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何懷松
屈原小學是一所農村完小,現(xiàn)有教職工21人,在編19人,1-6年級共有學生114人,人數(shù)最多的一年級有學生29人,人數(shù)最少的4年級只有學生15人,附屬一個學前班共17個幼兒。屈原小學在譚國新校長的領導下,機構、制度健全,管理嚴格,教育教學等各項活動都能按照縣教育局、教研中心的要求認真落實。德育工作以文明禮儀、清潔衛(wèi)生、感恩教育等常規(guī)工作為抓手,通過文明班級考核、評比,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學工作,能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嚴格按照課表上課,多媒體教學手段逐步優(yōu)化,體藝“2+1”得到落實,花樣跳繩、經典誦讀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并堅持所有老師每學期上公開課一節(jié),教學質量處于全縣中等水平;后勤工作雖缺少專業(yè)人才,但能夠按照各級要求操作;安全工作,“一崗雙責”落到了實處,實現(xiàn)了校園平安和諧。
對于學校來說,教學工作無疑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重中之重。課堂上的時間大多被老師透徹式的講解分析給霸占了,鞏固、練習只能利用自習、課間等課余時間來進行。說到底,教學質量還是沿襲“時間+汗水”的教學模式。
我執(zhí)教的五年級科學《沉浮自如的浮沉子》。為了打破老師們的這種教學觀念,我決定在教學形式上下功夫,起到一個示范引領作用。我先以魔術的形式展示沉浮自如的浮沉子,勾起學生的好奇心,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而引導學生分析浮沉子的結構,然后教學生制作浮沉子,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制作比拼并展示學生杰作,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并有利于后面引發(fā)的思考與尋求答案;接下來問題來了:“為什么按壓塑料瓶,小玻璃瓶就下沉,松開,小玻璃瓶就上浮呢?”,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實驗現(xiàn)象背后的科學奧秘,組織同學們分小組認真觀察、討論,并對各組進行個別指導,提醒他們注意“是以什么為觀察對象”“什么沒變”“什么變了”;最后組織同學們在全班交流、總結。整節(jié)課,沒有老套地使用課件,我講得也很少,但整節(jié)課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極大地好奇心和探究能力,讓我覺得屈原小學的學生絲毫不比城里的孩子差。學校譚國粹書記介紹說,學校的生源是最大的現(xiàn)實問題,家庭條件好、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多去縣城就讀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大多是靠“時間+汗水”換來的。聽了譚校長的介紹,我的心里有很大的疑惑和糾結,學生都是從一年級開始就在這兒就讀的,教育是從啟蒙開始的,學生的學習能力難道從一開始就有如上天注定的那么大的城鄉(xiāng)差異嗎?通過我的親身體驗,感覺這里的學生并不是我先前聽說的那個樣,課堂上學生們呈現(xiàn)出的積極參與,課后學生見到我就捧著叫我“何老師”,我的心里著實受到了很大的撞擊,深切感受到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學新模式的探討在該校顯得尤為迫切與必要,要不然,“時間+汗水”何時休?
其實,自2015年春,我們縣被湖北省教育廳確定為國培計劃項目縣以來,我縣教師培訓就一直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著,教師受訓面及參訓率都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盛況。這幾年,我們的研訓員也通過學科競賽、教學視導等多種形式對老師們開展了一系列的專題培訓。
老師們參加了這么多培訓,理應說接受了教育新理念和新視野,感受到了教學改革的新思潮,但落實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為什么未見革新的動靜呢?為什么教學質量的提高仍然靠“時間+汗水”呢?通過到屈原小學的調研,老師也反映了一些現(xiàn)實問題:一是希望學校能多派老師外出學習,提高老師們的教育教學能力;二是教研活動還應多一些,為老師們搭建成長的平臺;三是給老師們減壓,不要把學生的成績作為評價老師的唯一標準。這些問題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變目前該校的這種教育格局,但我認為造成目前該?!皶r間+汗水”教學模式的原因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老師們思想上的想當然,認為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很多去縣城就讀了,提高教學成績很難,再加上學校生源少,沒有平行班,研課磨課不好組織。實際點說,就是老師們大多找客觀原因的多,分析自身教學問題主觀原因的少,老是在抱怨學生問題,教學上畏難情緒大,不想突破舊思維,只想安身立命,按老一套搞,省事省心。建議老師們少找一些客觀原因,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只要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備、教、批、輔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狠下功夫,尤其是在如何教的問題上多揣摩,多一些創(chuàng)新,多想辦法促進學生思維和提升其學習興趣,何愁學生還會學不好呢?
二是我們組織的培訓可能在關注老師的需求方面還做得不夠好,研修沒有很好地鎖定老師們想解決的實際問題,研修為老師認識與解決問題提供的幫助還不夠,受訓教師被動參與,沒有讓老師們親歷研究、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建議今后的教師培訓要以指導學校校本研修為主,建立老師依托網絡研修學理論、觀看名師示范,選派培訓師深入學校,問診課堂,有針對性地指導學校老師,解決他們的困惑或疑難問題。
三是學校主要以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價老師的教育教學質量,而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關注不夠,對培養(yǎng)學校骨干教師的方法不多,對教師的培養(yǎng)缺乏長遠的規(guī)劃。有一個專家曾這樣說,在學校,改變教學,先要改變老師;改變老師,先要改變校長;改變老師與校長,首先要改變學校的學習。學校應當是學生發(fā)現(xiàn)成年人重新發(fā)現(xiàn)學習快樂的地方。教育領導今后想把學校辦好,更多的工作,將會是設計學習、參與學習、推動學習,這是解決學校教育問題的治本之策。建議學校應高度重視教師培訓工作。加強對教師培訓工作的管理,一要結合學校實際制定校本研修制度,統(tǒng)籌安排好各類培訓;二要建好教師培訓臺賬,建立教師個人成長檔案。督促參訓學員認真完成訓后“四個一”(一篇心得體會、一次報告、一節(jié)匯報課、一條建議)。鼓勵老師積極參加各級論文評獎、賽課活動,展示教師風采,并將教師的研修情況納入到年度考核中,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