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旭東
(四川省閬中市三陳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四川 南充 637400)
茵陳蒿湯加味治療新生兒病理性胎黃193例分析
袁旭東
(四川省閬中市三陳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四川 南充 637400)
新生兒病理性胎黃是指嬰兒出生后,24小時出現全身皮膚粘膜及鞏膜出現黃色,并排除生理性胎黃3周以后黃不退者,血清膽紅素》205~257 μmol/L,或黃色退而復現或黃進行性加重,血清膽紅素每日上升》85 μmol/L,嬰兒一般狀態(tài)不好,精神萎糜,食欲不振,筆者于2015~2017年運用溫中化濕,健脾利膽退黃之法,采用茵陳蒿湯加味治療本病193例,發(fā)病年齡均在新生兒出生~32天之間,其臨床表現為周身皮膚、粘膜,面目鞏膜出現黃色,血清膽紅素均在》205 μmol/L,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萎糜,食欲不振,其中黃色鮮明伴有熱象者屬陽黃114例,黃色晦暗伴有畏寒且四肢欠溫者屬陰黃76例,發(fā)黃進行性加重,伴肚腹膨脹,腹壁青筋怒張,脅下有積聚痞塊者屬血瘀發(fā)黃3例。193例中治愈169例,顯故2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達98.5%。
新生兒病理性黃膽;茵陳蒿湯加味
新生兒病理性胎黃是指嬰兒出生后,24小時出現全身皮膚粘膜及鞏膜出現黃色,并排
除生理性胎黃3周以后黃不退者,或黃色退而復現或黃進行性加重,嬰兒一般狀態(tài)不好,精神萎糜,食欲不振,筆者于2015~2017年用茵陳蒿湯加味治療本病193例,臨床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93例,發(fā)病年齡均在新生兒出生~32天之間,其臨床表現為周身皮膚、粘膜、面目膜出現黃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萎糜,食欲不振。其中黃色鮮明伴有熱象者屬陽黃114例,黃色晦暗伴有畏寒且四肢欠溫者屬陰黃76例,了黃進行性加重,伴肚腹膨脹,腹壁青盤怒張,脅下有積聚痞塊者屬血瘀發(fā)黃3例。
1.2 基本方
茵陳10 g,,梔子8 g,大黃3 g;辨證加味:了黃兼發(fā)熱、舌苔黃者加銀花民、蓮翅、虎丈根;兼小便短赤者加金錢草、茯苓;精神疲倦不欲吮乳者加黃芪、黨參、山楂、內金;兼畏寒四肢欠溫者加干姜、白術、豬苓;兼大便不實者加黃苓、蓮米、蒼術;兼神昏脈沉者加水牛角、金箔、玄參;兼吐者加法非夏、竹茹;兼腹脹者加厚樸、積殼、郁金;兼腹壁青筋恕張,脅下有積聚痞塊者加桃仁、丹參、紅花、牡蠣、鱉甲等隨癥加減。處方用藥以嬰兒治療量為宜,每天一劑,煎3次頓(適量),一周為一療程,一般觀察二個療程。
治愈(1~2周臨床癥狀消失,精神狀態(tài)良好,不復發(fā),便食正常)169例,占87.6%;顯效(癥狀顯著減輕或消失,或治療中癥狀減輕后部分癥狀加重,觀察治療時間超過三個療程)21例,占10.9%,無效3例,占1.5%,總有效率98.5%。
患兒314天,2015年8月12日初診,其母代訴,患兒出生后2天面部微黃,4天加重,出現周身皮膚、粘膜和鞏膜發(fā)黃,當地醫(yī)生診斷為生理黃疸,未治療;10天后嬰兒精神狀態(tài)不好,但吮奶尚可;16天后,嬰兒周身、面目色淡變暗,不欲吮乳,當地醫(yī)院采取肌注板蘭根針、V-K3針,清開靈針,并加服西藥(不祥),治療15天無效??淘\患兒,周身皮膚、面目、鞏膜、粘膜發(fā)黃,色淡而晦暗,精神狀態(tài)差,吐奶,四肢欠溫,大便溏白,小便少,舌淡、苔白膩,指紋微青透氣關。擬為陰黃,辨為先天下不足,脾陽虛弱,寒濕留滯中焦,肝膽氣機不暢發(fā)為本病,治以溫中化濕,健脾利膽退黃。處方:茵陳蒿湯加味:茵陳9 g,梔子8 g,干姜3 g,黨參8 g,白術6 g,茯苓5 g,法夏3 g,大棗3枝,甘草1 g。服上方一聞程后(8月19)復診,患兒膚色轉鮮變淺,神態(tài)轉佳,吮奶正常,吐止,但大便時溏,囑原方去干姜加黃苓6克,焦山殼7克,再進一療程痊愈。隨訪未發(fā)。
古人故云“小兒在胎,其母臟氣有熱,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兒體皆黃”,又云“有生下者,面身深黃者……,因母臟氣有熱“。遵古人之言,結合臨床實際,本病多因,母體素溫濕熱,或因嬰兒先天稟賦不足,將濕熱邪氣或因母體傳人,或生后診斷,加之小兒本身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造成機體脾陽本虛,中運不健,濕熱之邪不能及時輸泄,郁結于中,借經絡之機,由胃而肝,波及于膽,膽道不利,膽汁內淤,逆流人血,泛溢肌膚而發(fā)黃。
新生兒病理性胎黃有陽黃、陰黃、血瘀之分。陽黃者,濕熱交蒸,膽汁外濕于皮膚,其臨床表現為:面目周身皮膚發(fā)黃,其色鮮明如橘皮,精神疲倦,或有發(fā)熱,小便短少,大便秘結,舌紅苔黃,治療以清熱利濕退黃為主。陰黃者,寒濕留滯于中焦,肝膽氣機不暢,膽液外溢,其臨床表現為:面目周身皮膚發(fā)黃,其色淡而晦暗,神疲畏寒,大便不實,舌苔白厚,脈沉無力,治以健脾化濕,利膽退黃為主。血瘀者,濕熱邪毒內蘊,氣機郁滯,血行不暢,漸瘀交阻,肝膽渝泄失常,膽液橫溢肌膚,其臨床表現為:面目周身皮膚發(fā)黃,色深而晦暗無華,日益加重,大右脅下痞塊質硬,腹部滿脹,神疲納呆,食后易吐,小便黃短,大便灰白,胎黃,并伴有出血體征,此乃胎黃重癥,多預后不良,治以活血化瘀消積退黃為主。
“胎黃者,遍體面目皆黃……乃孕婦濕熱太盛,小兒在胎受母熱毒,法當利濕清熱,須分輕重治之“。為此,茵陳蒿湯隨癥加味,調劑于清熱利濕,溫中化濕,活血化瘀,消積散郁,使邪氣祛,元氣復,形氣充脾胃健,機樞利,肝膽和,黃退而愈。
[1] 金漢珍,黃德氓,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二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5.
[2] 丁國芳,樸梅花.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185-187.
[3] 趙青萍.新生兒高間接膽紅素血癥病因及早期干預[J].蘇州醫(yī)學院學報,2000,20(12):1182.
本文編輯:吳玲麗
R2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8242.2017.036.7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