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臣
(黑龍江民族職業(yè)學院,哈爾濱 150066)
?
也說方圓
劉伯臣
(黑龍江民族職業(yè)學院,哈爾濱 150066)
方,是方正,端莊,堂皇中正;圓,是圓通。方是原則,是目標,是目的,是做人之本、立世之基;圓是策略,是手段,是方法,是處世之道、成事之要。方是“里”、圓是“表”;方是“體”、圓是“用”。方中寓圓,圓中有方。方圓之道,也是“內圣外王”之道;方圓之道,是探宇宙之道,是解人生之道,是求價值之道。中國人要“智圓行方”、“做事要方,做人要圓”。
中國;傳統文化;方圓
方,是方正,端莊,堂皇中正,其特點是平穩(wěn)正直,不曲不斜,棱角分明,剛直不阿;玉璽、官印、守財印章為方形,就是取方之堅實牢固、永久穩(wěn)當,正直中和之意;《論語.雍也》中說:“可謂仁之方也?!?,把方作為仁德的象征,方與勝聯系在一起,寓意正勝的意思,如民間的吉祥紋樣--正勝紋;方具有靜態(tài)、部分、規(guī)則、原則性等含義;方給人公義、正直、是非分明,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感覺;方象征著君子的“直、方、大、義、德、靜”的人格之美。
圓,是圓通,在中國傳統的審美眼光中,圓具有動態(tài)、流暢、活潑、婉轉、和諧、圓滿、完美的特征;圓具有高度的對稱性、靈活性;圓給人以不折騰、不添亂,息矛盾、止爭端,生祥和的印象;故有“圓滿、圓通、圓融、圓潤”等說法;圓在儒、釋、道三家學說中都有極突出的反映,佛教和禪宗中幾乎處處有圓。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方、圓是常見的一對概念,源自于古代的“蓋天說宇宙觀”。如古文《周髀算經》中就提到“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晉書·天文志》也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古代先哲面對廣袤宇宙和現實世界“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在天地觀照、感悟自然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樸素而直觀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古今之書法、園林、建筑、器物等造物之法均受這一思想的指導和影響,是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和精神內涵。而“內方外圓,方圓相融”的古幣形,也就成為中國古人宇宙觀和文化心態(tài)中最理想、最形象的載體和圖騰,于是,中國人又把“內方外圓”作為一種理念來指導自己的人生和處世,因圓用規(guī)而成、方由尺而就,故孟子就說:“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推而廣之,人們就覺得做人做事也要如此,“內方外圓”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中國人的人生觀;通過方圓的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表達“崇方尚圓”的價值追求,同時也就形成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也就是中國人的“方圓”定“三觀”的由來。
方是原則,是目標,是目的,是做人之本、立世之基;圓是策略,是手段,是方法,是處世之道、成事之要。方是“里”、圓是“表”;方是“體”、圓是“用”。方與圓相輔相成,方以不變應萬變,圓以萬變應萬變。方中寓圓,圓中有方,老子曾說:“大方無隅”,也就是大方至圓的道理;“方由圓生,圓亦方成,此方圓相通之理”。日常修行之法在于藏方于內叫做綿里藏針、柔中有剛,叫做“低調做人”,也叫“夾著尾巴做人”,所以,老子曾對孔子說:“良賈深藏寶若虛,君子盛德貌若愚”。
方圓之道,也是“內圣外王”之道。方是“內圣”之道,所謂“內圣”意即“內求于己,向圣人看齊,內修圣人才德”。也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圓是“外王”之道,所謂“外王”就是將“修得的圣人才德外用于世而建功立業(yè)”,指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準確表達了“內圣外王”的精義所在?!皟仁ネ馔踔馈笔侵袊枷胫A所在,如梁啟超所說:“‘內圣外王之道’一語包舉中國學術之全體,其旨歸在于內足以資修養(yǎng)而外足以經世?!?。無論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方”與“圓”的理論和實踐應用問題,如何能把兩者統一起來,這是一門大學問。怎樣才能做到“外圓內方”呢?
《大學》上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薄P苁ο壬鶕洞髮W》以“修身”為本,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為“內圣”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外王”功夫,接著他說:“君子尊其身,而內外交修,格、致、正、誠內修之目也。齊、治、平,外修之目也”。
首先,必須把持住“內方”。方是人格獨立、國格獨立、靈魂正直,是做人之本、立世之基。方主要指原則上堅定,行動上果斷。真正達到方的有“理”,方的有“志”,方的有“義”,要胸懷“大義”。這個“大義”就是愛國但不一定“忠君”,愛校但不一定效忠領導,這個“大義”就是兄弟可以“鬩于墻”,但當外敵入侵時,要停止同室操戈,共御外侮,這就是民族大義。
其次,還要在“外圓”上下足功夫。在中國要想搞管理與人打交道,“業(yè)務能力、科班功夫”和修得的“內圣”功夫,不能包打一切,也不能決定一切,盡管你“十年寒窗,行千里路,破萬卷書,飽讀詩書,滿腹經倫”,只過“內方”這道關不行,還要過“社會能力”這一關,就是要“懂社會、通人情”,即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圓是策略上靈活,作風上民主,態(tài)度上謙和?!皥A” 不是老于世故、老謀深算,而是一種圓通的處世藝術?!皥A”要張弛有度,把握分寸;“圓”倡導一種豁達、一種大度、一種寬厚、一種善解人意、一種與人為善。要發(fā)揮智慧的力量,在交往中學會把握自己的情感,駕馭自己的意志,以開闊的心胸處事。這就要有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寬人嚴己的風范,謙虛不躁的作風,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才能行事通達。
圓,是要人們掌控平衡、學會分享。職場需要平衡,官場需要平衡,人生需要平衡,平衡的核心是利益分配;改革也好,革命也罷,都是資源調整后的再分配,都是打破固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當群居動物獵殺結束分享勝利成果時,都是按著地位和先后次序分享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兒,很少出現吃“獨食”的現象,既便是獸王也只有“先吃、吃好、吃多”的權力而已;獸且如此,何況人乎!在人類,在分享勝利成果時,只有一種人能做到“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進而享受“獨食”,這種人就是皇帝。但這種特例只在“家天下”的古時皇帝身上才會出現,對于“公天下”的當代今人來說,那“只是一個傳說”罷了,因為人類在進化、社會在進步、歷史不是生物的“DNA”,想“復制”就可以“復制”;歷史也不是電影和小品,想“回放”就能“回放”的。
無方不立。一個人居家過日子,如果遇事無主見、盲從別人,耳根軟、枕邊風硬,隨彎就彎,則家立不起來,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男兒膝下有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寧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人活一口氣,佛活一柱香”正是無方不立的最好注解與詮釋;一個國君,如果寵信奸佞,聽信讒言,近小人,遠賢臣,則如樂不思蜀而扶不起的阿斗;若無文韜武略和文治武功,哪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風流美名?
如果過分方正,則表現為僵硬、刻板和教條,以至于“一根筋”和“鉆牛角尖兒”,棱角過于外露,像個白面書生、書卷氣太濃,過于生澀和愚鈍則在群體中必將增加碰撞的機率,他人會另眼相看,產生不必要的磨擦與矛盾,容易受到排擠和無謂的傷害,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薄ⅰ皪i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保秸杏?、圓通不足則強過了勁、剛過了頭,柔功不到,將走向反面。
如果過圓,比如八面玲瓏、圓滑透頂,像泥鰍一樣滑、像棉花一樣虛,如此過于世故,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或是態(tài)度模棱兩可、莫衷一是、總是推“八卦”、打“太極”,讓人摸不著底,則使人失去誠信與安全感,總覺得不靠譜、心里不踏實而難成其事;或是“風派人物”見風使舵,沒有事非標準,“風向”是唯一標準,甚至“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這般奴顏婢膝、隨人俯仰,更是為人所不齒,亦不能成事。
內圓者,滑;內心不純,則如小人之所為。外方者,直;不善交往,難成人事。內方外方者,真君子;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明明白白,表里如一,如圣潔之白玉,為人之楷模。內圓外方者,偽君子;是“水貨”、“山寨”和“贗品”。內圓外圓者,是當奴才和漢奸的好料。外圓內方者,智;內有為人之根本,外顯處事之靈活,是方與圓、內與外最好的一種組合。
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就是“方”與“圓”的有機結合。方圓的最高境界是方中有圓,圓中帶方的內剛外柔、剛柔相濟、亦方亦圓的藝術。因此,做人做事必須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得當、拿捏適度,外圓內方。古人說:“智欲圓而行欲方”,人的智慧要圓融無礙。不僅要看到事物靜止的、不變的一面,還要看到事物運動的、發(fā)展的一面;不僅要看到事物的整體和共性,不僅要看到事物的具體現象和應用,還要看到事物的本質;不僅能夠堅守原則,不變應萬變,而且要有高度的靈活性。從整體而言,處治世宜方;處亂世當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并用。對于具體情況,法無定法,方圓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沒有現成的答案,要具體分析此時、此地、此人的具體情況,以求得最佳的解決方式。這是從智圓的角度來講。但是具體的作為上卻不能模棱兩可,而必須遵守一定的法度和規(guī)則,以便立足于社會之中,這就是“行欲方”的含義。
黃炎培給兒子座右銘中寫道“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于錢,外圓內方”。在黃老先生看來,“圓”就是要“和若春風”,對朋友、同事、左鄰右舍要敬重,誠實,平易近人,和氣共事,不要鋒芒畢露、盛氣凌人;“方”就是要“肅若秋霜”,做事要認真,堅持原則,人格獨立、靈魂正直,堅持真理、愛憎分明,在原則問題上,不搖擺、不逢迎;面對錯誤行為、不良傾向,旗幟鮮明,敢于斗爭;“取象于錢”,則是以古代銅錢為形象比喻,啟發(fā)人們要把“外圓”與“內方”有機統一起來。這一比喻可謂言簡意賅,發(fā)人深省,意思是做人應當方圓并用,該方則方,該圓則圓。
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主張“治事合乎至德”。所謂“至德”就是“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思維和學識以圓備、圓熟為佳;“行方”是指行為、交往以方正、方直為美?!爸且獔A”就是你的思維方式要圓通、要融通、要變通;“行要方”是說你的治療過程要尊規(guī)矩、守法度、講原則?!爸菆A行方”被古人當做境界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
做事要方,就是做事要方正,關注的是做事的過程而不是結果,解決的是怎樣正確地做事,就是提醒人們做事要遵循規(guī)矩,遵守法則,講究規(guī)則,不可亂來。也就是做官要奉守“廉”字底線;為商要信守“誠”字底線;治學要堅守“實”字底線。原則、規(guī)矩在約束我們的同時,更多的是為我們提供了平安的保障。在這個社會中,社會活動就是人們的活動,我們每一個人活動的動機、目的往往不同,如果沒有準則,各行其是,社會就會混亂不堪。從這一點上說,做事方正是必須的。
做人要圓,這里的圓是有前提和條件的。講的是在不突破“紅線”的原則下,在“自由裁量權”以內:做人要有“彈性”、要有“回旋余地”。做人要圓,是一種寬厚、通融、圓通,是大智若愚,是與人為善;是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別人的弱點而處處逼人,不因自己比別人高明而盛氣凌人,通常不會因堅持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讓人感到壓迫和難堪,經常潛移默化因勢利導而又不會讓人感到強加于人,這就需要極高的素質,很高的悟性和技巧,這就是做人的高尚境界。能做到方圓的,同時卻沒有感到那是一種犧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為了方圓去承受犧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愿犧牲也做不到方圓的是不成功。如果截然相反,做事是圓,只要有利,就不擇手段、什么都敢干;做人是方,刁鉆古怪,斤斤計較、鋒芒畢露、恃才傲物,不留后路,不見棺材不落淚,一意孤行,心狠手辣的話,那這個人一定會糟糕透頂,不能容于天下了。
方圓之道,是探宇宙之道,是解人生之道,是求價值之道!存乎一心,運用之妙……
[責任編輯 崔一華]
2017-05-22
劉伯臣,1961-,男,河北唐縣人,院長助理,教授,高等職業(y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