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汶川縣三江小學 趙 燕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愛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愛美的情趣?!币虼耍覀儸F(xiàn)在必須重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弄清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滲透性的特點。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又是有限度的,是讓學生在掌握語文這一工具時“潛移默化”地進行的,僅僅是滲透。如《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薄妒乙鳌罚呵уN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滲透性”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屬性。如《豐碑》這篇課文,在環(huán)境惡劣,任務艱難,裝備簡陋的情況下,軍需處長掌管著軍需物資,完全有理由有可能讓自己穿上御寒的棉衣,而他卻穿得十分單薄,為了革命,在最艱難的時候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自己被凍死了。課文對軍需處長犧牲的神態(tài)、動作等作了細致描寫:“鎮(zhèn)定自然的神情,”說明面對危險毫無懼色,“半截紙卷的旱煙還夾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表現(xiàn)出軍需處長面對死亡泰然置之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這座“晶瑩的碑”,激勵后來人,他忠于革命,頑強不屈的精神,永遠為后人傳頌。這就是課文的“滲透性”所在。
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可滲透于語言文字訓練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即滲透于識字、閱讀、作文各種課型中及字、詞、句、段、篇等基本功訓練的過程中;如我在進行第十冊二單元日積月累訓練中,除了讓學生讀懂名言和詩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這些名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我們應該怎樣做。例如“莫等閑,白了少年頭”這一句的教學中,我就要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理解意思,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這句話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珍惜現(xiàn)在的時光,從而樹立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其次,思想品德教育要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即課堂教學、作文、考試之中。識字教學可以結合字的形、義及形成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他們愛憎分明的立場;閱讀教學是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準語言訓練與思想教育的結合點,進行系統(tǒng)的教育;作文教學可以從觀察、選材、立意、構思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生活態(tài)度、審美情感及愛黨、愛人民、愛祖國的思想情感;作業(yè)中要對學生進行意志品格的訓練,讓他們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并形成認真仔細的習慣,養(yǎng)成謙虛、不恥下問的美德,例如,我們班上的一個男孩,學習能力欠差,學習中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對于這種學生就不能一味的責怪,而是抓住他作業(yè)中的閃光點進行及時的鼓勵,久而久之,他就慢慢回到學習狀態(tài)中,也能形成一些好的作業(yè)習慣。而考試中可以引導學生形成誠實、慎獨等優(yōu)良品質。
“神”乃文章之魂。閱讀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捕捉文章神韻的過程。既要透視顯中之隱,又要品出言外之意;既要體查文中之情,又要再現(xiàn)內(nèi)心視象。文章的“神”具有“潛伏”性,作者把他熔鑄在字里行間,必須依據(jù)語言文字去領會,去接受,去轉化。如《冬陽·童年·駱駝隊》,它的神就在“駱駝隊”幾個字中,作者抓住“駱駝”一詞,作為行文的線索,突出自己對駱駝的喜歡,也表達出作者對童年的魂牽夢縈,對早已走遠的童年的依依留戀,也從另外一方面說明我們要珍惜童年的美好時光。一篇文章的“神”,可以包含許多方面,導致語文課思想品德教育的“多元性”,教學時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準確地扎住教材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把握住作者的寫作動機。
語文課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須考慮兩個方面:一是教材中的具體課文,二是噓唏語文的具體學生。每篇課文的思想教育有很大的彈性,這就要確定合適的“尺度”。超過這個“尺度”,學生難以接受,低于這個“尺度”,達不到思想教育目標。在確定語文課思想教育“尺度”時,學生這個教學對象的參照價值尤為重要。同一篇課文,同一個句子,同一個詞語,會因教學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尺度”。這固然給老師的施教帶來困難,但也給教師發(fā)揮創(chuàng)造才能以廣闊的空間,實現(xiàn)教學的靈活性。
教師必須根據(jù)課文固有的德育因素,從“效度”著眼,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加深感受,盡量縮短學生與課文的距離。這樣,語言文字理解了,思想品德教育也盡在其中。不能形而上學的認為,聯(lián)系實際就必須讓課文中的人與事與現(xiàn)實生活的人與事相對照,進而查比自己思想品德上的 錯誤、不足。事實上,生搬硬套,人為地拔高,堂堂對照課文查比,只會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
情感是認識轉化行為的“催化劑”。教學中,教師只有用豐富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動心,動情,才能在求知、練能、開智中育德。反之,干巴巴灌輸,枯燥無味的說教,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如教課文《草原》時,通過多媒體放出錄象,并有聲有色地進行配樂朗讀,讓學生陶醉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接著把描寫《草原》風光美和熱情美的文字摘出來做畫面分析,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找出蒙古族人民為什么那么熱情的原因,學生自然地懂得民族大團結的意義。最后,同學生一同以飽滿地感情朗讀這段文字,把“情”與“理”融于一爐,讓學生在情感沖動中自然地“曉理”,不做空洞說教。
語文課文中思想教育既不能“信馬由韁”,聽其自然,也不能憑情緒好壞,時緊時松。需要的是自覺“傳道”,貴在持久。教科書中每篇課文都是編者精心選排的,都有很強的教育性。要發(fā)揮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用,首先要總體構想,弄清全冊書向學生進行哪些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次,要研究每組教材中各篇課文思想品德教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再次,從每篇課文入手,把握教材進行思想教育的固有因素。要課課落實,環(huán)環(huán)相扣,久而久之,就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以語言文字的訓練為依托的,脫離語言文字這個工具的訓練,或避而不談語言中的思想品德內(nèi)涵,就不能叫語文課。實際上小學語文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高境界何嘗不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