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慧,陳華洲
(1.南京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2.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的歷史觀初探
范曉慧1,陳華洲2
(1.南京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2.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重視歷史、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通過閱讀歷史典籍,透過歷史事件,對照現實思考,我們能夠增進對精彩世界的了解,擴展自己的見識;能夠牢記自己的根之所在,培養(yǎng)對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熱愛;能夠把握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事物成敗的經驗教訓,在歷史啟示中前行。
歷史;啟示;歷史觀
歷史和現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歷史是現實的影子,現實是歷史的延續(xù)。歷史離不開現實的支撐,現實也不可能脫離歷史而獨立存在,二者之間是互相聯系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強調了學習歷史的重要性。習近平在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曾經說過“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chuàng)明天的智慧。”[1]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需要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需要博采各國文明之長。
只有深刻地了解過去,才能理性地認識今天,正確地把握將來。因此,習近平曾說:“你要增加智慧嗎?史書是不可不讀的”[2]
(一)欲知大道先學史
清末啟蒙思想家龔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币馑际钦f,要掌握“大道”,必須先研究蘊含著“大道”的歷史。所謂“大道”,即“人道”“治國安邦”之道。一個民族的歷史深刻影響著這個民族的現在和未來,尤其是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歷代治亂興衰的經驗教訓。
中國的歷史悠久,既有過燦爛輝煌的華麗,也有過喪權辱國的痛楚。近代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yè),正是在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難中拉開帷幕的。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莊嚴使命。不直面曾經動蕩屈辱的過往,不正視“千年未有之變局”對這個古老民族的巨大沖擊,不了解幾代人為救亡圖存、強國富民而上下求索、流血流汗的歷程,我們就無法真正牢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訓,就無法真正體悟“道路決定命運”的真理。回望歷史,蘊含的是國家盛衰興敗的深刻規(guī)律,埋藏的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應當用以鑒今、用以資政、用以育人。
歷史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歷史教育,在學習歷史尤其是近代中華民族的苦難史中不斷提醒自己從何處來、向何處去,不斷凝聚和發(fā)揚民族精神。當前,中國的崛起世界矚目,但面臨的挑戰(zhàn)也空前嚴峻。如何在大變革大發(fā)展的世界中確立中國的大國地位,如何平穩(wěn)順利建成小康社會,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情感的浸潤、信念的支撐。認真學習歷史、深刻銘記歷史,會為我們前行的路上增添很多正能量。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赝麣v史,梳理過往,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所做出的選擇,真正體會到正確道路的選擇之前因后果,從而發(fā)自內心“倍加珍惜”“始終堅持”。尤其是學習中國的近現代史,我們才會深刻地體會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要真正地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要求,即,“要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3]這就必然要求我們要重視歷史的學習,只有如此,在通往中國夢的征程上,我們才會多一分責任與擔當。
(二)以古為鏡知興替
中華民族歷來有重視治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司馬遷說,要通過研究歷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以古為鏡”亦曰“以古為鑒”。鏡與鑒同義,本意是指用銅磨成的鏡子,用來“觀面”,轉意則為“借鑒’。以古為鏡,意為以歷史上的治亂興衰為借鑒。溯其句意,此話最早出于東漢荀悅《申鑒》。《新唐書》作者為避宋太祖趙敬諱(鏡、敬同音),將“鏡”改為“鑒”。
“以古為鑒,可以見興替”。歷史包羅萬象,是人們汲取知識的源泉。歷史上安居樂業(yè)、國家繁榮昌盛的“貞觀之治”就得益于李世民親眼目睹了隋二世滅亡的場景,親身感受到隋末農民大起義推翻隋王朝的巨大力量,即位以后他便牢記歷史教訓,并及時從歷史中總結教訓,勵精圖治、唯才是任。
“以古為鑒”讓唐太宗實現了其政治抱負、在中國浩瀚的歷史上寫下了的輝煌一頁,對后人啟示頗深。中共領導人向來重視和提倡對歷史的學習。毛澤東說:“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予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種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應當給予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盵4]善于總結歷史經驗能讓我們在歷史前行的道路上少走錯路,少走彎路。習近平在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因此也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1]
(三)以人為鏡知得失
“以人為鏡”,是指以人為借鑒。也就是說,將他人或自身的成敗得失,引以為鑒,以免重蹈覆轍。由于個人閱歷和經歷的局限,人們不可能在每次做出行動之前就能夠判斷對錯。這時,人們往往需要借助于別人或自己以前的做法進行比較而行動。這就是古人所講的:“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句話啟示我們,要善于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把他人成功失敗的經歷作為借鑒,從而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借古比今,以往知來?!墩撜Z·里仁》記載孔子的名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爭取和他一樣;見到品德低下的人,要好好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將他作為反面教材,改進自己的不足。透過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古今中外,許多卓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借鑒他人的優(yōu)點及反省自身的不足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并最終取得成功的。司馬遷以古代哲人為鏡,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唐太宗以魏征為鏡,看到了自己處理朝政時的得失;毛澤東以二十四史為鏡,尋找治國之道。諸如此類,數不勝數。正因為如此,習近平教導廣大青年:“要牢記‘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道理”[5]。
以人為鏡,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的道路上吸取他人的失敗教訓而少走彎路,鼓勵我們前行。以人為鏡,是借鑒而不是照搬,不可一味模仿,而是要結合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做到因人制宜,因時制宜。以人為鏡,只要我們善于發(fā)現和總結,有許多成功亦或失敗的人物可以做為我們的鏡子,成功的我們可以借鑒,失敗的我們可以反思。這些都是歷史送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習近平在2011年9月1日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領導干部在學習我國歷史的同時,還應該學習一些世界歷史知識。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古以來就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聯系。”[2]當前,具體地怎樣學習歷史,習近平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一)在學習歷史中把握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
人類社會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有著其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習近平總書記用無產階級政治家的眼光,強調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的客觀性。2013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的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6]
在學習歷史中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必須堅持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結合國際國內兩個背景,觀察和審視當代中國發(fā)展所面臨的種種現實問題,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中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進一步把握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在學習歷史中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還必須立足國情,立足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具體的、分階段的。只有當社會意識與所處歷史環(huán)境的具體的、特定的階段性特征相一致,才能推動社會進步。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立足國情,立足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基礎上,提出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為我們更科學準確地認識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充分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指明了方向。習近平強調:“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盵7]要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就必須把握當今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完成時代提出的任務和要求。
(二)在學習歷史中探尋國家興亡奧秘
縱觀歷史,大國的崛起都有其不確定性,但也絕不是偶然,是由各種客觀因素相互作用促成的。從歷史分析各個時代不同的大國的崛起,找到其中一些歷史規(guī)律,對于中國在21世紀的崛起能起到很好的參照作用。
這些大國崛起的成功奧秘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
一是合理的制度。制度的創(chuàng)新,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乃至于文化制度。英、法、美都是在實行了憲政后崛起的,而德日也是在實行憲政民主后才重新回歸國際社會的。分析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制度的創(chuàng)新實際上是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產物,從根本上還是為了發(fā)展生產力,通過改變制度去適應并促進生產力發(fā)展,才能快速增長自身的實力,才有成為大國的可能。
二是強盛的經濟。大國崛起離不開強盛的經濟,沒有經濟的支撐是很難成為世界性的大國。經濟上的強盛,一直是一個國家發(fā)展強大的關鍵要素。這已被近現代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實踐所證明,并且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v觀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物質基礎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強大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強盛的經濟于是便作為判斷一個大國崛起與否的根本。因此,一個國家要想躋身進入世界強國的行列,沒有廣泛的對外貿易、獨特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是不可能實現的。強盛的經濟對于大國崛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是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的團結,體現在國家的統(tǒng)一、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的凝聚力。任何一個國家,只有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才能集中力量發(fā)展自己,才有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可能。因此可以說,民族團結是國家發(fā)展的基礎。中國近代百年的苦難歷程讓國家一度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但是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讓中國和中華民族最終戰(zhàn)勝了苦難。如果沒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國根本不可能挺過來,也不可能建國后不長的時間里恢復過來,發(fā)展起來。民族團結從某種意義上說決定了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命運,對于大國的崛起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四是雄厚的文化軟實力。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它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特有的品格。一旦這個國家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失落,那將意味著這個國家、民族的歷史中斷,與之相伴的是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tǒng)的喪失。文化的力量看似無形,但事實并非如此,它和一個國家、民族的經濟政治有著潛移默化而又深刻長遠的互動作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形態(tài),它會表現出由低級到高級演化的發(fā)展脈絡。中國要想和平崛起,必然要將構建和強化軟實力放在重要位置。
五是強大的軍事實力。大國崛起必備的一個條件之一就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大。國家的綜合實力包括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的實力。其中重要的一方面不得不談國家的軍事實力。只有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才能保證自己能穩(wěn)定發(fā)展不被侵略,才能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才有資格參與到世界秩序的制定中去。從幾千年大國興衰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發(fā)現一個基本事實:大國崛起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就是強大的軍事實力。當今世界局勢還不穩(wěn)定,中國應該居安思危,努力發(fā)展我國的軍隊力量,使我國的國防力量進一步提高,從而不斷提高中國的綜合實力
(三)在學習歷史中吸取治黨的成功經驗
今天,為什么要強調學習黨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作用曾經用這樣一句話進行過高度概括,他說:“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盵8]
在學習黨的歷史中,我們能夠吸取黨的成功經驗,進而獲取前行的強大力量。只有在學習歷史中總結和吸取中國共產黨治黨的成功經驗,才能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地位。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在學習中國的近現代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革命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就煥然一新。新中國成立以后,共產黨領導人民為恢復和發(fā)展國民經濟而奮斗,并順應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偉大成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也只有中國共產黨能夠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來說,堅持中國共產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地位,是因為堅持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需要黨的領導;維護國家統(tǒng)一、社會和諧穩(wěn)定需要黨的領導;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凝聚億萬人民力量需要黨的領導;應對復雜國際環(huán)境需要黨的領導。
二是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就十分重視從嚴治黨的重要意義,這成為共產黨治黨治國的一個重要經驗。在革命年代,毛澤東把黨的建設作為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在和平年代,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曾多次強調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從嚴治黨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成功地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上不斷取得新的偉大勝利,根本在于始終高度重視和加強黨的建設,始終堅持從嚴治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把從嚴治黨思想作為治黨治國的一個重要思想武器。他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就態(tài)度鮮明地提出:“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盵9]2014年10月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從嚴治黨”的要求。此后,他進一步把“全面從嚴治黨”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一道作為“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基本內容,進一步凸顯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地位和作用。
三是堅持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不斷成長和壯大的一大法寶,也是黨領導的偉大事業(yè)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學說,明確提出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并在實踐中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今天,認真學習和總結黨的成功治黨歷史經驗,對于如何鞏固執(zhí)政黨的地位,加強黨的建設以及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只有加強黨的建設,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準確把握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規(guī)律,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以科學理論指導黨的建設,以科學制度保障黨的建設,以科學方法推進黨的建設,真正做到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才能為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保駕護航。
歷史是人類社會的歷史,人是歷史的主體。通過歷史,我們能夠看清歷史的錯誤和成功。通過歷史,我們可以填充我們的判別認知能力。從歷史中我們可以吸取智慧,領悟建功立業(yè)的成功要領,在歷史啟示的領悟中繼續(xù)前行。
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12月26日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還特別提到“歷史總是向前發(fā)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盵10]在歷史的啟示中繼續(xù)前行,關鍵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肮艦榻裼谩敝咐^承和弘揚古代的精粹,為今所用;“洋為中用”指吸收和借鑒外國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東西,為我所用。在1942年5月召開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從文化的“源”和“流”的角度闡明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思想。對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地予以繼承。要堅持古為今用,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為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要堅持洋為中用,積極借鑒國外的先進文明成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添磚加瓦。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也就是說,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不能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結合正在發(fā)生的實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真正做到實事求是。要想在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在處理現實問題中發(fā)揮歷史知識應有的積極作用,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歷史是一條長河,它奔流直前,無止無息。我們能從它那獲知無窮的智慧。歷史是我們前行道路上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讀史使人明智,事實上,讀史不僅使人們可以學習歷史智慧,而且還可以運用歷史經驗。歷史給予我們的是一個可以預見未來、開辟未來的工具,使用這個工具我們可以在前行的道路上更加明確方向,去創(chuàng)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
[1]習近平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N].人民日報,2015-08-24(1).
[2]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N].人民日報,2011-09-02(1).
[3]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秋季開學典禮上強調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N].人民日報,2011-09-02(1).
[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
[5]習近平.在同各界優(yōu)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2).
[6]習近平.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更好認識規(guī)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N].人民日報,2013-12-05(1).
[7]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03-24(2).
[8]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豐富生動的教科書[J].黨史縱橫,2010(8).1.
[9]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70.
[10]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1).
責任編輯:肖琴
A8
A
1004-3160(2017)02-0011-05
2016-11-16
湖南省社科基金基地委托項目“習近平治國理政思維方法研究”(項目編號:16JD71)。
1.范曉慧,女,海南昌江人,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陳華洲,男,湖北孝感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