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金鐸
(河北省傅圣文化促進會,河北 石家莊 050000)
【中華文化】
和合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靈魂
傅金鐸
(河北省傅圣文化促進會,河北 石家莊 050000)
中華民族凝聚力是一種彰顯正能量的合力,這種合力的形成、發(fā)展與強化,伴隨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綿延不絕、生生不息。中華民族凝聚力具有的強大生命力,而維系、支撐并激活這個強大生命力的“內核”正是和合文化。
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合文化;民族融合;中國夢
中華民族凝聚力,包括了民族整體對全體民族成員的吸引力、各民族成員對民族整體的向心力和民族成員之間的聚攏力。所以說,中華民族凝聚力是一種彰顯正能量的合力。這種合力的形成、發(fā)展與強化,伴隨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綿延不絕、生生不息。其間雖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甚至幾臨傾覆厄運,但卻能一次又一次地蹶而復振、衰而復興、轉危為安、巍然屹立,這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強大生命力,而維系、支撐并激活這個強大生命力的“內核”正是和合文化。
社會學家費孝通指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來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雹僦腥A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多元,是指包括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而今已消失了的諸民族的總稱,今天則是指生活在中國版圖內的56個民族以及散居于海外中華兒女的總稱;一體,是指其有共通性和穩(wěn)定性,特別是同祖、同根、同文等,它比多元的層次更高。人們也把象征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稱為“龍的文化”,把中華民族稱為“龍的傳人”。在眾多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出土了許多龍形飾物,雖圖案不盡相同,但與各民族的圖騰顯然有內在聯(lián)系。龍的眾多特征,體現(xiàn)的是許多部落部族圖騰崇拜的集合和發(fā)展,當然,它也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內涵的有力佐證。
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產生是與中華民族所處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緊密相連的。中華大地處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這里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西北的高原和西南的高山連接,北方是草原、沙漠,南方是河流、平原,而東面自渤海之濱直到東南沿海,海岸線就有三萬多公里。而與大陸架延伸相關聯(lián)的東海、南海又是天然屏障。整個區(qū)域從南到北跨越了五個氣候帶,形成了東部的農業(yè)經濟區(qū)和西部的草原游牧經濟區(qū)。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使中華民族的先民自古以來就形成了自我中心意識、安土重遷意識、和衷共濟意識和抵御外來騷擾壓迫的防衛(wèi)意識,這些意識的存在,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萌芽和初級表現(xiàn)形態(tài)。
歷史上,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法制度的發(fā)展、姓氏文化的形成以及認祖同宗的的傳統(tǒng),為社會
個體的凝聚力聚合起到特殊的促進作用;而文字的發(fā)明、運用,語言的一致、統(tǒng)一,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締造創(chuàng)造了條件,使中華民族凝聚力在共同文化生活中又前進了一步。
歷史發(fā)展表明,中華民族凝聚力是在一定物質基礎上產生的巨大精神力量,是以一種觀念形態(tài)(感情、愿望、理想、價值觀)蘊藏在每一個民族成員之中,是中華民族共同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從本質上說,中華民族凝聚力就是把中華民族全體成員結成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并確保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內在力量。它的巨大作用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產生民族歸屬感。歸屬感一般起于地緣觀念,而后又經過民族文化加以鞏固。不同民族之間在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從而民族間能相互融合、相互依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發(fā)展中,形成很強的親和力。二是產生民族認同感。民族認同感是基于滲透到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之中的共同創(chuàng)造的民族文化。這些以和合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成為形成凝聚力的紐帶,是凝聚民族成員的精神力量。這其中就包含了自強不息的價值取向、憂國憂民的群體意識和崇合貴和的民族情感。三是產生民族傾向性。民族傾向性是在歸屬感、認同感基礎上,形成的民族吸引力和向心力,它激發(fā)民族創(chuàng)造力和獨立進取精神,激勵民族成員抵御外侮的斗志和勇氣,體現(xiàn)出復興本民族的歷史價值,推動民族的昌盛和國家的振興。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凝聚力更深層的含義,則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具體包括:生存保種力、發(fā)展創(chuàng)新力和獨立自主力。”②
和合文化,其中“和”是一種繼承與尊重,“合”是一種凝聚與合作。和合文化包容客觀地承認“不同”這個基本要素,比如陰陽、天人、男女、父子、上下;也包含把不同的事物有機地合為一體這個要素,如陰陽和合、天人和一、五教和合、五行和合?!昂秃稀笔菍崿F(xiàn)“和諧”的途徑,“和諧”是“和合”的理想實現(xiàn)。換句話表述,“和合”是人類古往今來孜孜以求的自然、社會、人際、身心、文明中諸多元素之間的理想狀態(tài),是各民族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心理基礎??梢哉f,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撐,而和合文化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與精髓。
中華民族凝聚力一詞,可以拆分為“民族”、“中華民族”、“聚合”與“凝聚力”幾個概念,而單獨分析和解讀其中的任何一個概念,都離不開和合文化的影子。說到“中華民族”,首先涉及到“民族”這個歷史范疇。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民族”在一定的歷史階段中,由許多因素相結合,是在內部具有很大穩(wěn)定性的人類共同體。這“許多因素”就涉及到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民族意識、共同民族感情等。而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中,其基本精神是崇尚和平的文化,其品格特質是“和為貴”和“與人為善”。正是這種“和諧”的傳統(tǒng)文化,調節(jié)和規(guī)定了民族的生存狀態(tài)和發(fā)展的方向。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堅持萬物一體、天人合一,追求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的協(xié)調和諧。古代哲人認為,人生在天地之間,是天地的精華,應該與“天地合其德”,體現(xiàn)天地的德性和特點。人仿效“天”,就是要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仿效“地”,就是要孕育萬物,胸懷包容??傊?,中華民族的繁衍壯大,能夠兼容并包,共存并處,相互調劑,厚德載物。也就是這種淳厚的德性,這種包容萬物、不排除異己的兼容并蓄的精神,體現(xiàn)了“和合”思想的本質。而在此基礎上伴生的思維方式則是一物兩體、陰陽相濟、生生不已,屬于互補相濟形態(tài)。這種思維方式強調事物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提倡“求同存異”式的共存共榮,在謙恭退讓中求發(fā)展,成功地化解“異見”、“沖突”,在主客體的互動融合中追求真、善、美的內在統(tǒng)一,各種要素進入“和”的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整合”、“聚合”,達到了“和合”的高境界。
從中華民族的生存狀態(tài)中,可以提煉出中華民族凝聚力最基本的三個特點:一是其總體至善的狀態(tài),二是其內部完美的關系,三是其內部在維系總體關系的前提下,各自保持著原有的個性。這些特點完全被包括在“和合”文化精神的含義之中。中華民族這種自覺或不自覺地在血緣基礎上建立的同宗共祖觀念,是以“和合”為內核,使整個中華民族凝聚為一體的精神紐帶和基礎。由此,民族整體對各民族成員有了吸引力,各民族成員對民族整體產生向心力,而民族成員之間保持了親和力。吸引力、向心力、親和力是互動關系。作為一種合力結構,吸引力是基礎,向心力、親和力是重要補充,三者是互補聯(lián)系方式;另一方面,這三種力又是互相推動的互動聯(lián)系方式。于是,中華民族才有了強固的聚合性,有了推動民族大融合、大凝聚的內在動力。
由和合文化支撐的中華民族凝聚力,在振興中華、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是推動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凝聚力所體現(xiàn)出的堅忍不拔的從道精神、超越功利的人文關懷、貴和尚中的和諧理念、守成創(chuàng)新的進化觀念、崇德重義的價值追求、剛健自強的奮進精神以及崇尚節(jié)儉的生活態(tài)度等等,曾經熏陶了人們的心靈,提升了人們的思想境界,培育了傳統(tǒng)的民族精神,反過來又厚植并強化了中華民族凝聚力,成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堅實保障。
以和合文化為內核的中華民族凝聚力,在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體現(xiàn)出三個功能。一是團結的功能——凝聚力就是團結力。特別是在民族危難的時候,億萬中華兒女團結力會愈大、愈堅強,足以戰(zhàn)勝任何艱難險阻,轉危為安。這種團結力不僅激發(fā)著各族人民思鄉(xiāng)念國之情,亦能使在中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涵養(yǎng)下的聚合更自覺、更理性,從一種自發(fā)的、感性的狀態(tài)升華到知與行、熱愛與奉獻的理想狀態(tài),從而確保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并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統(tǒng)一的功能——中華民族凝聚力永恒的主題就是實現(xiàn)和維護全民族的統(tǒng)一。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不僅是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漢民族的要求,也是其他55個少數(shù)民族的要求。這是全民族的共同意志和一致行為,是維護和推進中華民族統(tǒng)一大業(yè)之必須,也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當然,民族內部存在多種不同的利益群體、階層和階級,分裂民族統(tǒng)一的社會勢力依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統(tǒng)一的功能可以使民族凝聚力發(fā)揮特殊的作用,協(xié)調民族內部不同階級、不同階層和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以民族大義為重,消弭分歧,實現(xiàn)民族新的整合。三是支撐的功能——中華民族凝聚力是支撐中華民族這棟大廈的棟梁,棟梁越強韌,大廈就會越穩(wěn)固。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里,中華民族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風雨摧打、曲折磨難,但由于有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強大支撐功能,才使得中華民族克服了一切艱難險阻,始終巍然屹立,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同時又在振興中華、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中,繼續(xù)發(fā)揮獨特的保障作用。
追求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一大特質。對中華民族來說,崇尚國家統(tǒng)一,反對政權分立。統(tǒng)一并非一般的政治選擇和一時的政治訴求,而是中華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積淀形成的一種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是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價值觀。香港、澳門能夠成功回歸祖國,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光輝。實現(xiàn)“中國夢”的標志之一是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主要問題是臺灣問題。臺灣問題的實質在于“統(tǒng)”與“獨”,其分水嶺則在于要不要堅持“九二共識”即“一個中國”的原則,是“聚”還是“分”。統(tǒng)一是大業(yè),是大勢,國家的主權和領土不容分割。臺灣人民與大陸人民有著共同的祖先、共同的血緣、共同的文化及共同的對中華民族偉大歷史的自豪感。這種國人的認同、民族的情感,是兩岸走向統(tǒng)一的非常重要的基礎,實際上是一種文化血脈的凝聚,是一種天然的、割不斷的民族凝聚力。
2015年9月和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分別與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及時任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會面。共同的文化心理和血濃于水的親情,在兩次會面時彼此對“一中”的表述上,不約而同地都分別引述了3300多年前《說命三篇》里的兩句話,以“和合”理念和民族凝聚力的高度,積極探索了解決兩岸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難題,形成了高瞻遠矚的共識。習近平主席引用“慮善以動,動惟厥時”③,強調只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兩岸一定可以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進行平等協(xié)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馬英九先生則引用“非知之艱,行之惟艱”④,表達在正視現(xiàn)實的前提下,以智慧、耐心與誠意務實來處理歷史為兩岸留下的錯綜復雜的世代課題。筆者以為,不同場合相互從不同角度引用共同的先祖經典,表明了整體趨同的思維方式以及聚同化異的文化心理,這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生生不息的生動體現(xiàn)。
在中華民族凝聚力中厚植和合理念,是新時期民族凝聚力整合之必然,也是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之必需。
注釋:
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79頁。
②《中華民族凝聚力論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頁。
③《尚書·說命中》,意思是說,要考慮妥善之后再行動,要使行動符合時機和需求。
④《尚書·說命中》,意思是說,懂得道理并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
責任編輯:袁樹平
2016-10-14
傅金鐸,男,世界傅氏宗親聯(lián)誼會常務副會長,河北省傅圣文化促進會會長。
G122
A
1009-6981(2017)01-00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