左手在高聲部區(qū)交叉演奏的和弦音型,表現(xiàn)出一種回聲,很遙遠的聲音,使音樂增添了一份夢的意境,音樂猶如飄在了空中,給人非常優(yōu)美舒適的浪漫的感覺。
在第77—85小節(jié)起,以和弦的形式重復愛的主題,音樂緩緩向前流動,輕輕點綴,使人感到余音未盡,中聲部和次中音聲部出現(xiàn)了一條平行六度的補充式短句,它似乎給明朗的大調色彩蒙上了一層淡淡的陰云,揭示了一種憂郁的矛盾心態(tài),具有傷感特點,這種結局具有一種復雜的思想感情,但音樂終歸平靜,在夢一般的感覺中,戀戀不舍地結束全曲。
雙手八度交錯進行、準確的大跳、快速的三六度半音階、高音區(qū)快速裝飾奏法等都成為李斯特在鋼琴方面一套成熟特有的技巧,成為“炫技派”鋼琴代表人物,他把鋼琴當作樂隊,形成熱情、詩意、輝煌、奔放的風格。李斯特為了將自己的演奏理想決心在鋼琴上體現(xiàn)出來,他成功的把帕格尼尼的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終曲改編為鋼琴曲《鐘》,突破了過去鋼琴演奏的規(guī)整,創(chuàng)造了鋼琴演奏的新的技巧,探索新的指法,充分發(fā)揮了鋼琴寬廣的音域和豐富多彩的音色,使鋼琴的音響效果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拓展看鋼琴音響表現(xiàn)力的可能性,這樣的創(chuàng)新為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李斯特的鋼琴交響化處理,首先發(fā)揮鋼琴音域寬廣的絕對優(yōu)勢,將音樂材料合理分布到整個鍵盤上,使得鋼琴音樂和聲飽滿、音響濃厚,他采用的音階式樂句和多樣的演奏技法,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運用最多的音符,他揮手之間掃過整個鍵盤,使音符快如閃電、行如流水一般。對于三六度顫音和八度和弦的形式在他大量的技術創(chuàng)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雙手八度和弦交替出現(xiàn),大大增強了音響力度和樂句力度,表現(xiàn)得非常優(yōu)美,氣氛熱烈,技巧艱深,人們把它稱為“李斯特八度”。
綜上所述,李斯特豐富而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使鋼琴音樂獲得了交響樂般的效果,大大擴展了鋼琴音樂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出熱情、宏偉的氣勢而又具有富于詩意的演奏風格。李斯特粉碎了有關鋼琴的缺點于不足,他將鋼琴藝術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從《愛之夢》的音樂風格、演奏特點、演奏技巧這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特別是從演奏技巧上進行了歸納總結。李斯特用他非凡的才能在鋼琴創(chuàng)作中不斷的大膽嘗試與突破,成功的拓展了鋼琴演奏的表現(xiàn)力,豐富了鋼琴的音響效果,使鋼琴音樂交響化;對作品演繹方面的革新,擴大了鋼琴藝術的表現(xiàn)范圍;在鋼琴演奏技術方面的革新,促使了演奏技巧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