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馬大勇
(吉林大學 文學院,長春 130012)
·哲學問題研究·
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論儒家文化
王 敏,馬大勇
(吉林大學 文學院,長春 130012)
中國是世界上極為少數(shù)的信仰自由的國家,中國人講求的是倫理道德,也就是傳統(tǒng)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之于中國就相當于宗教信仰之于西方,兩者之間的異同已有很多學者做過研究。從宗教信仰的概念、要素和特點三個方面來論述兩者的不同,可以對國內的宗教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儒家文化雖然在特點、對社會的作用等方面和宗教有相似之處,但總體上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因此,儒家文化不可以歸類為宗教的一種。
宗教信仰;儒家文化;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是一種哲學范疇,是人的一種價值意識的定向形式,世界上70多億人口中有超過90%的人都有宗教信仰,他們信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而剩下的10%就是以中國為首,包括日本、朝鮮、越南這四個國家的民眾,他們遵循的是倫理道德,也就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儒家文化。那么,儒家文化究竟算不算是宗教,儒家文化和宗教信仰又有哪些異同?本文就從宗教信仰的概念、要素、特點三個方面來分析儒家文化。
宗教產(chǎn)生于原始人對自然的崇敬,當時的人們尚不能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奧秘,沒有辦法解釋晝夜交替、刮風下雨等自然現(xiàn)象,因此神靈產(chǎn)生了。人們認為萬物有靈,把沒有辦法解釋的現(xiàn)象都視為神跡。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萬物有靈的觀念一點點變成了“拜物教”“多神教”“神學宗教”,最終變成了有對象、有組織、有教義的宗教。時至今日,宗教已經(jīng)不單單是神靈庇佑這么簡單了,對它的理解要考慮到多個層面,這里也將從宗教的這些層面來與儒家文化進行比較分析。
1.人類學層面
馬林諾夫斯基認為:“人類學是研究人類及其各種發(fā)展程度中的文化的科學?!边@可以理解為人類學是研究人的生理和文化兩個方面,那么,宗教自然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學的角度,宗教是超自然的一種神力存在的信仰,這種理解比較符合宗教起源時的情況,當時的人們對祖先崇拜,對圖騰崇拜,把自然物人格化成神。每一個宗教都有其崇拜、信仰的人物,基督教相信上帝也就是耶穌,佛教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伊斯蘭教崇尚的是安拉,這些都屬于神靈的范疇,而神靈是唯一的、無形象的、全能的、至善的、純精神的,是人們意識化的結果。
再來看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這是歷史上真真正正存在的人物,他一生周游列國宣講自己“仁愛”的思想,是最為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鬃拥挠绊懖徽撛诋敃r還是現(xiàn)在都是十分深遠的,被尊奉為“天縱之圣”“至圣先師”等,對他的祭祀也是同上帝、祖先同級別的“大祀”,但人們終究沒有把其神化,只是遵從他的思想,崇敬他的智偉而已。從這一點上看,孔子完全不符合“唯一的”“無形象的”“全能的”“至善的”“純精神的”中的任何一種特性,因此,儒家文化和宗教信仰是有很大差別的。
2.心理學層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宗教,宗教是人在恐懼、困難、無助的情況下的一種心理需求,一種心理的慰藉。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對宗教持有一種同情態(tài)度,他認為:“所謂宗教,是一種人的心理的奇特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具有最高的和最重大的價值。”[1]這里有關宗教的“最高”和“最重大”是人的價值賦予,宗教本身未必有如此的價值,人們對宗教越是敬畏,賦予它的價值量也就越大,它的位置也就越來越高,最后宗教衍生出了神,神能創(chuàng)造主宰一切。
榮格還說:“所謂宗教,是一種必要的有治療作用的心理功能,對個人和社會都有益處?!弊诮讨谌说淖饔檬且环N寄托作用,人在苦難的時候會請求神的幫助,人在無法抉擇的時候會懇請神的指引,人在未來事物上會希望得到神的助力等等。當人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后會感謝神跡的發(fā)生,如若結果不滿意的話會想這是神的安排,這種諸事依賴于神的行為就是神靈治愈能力的最大體現(xiàn)方式。
綜合上述的兩點較之以儒家文化,人們不但沒有賦予孔孟之道“最高”“最重大”的價值,甚至曾經(jīng)一度還有過“焚書坑儒”“科場案”等事情的發(fā)生,古代社會儒家文化只是人們謀取功名利祿的一個工具,反之,儒家文化對于人來說也并沒有治愈作用,它只是一個人行為的價值導向,告訴人們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好什么是壞,該怎樣去做。由此來看,儒家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異還是很大的。
3.社會學層面
宗教對于社會學來說是社會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種社會穩(wěn)定的機制,其中涉及“宗教世俗化”的問題。伯格認為:“我們所說的宗教世俗化,意指這樣一種過程,通過這種過程,社會和文化的一些部分擺脫了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征的控制?!盵2]這對于宗教來說是權利的削弱,但對于社會來說這意味著人類和社會的解放,有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治理。上文提到宗教是人的一種價值意識的定向形式,假使社會中有30%的人信仰同樣的宗教,那么這30%的人的價值意識就是相同的,假如信仰同樣宗教的人有60%或者90%呢,甚或全社會的人都信仰同一種宗教呢?那么全社會的人的價值意識都是相同的,整個社會的價值意識就是統(tǒng)一的,這就是宗教是社會穩(wěn)定機制的關鍵所在。
再來分析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講求的是倫理道德,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華夏子孫以及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其他地區(qū)的人們一直以來所奉行的行為準則,換句話說就是中國全社會人的思想意識的根本都是儒家文化,都是“仁愛”思想,那么就可以說儒家文化也是穩(wěn)定中國社會的一種機制,因此從社會學上來看,儒家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具有相同效力的。
4.文化學層面
文化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但總的看法都是文化是人的活動和活動的結果。文化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古代人用文化來謀求官職,現(xiàn)代人利用古代人留下的文化精華教養(yǎng)自己、教養(yǎng)后代,文化是服務于人的。宗教也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但這個現(xiàn)象是一種異化的現(xiàn)象。文化的本身是服務于人的,可在宗教文化里人是要聽從、遵循神的,也就是神反過來加持在人的身上,這違背了文化的概念,因此說宗教是一種異化了的文化現(xiàn)象。
儒家文化是否異化呢?儒家文化是根植在中華民族根里的東西,凡是中國人都是遵循著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這是否是對人的一種加持呢?顯然不是,前文說文化有教化人的作用,儒家文化對于中國人的這種影響就屬于教化作用,它只是在告訴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并沒有要求人們去信奉,這也是儒家文化與宗教的一點區(qū)別之處。
由以上論述可知,從相關概念的角度,儒家文化雖有與宗教信仰相似的地方,但絕大多數(shù)還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異的。
談到宗教要素,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歸結起來可以概括為兩種說法,一種是四要素,即宗教觀念、宗教行為、宗教體驗和宗教體制;另外一種是五要素,分別為:崇拜對象、教義、儀禮、教團組織和宗教體驗。不論到底是四要素還是五要素,一定存在的是一個崇拜信奉的對象、一本或一套教義、一個有組織的團體和有信仰產(chǎn)生的相關行為,以下就從這四個方面分析一下儒家文化。
1.信奉對象
前文對宗教信奉的對象已經(jīng)有了一些涉及,基督教信奉的是耶穌,伊斯蘭教崇拜的是安拉,佛教供奉的是釋迦牟尼,這些宗教信仰的對象都是“神”一級別的存在,神具體是怎樣的形象,又有怎樣的能力呢?首先,神是萬能的。在很多宗教里的信奉對象都是創(chuàng)世神,世界都是由他們個人主觀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們是無所不能的。其次,神是至善的。人們信仰的神一定是無比的善良,神不僅知道什么是該做、什么是不該做的,還把這些告訴世人,讓大家都像他一樣從來不去做壞的事情,營造一個美麗的世界。第三,神是至高無上的。在每一種宗教里所信奉的對象,也就是那個神是掌握所有話語權的一個存在,他無論說什么都是真理,因為神不會犯錯,不會說不對的話,宗教里除了神一個人以外,剩下的所有人都只能聽從于他,不可以和他有觀點上的不一致,因此可以說神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且不可撼動。
分析了宗教信奉對象的特點后再來看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是否符合神所具備的三個特點呢?答案是完全否定的,他們不是萬能的,孔子當年為謀個一官半職輾轉七國宣講自己的治國理念,博取統(tǒng)治者的青睞;他們也不是至善的,雖然他們都是至圣先師,但怎么可能從來沒有犯過錯,古語總講“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句話其實也有問題,誰說圣賢就不會犯錯呢;他們更不能是至高無上的,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親傳弟子,大家總是坐在一起探討問題,“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孔子也會從他的學生身上學到一些東西。綜合這三點,僅就信奉對象這一方面,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之間的差異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2.教義
每一個宗教都會有一本或者一套教義,記錄著這個宗教的起源、有關故事、主要思想等內容?;浇痰慕塘x是《圣經(jīng)》,它還分為《新約》和《舊約》。伊斯蘭教的教義主要有三部分構成,一是基本信仰,二是宗教義務,三是公益與善行,穆斯林們從思想到行為都踐行著這套教義中的理論。佛教的教義是一些佛經(jīng),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講的就是唐僧師徒三人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他們所要取的“經(jīng)”就是一些佛教的經(jīng)典經(jīng)文,包括《大藏經(jīng)》《金剛經(jīng)》《般若波羅蜜心經(jīng)》等。分析這些教義經(jīng)文,主要內容都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講述本教的起源、代表人物以及他的故事,另一部分就是講教徒應該遵循哪些原則。不同宗教的教義都是特有的,具有該教的特性,例如伊斯蘭教徒穆斯林是不吃豬肉的;基督徒有十誡,受難節(jié)要禁食;佛教持五戒十善,可以看出,每個宗教的教義都有十分突出的個性特征且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儒家文化最為經(jīng)典的著作就是《論語》,它是孔子的弟子在其過世之后把他所說的話整編成冊,流傳后世的。它的思想內涵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這九個字。這幾個字可能有些從字面上看不出其內在含義,這些字都是在講一個人存于人世間應該懷抱怎樣的心理,依照怎樣的行為準則。例如,“仁”就是要有仁愛之心,“恕”就是要學會寬恕別人,“悌”就是要懂得長幼尊卑。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就是孟子,其著有《孟子》一書,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本書也是孟子的弟子在后世整理成冊的。在《孟子》這本書中主要講的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币馑季褪蔷鲬摱喽鄲圩o子民,應該愛民如子,把民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這可以理解為對君主、王權行為的一種規(guī)定。分析以上列舉的儒家文化經(jīng)典著作的內容,可以看出這些內容在當時是為了規(guī)定社會的倫理綱常,對于后世也就是現(xiàn)在,其作用是教化,后世人將這些論著中精華的內容加以利用,用來教育、影響人,也就是說《論語》《孟子》這些書對人們只是告誡作用,并沒有像教義那樣的強制作用,因此《論語》《孟子》也談不上是教義,我們稱它們?yōu)檎撝?、國學經(jīng)典等。
3.組織
每一個宗教都必然會有其相應的組織機構,因為有了組織才能夠更好地傳遞宗教思想,管理宗教內的相應事務。一般的宗教組織機構的主要職責就是傳教和管理兩個方面。傳教負責人主要負責日常對該教教義學習和傳播等工作,管理者的工作比較復雜,包括人員、財務、事務的管理等。有了完善的組織也就一定會有其組織場所,像基督教的教堂、佛教的寺廟、道教的道觀等。以下將對基督教和佛教兩大教派的組織結構進行詳細地分析。
基督教的組織被稱為“教會”“教會”這個詞在基督教中原指幾個基督徒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個組織的意思,但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慢慢地把這個詞附上了組織的含義[3]。一般教會的組織結構都是由牧師、執(zhí)事等組成堂委會,堂委會擁有整個教會的最高權力,負責教會中重大事務的決策。堂委會的下設部門有唱詩組、樂隊組、禱告組等事工部門,這些部門的工作除了教牧事務外還有一些與其他教會之間的活動策劃等。這是人員上大體的配備,細化到每個人身上的分工還是有所不同,牧師的職責在于禮拜的安排和主持,執(zhí)事的職責為召開會議商討工作,禱告組去生病的信徒家探望禱告。從組織的職位和職責劃分可以看出其明確性。
相比較基督教的組織來說,佛教的組織相對簡單。在一個寺廟里最高的負責人稱為方丈,寺內總管稱主持或監(jiān)院,這兩個位置是寺內最高權力歸屬,管理廟內的重大事務。下設還有知客、維那、庫頭、知堂等位置。知客就是迎來送往、接待賓客的角色,維那是綱領職事,掌管眾僧的進退威儀,庫頭就是現(xiàn)在說的出納。這些高低職位之間相互配合,共同打理寺廟中的一切事務。
從組織的角度來看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并沒有專門成立的組織來宣傳弘揚其文化精華,只是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推崇儒家文化,這種文化“反古”現(xiàn)象的風潮使得當下國學熱興起,隨之也成立了很多的組織,它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以盈利為目的地去強調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宣揚儒家文化的精華,并且這些組織并沒有統(tǒng)一的管理和機構、人員的分工要求,因此也談不上是“組織”,只能說是一些團體,這一點較之宗教組織還是有本質上的區(qū)別的。
4.行為
宗教因素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宗教行為,這種行為主要還是人的行為,信徒的行為,信徒在宗教組織中,在教義的感召下所產(chǎn)生的行為就是宗教行為。任何一個宗教都不是嘴上說相信它就可以的,都是要有一定的實際行動來證明虔誠的。在這個實際行動上每種宗教的形式其實大同小異,概括起來就是“祈求”和“捐錢”這兩種,具體到每個宗教中會在方式和名稱上有一些變化。
例如,基督教和佛教宗教行為的對比。首先,在“祈求”方面。人總是會祈求神靈,希望得到神靈的庇佑,在基督教中這種“祈求”稱之為“禱告”,圣經(jīng)中講“無論什么姿勢什么情況下我們都可以自由地跟上帝說話”,也就是只要有一顆虔誠敬畏的心,形式不重要。但在佛教中卻不一樣,佛教中這種“祈求”稱為“禮佛”,拜佛的時候一般都要跪拜,最恭敬的行禮方式要做到五體投地,即雙手、雙膝和頭一起著地,因為這種是拜佛的最高敬禮,因此被稱為“頂禮”。其次,在“捐錢”方面。兩種宗教都需要信徒在金錢上有一定的貢獻,一是表示自己的誠心,二是可以幫助其他人。在基督教中這種捐錢的行為叫“捐獻”,基督徒通過“捐獻”向神表達感恩和贊美的心意,是蒙神悅納的,具體的捐獻金額沒有要求,但一定要甘心樂意和量力而行[4]。在佛教中稱別人捐來的錢叫“香火錢”,捐多捐少或者不捐也都是看個人的情況,沒有具體要求。還有一點就是宗教都需要去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教義,這種講義的行為基督教稱為“布道”,佛教稱為“講佛”。以上都是一些比較日常的宗教行為,那這樣的行為是否存在于儒家文化中呢?
在中國古代,儒家文化比較流行的時代,作為文人謀取仕途的唯一工具,社會不論哪個階層學習的方式都是讀《四書五經(jīng)》,人們遵從《論語》里一些倫理道德,社會也用其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這種行為雖然是全社會的,但是不會做更多的要求,例如像宗教里的跪拜、捐獻等。到了現(xiàn)代,儒家文化只是其中教化工具,更沒有要求人必須相信,必須產(chǎn)生相應的行動。因此,從這一點上來看,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是有本質差異的。
以上分別從宗教的四個因素來具體分析儒家文化,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在本質上具有實質區(qū)別。
一種文化從產(chǎn)生到初具規(guī)模再到大幅度的發(fā)展需要經(jīng)過一個長時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是宗教變得越來越被人推崇,其特點也逐漸形成并展現(xiàn)出來。宗教文化有兩個最為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宗教文化是群眾性最強的文化現(xiàn)象,另一個是宗教是人類歷史上最長的文化現(xiàn)象。以下就將詳細論述這兩個特點并和儒家文化進行比較分析。
1.群眾性特點
宗教文化是群眾性最強的文化現(xiàn)象,前文提到過世界上70多億的人口中有90%都是有宗教信仰的,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基督教是擁有教徒最多的宗教,現(xiàn)有教徒大概22億,伊斯蘭教的教徒數(shù)量位于第二位,大概有17億,這兩種算是傳播范圍比較廣泛的宗教。相對的還有一些國教,比如印度教,這是印度這個國家的國教,也就是說印度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印度教教徒,那么印度教教徒有11億人。教徒數(shù)量再少一些的佛教,佛教發(fā)源于印度但后來被印度教所替代,但其傳播范圍也不小,主要集中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其教徒也達到10億人之多。除了這四大宗教以外還有一些規(guī)模、教徒數(shù)量都較小的宗教,例如:猶太教、神道教、拜火教等,這些宗教的信徒數(shù)量遠沒有四大宗教的多,但也是證明宗教文化群眾性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谟凶诮绦叛龅娜说幕鶖?shù)十分龐大,因此不得不說宗教文化是群眾性最強的文化現(xiàn)象。
將群眾性這一特點放在儒家文化上來分析,講求儒家文化的人都有哪些?就是上文提到的中國、日本、朝鮮和越南,這四個國家的人口分別為14億、1.3億、0.25億、0.9億,這些人加在一起大約有16.5億。相比較其他宗教的信徒人數(shù),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這種影響有點類似于印度教這種國教的影響。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qū)內,人們奉行的行為準則,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都受這種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它并不是人在遇到什么事之后相信了神靈的存在轉而去相信它,而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選擇地受到其影響??赡苋蘸笥械娜藭X得其他的文化更好轉而去相信其他文化,但這種情況屬于少數(shù)。也就是說,儒家文化是一種以社會為基礎的文化,因此其一定是具備群眾性的。
2.最長的文化現(xiàn)象
宗教的另一個特點是宗教是人類歷史上最長的文化現(xiàn)象,這要追溯一下宗教的起源,之前已經(jīng)進行過相關的論述,宗教是源自原始人們在科學條件完全不發(fā)達,人們還很愚昧無知的時候,對自然界的自然物產(chǎn)生的崇敬心理,認為萬物有靈,進而形成了拜物教,接下來又演化為祖先崇拜、圖騰崇拜,最后形成了多神教也就是變成了神學宗教。這是宗教的一個發(fā)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它是從原始時期就已經(jīng)初具萌芽,中間從未間斷地發(fā)展,歷經(jīng)了多個階段最后形成的。由此可以得出,宗教的存在從原始人時期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今天,所以宗教文化的確稱得上為“最長”的文化現(xiàn)象。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開創(chuàng)的,后來又經(jīng)過孟子、荀子、顏子、朱子、王陽明等人的不斷加工、補充,歷經(jīng)了幾千年的洗練沉淀才逐步形成今天我們講的“儒家文化”。單究其開創(chuàng)時期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但仔細想一下“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問題,那就要再往前追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制度已經(jīng)基本完善,所有人的行為都是按照《周禮》上的要求,《周禮》的編寫者是周武王的叔叔姬旦,那就是周朝時期的事。朝代例表上中國第一個朝代是夏朝,那么,社會階層劃分開來,不同階層有不同的行為準則的這個現(xiàn)象從夏朝就已經(jīng)開始了。也就是說,追究儒家文化的歷時長短,不能僅僅因為孔子生在春秋時期就從那時候算起,要追源溯流,最起碼應從夏朝開始算起,至今人們講“中華上下五千年”,儒家文化真的已經(jīng)流傳了幾千年的時間,雖然在時間上不能像宗教文化一樣稱為“最長”,但單比較某一種宗教文化的歷時長短,已經(jīng)算得上十分久遠的了。夏朝按公歷紀年法是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佛教創(chuàng)立于公元前6世紀,基督教創(chuàng)立于公元1世紀,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于公元7世紀初,這樣對比之下,儒家文化所歷經(jīng)的時間要比幾大宗教都久遠,因此也可稱之為“最長”的文化現(xiàn)象。
以上從宗教的特點“群眾性”和“最長”兩個方面對儒家文化進行分析,能夠看出,儒家文化在這一點上和宗教文化絕大部分是相似的,但也不能說儒家文化就是宗教文化的一種。
儒家文化是否可以稱之為“宗教”,是否可以理解為宗教,本文從宗教的概念、要素和特點三個方面分析儒家文化,論述兩者的異同,辯證地分析儒家文化與宗教的關系。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儒家文化雖然在特點、對社會的作用等方面和宗教有相似之處,但總體上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因此,儒家文化不可以歸類為宗教的一種。希望本文得出的結論和研究的視角可以為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1] 榮格.人類及其象征[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53.
[2] 伯格.神圣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諸要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79.
[3] 李峰.鄉(xiāng)村教會的組織結構及其運行機制[D].上海: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19.
[4] 劉茜茜.西歐中世紀基督教經(jīng)濟思想[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36.
B920
A
1007-4937(2017)06-0101-05
2017-09-04
王敏(1980—),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博士研究生,從事晚清民國詩詞研究;馬大勇(1972—),男,吉林農(nóng)安人,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清代詩詞研究。
[責任編輯:楊大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