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俐,匡 峰
(濰坊市腫瘤醫(yī)院,山東 濰坊 261061)
近年來我國社會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惡性腫瘤(癌癥)的出現(xiàn)幾率逐漸提升,受到傳統(tǒng)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多數(shù)患者診斷完成后均是中晚期,臨床多采取化療、放療以及手術等手段[1],但此類治療手段對患者的傷害大,也是造成較大經濟壓力,因此患者易出現(xiàn)焦慮等多種負性情緒,不利于延長患者生存時間,基于此,本文研究重點在于探究對晚期癌癥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對其負性情緒、生活質量的影響效果,數(shù)據(jù)結果歸整如下。
本文研究對象一共68例,均為晚期癌癥患者,選自2015年6月~2017年6月所有患者中,遵照隨機分組規(guī)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62.34±4.27)歲;觀察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61.27±4.15)歲,兩組患者數(shù)據(jù)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均予以傳統(tǒng)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行心理護理,具體分為以下幾方面:
1.2.1 心理護理干預的培訓
醫(yī)院應根據(jù)晚期癌癥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癌癥心理干預手冊,其內容分為音樂治療方式、認知干預、情緒釋放等方面[2],對護理人員進行系統(tǒng)培訓,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技能與綜合職業(yè)素養(yǎng)。
1.2.2 心理干預方法
護理人員應多關心患者,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幫助患者調整心理狀態(tài),通過看書、看電視等方式科學轉移患者注意力;同時,做好患者家屬的心理干預,家屬的行為、態(tài)度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況[3],護理人員應增強患者家屬的信心,避免其負性情緒影響到患者。
采取SAS(焦慮自評量表)與SDS(抑郁自評量表)評估患者負性情緒情況,評分越低說明患者負性情緒越少;采取SF-36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全部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之前,觀察組S A S評分、S D S評分分別為(46.35±4.36)分、(48.93±4.30)分,對照組為(47.21±4.26)分、(48.24±4.46)分,兩組數(shù)據(jù)之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之后,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分別為(34.56±5.61)分、(39.45±4.59)分,對照組為(41.34±4.46)分、(46.53±4.46)分,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之前,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為(62.46±5.35)分,對照組為(63.47±4.23)分,兩組數(shù)據(jù)之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之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為(89.65±4.56)分,對照組為(73.55±5.68)分,說明觀察組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晚期癌癥患者的生存時間與其自身心理狀況有著一定的關系,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加入針對性護理方式,以安慰患者緊張的情緒。同時,根據(jù)研究結果證明,兩組患者負性情緒得分相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反映出心理護理的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護理方式,在實際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合理運用個體、集體心理干預的方式[4],提升患者對于疾病整體認知能力,通過運動指導等方式,放松患者心情,從而科學延長患者生存時間。
綜上所述,針對晚期癌癥患者加入心理護理方式,能夠明顯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提升其整體生活質量,能夠推廣。
[1] 王敏麗,毛美君.心理支持護理對癌癥化療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6,23(5):790-793.
[2] 張麗鳳,黎 陽,黃 玲,等.心理干預對早期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心理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6,41(4):546-549.
[3] 董 燕,張彥明,武清仙,等.心理干預對癌癥放療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應對方式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6,18(1):69-72.
[4] 郭守俊,王小毛,黃 萍,等.心理干預對提高重度癌痛患者治療依從性、效果和生命質量的影響[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6,28(3):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