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池
【摘 要】
在《詹天佑》一課的教學中,探究如何有效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通過預習、課堂交流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真正體現(xiàn)“解放課堂”。
【關鍵詞】
教后感 自主學習 課前預習 課堂探究
語文課堂是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正如陶行知所說的“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fā)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贝_實如此,一節(jié)語文課不僅是學到某一點知識,理解某一篇文章,更是學生思考的過程和創(chuàng)造的基礎積累。陶行知曾形象地說:“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蔽易约阂惨恢弊非筮@種教學境界,在執(zhí)教了《詹天佑》一課后,更是有了一些思考與認識。
一、優(yōu)化預習方式,提高課外學習效果
預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步驟,我也總在想作為一個高年級的學生如何預習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呢?在第一次試上這篇課文時,我便明確地提出三個步驟“讀書、查資料、思考”,并對學生作出具體的要求讀幾遍、哪些內容要查資料、哪些段落要重點思考。然而在上課時,并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出預習的效果,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讀準讀通、了解了詹天佑的一些事跡,沒有體現(xiàn)出高年級學生的層次也沒有體現(xiàn)出第二課時的預習中應該有的對課文內容的思考。
因此在第二次試上之前,我設計了一份“導學單”,上面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課后的一些問題以及對詹天佑事例的搜集等項目讓學生通過預習來填寫。上課前,我仔細閱讀了學生的導學單,當然好壞參差,有的學生能夠摘錄文中重點的句子并且能夠比較深入的剖析理解,而有的學生只是敷衍了事,從網絡等途徑搜索到一些資料填完。同時我也在反思,如何讓這樣的導學方式更自主化。當然導學肯定是有方向性的,比如《詹天佑》這篇課文的導學設計,我讓學生搜集人物資料,提出的問題也是圍繞著詹天佑這個人物展開的。我也嘗試著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制定交流的方向,當然這需要一個長期的訓練,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
在第三次的試上,我就加入了一個“探索思考”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己在研讀了課文后,提出一個你認為比較重要的有意義的問題來,結果令人相當滿意。雖然學生的問題語言不夠規(guī)范精準,但是顯然都是比較貼近課文重難點的,可見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學生完全可以獨立思考并抓住關鍵點。
二、以學生為中心,解放課堂中的思維
陶行知先生倡導“六大解放”的思想:1.解放學生的頭腦;2.解放學生的雙手;3.解放學生眼睛;4.解放學生的嘴巴;5.解放學生的空間;6.解放學生的時間。尤其是語文課堂,最不應該出現(xiàn)的就是“標準答案”,在課堂上更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和文本對話,因此課堂的開端我主要以和學生問答交流的方式,以帝國主義的嘲笑和詹天佑提前竣工為對比,收尾呼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整體性地了解課文,層次明確。
師:那國外的反應如何?
生:帝國主義者卻認為這是個笑話。
師:為什么說這是個笑話?
生:原來,從南口往北過居庸關到八達嶺,一路都是高山深澗,懸崖峭壁。
師:是啊,山勢如此險峻,工程如此艱巨,各國著名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所以帝國主義者認為……
生:中國人,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的。
師:那中國人完成了嗎?
生:完成了。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這條鐵路不滿四年就全線竣工了,比原來的計劃提早兩年。
師:如此艱巨的任務,詹天佑是怎么完成的???請同學快速瀏覽課文4-6自然段,看看這三段主要寫了什么。
為了讓學生讀得更多、想得更多、講得更多,之后的主體內容的教學,我只抓住一個大問題“從中看出一個怎樣的詹天佑?”入手,放手讓學生去讀悟體會,從字里行間去感受詹天佑的品質。但是第一個句子就讓我措手不及,第一個學生講得比較概括,能夠找到句子但是似乎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抓詞語的程度,因此我又圍繞這個句子讓學生起來說說,但是反而嚇到了學生,讓他們“無話可說”了。也許這個時候我應該讓學生再讀一讀這句話,讓他們自己再去發(fā)現(xiàn)關鍵詞,從而有自己的閱讀感受。所以在講到“詹天佑不怕困難……勘測線路?!边@一句時,我就讓學生讀,然后學生自然就發(fā)現(xiàn)了“毅然”這個詞,通過朗讀指導,讓學生體會到詹天佑的那份決心。
在教學本課的重難點“開鑿隧道”時,我引導學生充分接觸文本,從讀中了解詹天佑設計的方法,用畫一畫、講一講的方式來理解開鑿的方法,但是畫的過程中還是出現(xiàn)了問題,可見這里確實是一個難點,應該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們能夠自讀自悟,或者干脆可以讓他們組成學習小組,以小組的形式來讀一讀、畫一畫,這樣就算個別學生出現(xiàn)了問題也可以在小組內互相糾正。這種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該是課堂上所應該倡導的,以學生帶動學生的方式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
包括理解不能用豎井開鑿法來開鑿、工作要精密等等都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說。以小組匯報的方式,說說自己在畫工程圖的時候的感受和遇到的困難又是怎么解決的等等。只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他們一定可以將所有本來老師要講的都能體現(xiàn)出來。當然,在之后我改進了導學單后,我發(fā)現(xiàn)有學生在導學單上已經畫上了開鑿隧道的方法,因此在之后的試上中,我因勢利導把這些同學畫的圖在幻燈片上出示,并邀請他們上臺講一講。還以“記者會”的方法,讓臺下的同學來提問,令我驚訝的是,臺下的學生提出的問題非常有意義,有些問題甚至連我都沒有想到,比如:“豎井開鑿法的實施中應該注意什么?”臺上的同學在經過討論和思考后回答他,“同時施工的隊員要在一個水平線上,不然如果歪掉就無法正確鑿通,反而浪費時間了?!笨梢哉f這個問題的提出和回答都是一種學生思維的解放。
確實,課堂上我們本應該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自由、和諧、平等、生動、活潑的教學環(huán)境,這樣學生才更容易參與到課堂中去,真正做到“解放雙手和大腦”。
三、抓住課堂生成,珍視學生個性反饋
在備課時,我總是擔心學生“不按套路走”,這其實也是青年教師最擔心的問題,萬一學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想要的,跳脫出了自己的“掌控”怎么辦?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老師要做的不是“掌控”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每個學生的理解和思考都是不同的,更何況語文課堂中的生成都是寶貴的一次思維火花。比如在第二次試上時,討論到“詹天佑常常勉勵工作人員……”這句話時,學生能夠很好地抓住重點來體會,但依然是在重點詞的把握上和我預期的有所差距,有些著急的情況下,我以自己讀、點紅的方式來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不能”“不應該”,似乎有點太過著急了。這種情況其實應該是一個很好的引導學生如何解讀文本的機會,學生沒有能夠細化句子說明他們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或者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這個時候就應該是“授之以漁”,可以讓學生讀讀看這句話,有沒有哪個詞語讓你想強調的,為什么要強調?既然“解放課堂”那么,課堂中產生的問題就可以順勢在課堂中解決,引導學生學會解決問題,這樣在每節(jié)課的細節(jié)中不斷滲透,那么學生就不僅學了學習方法,更在當堂課就運用了。
四、留出空白,讓課后作業(yè)成為學生拓展之地
在最后的“人”字形線路的教學一直是本課的重難點,我嘗試用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雖然這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但是這缺乏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一個過程。我又嘗試多花點時間,讓學生讀一讀,再小組合作探究一下是怎么設計怎么開的,但是這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在一節(jié)課里根本無法完成。接著我又嘗試,讓已經弄懂的學生上臺演示,表面看效果是不錯,但其實坐在下面的很多學生只是“看個熱鬧”,他們其實根本沒有明白怎么一回事。
因此,我想既然這是個難點,為什么不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呢?一節(jié)課如果沒有“留出空白”,怎么能讓學生有更多創(chuàng)造呢?不如先讓他們初步了解一下,然后留更多的時間在課后,讓他們再去讀讀,多接觸文本。在課后學生就可以更自由地進行交流、討論,再畫一畫、講一講,這樣就有足夠多的時間來探討。在第三課時的時候,進行匯報學生就有一個充分思考的過程可以呈現(xiàn)出來。
陶行知先生曾說,一切以兒童為中心,他更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會學生怎樣去學語文,怎樣去用語文,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同樣,我也希望在每一節(jié)課中更多的揣摩,怎么樣營造一個“會學習”“解放了”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張廣生.抓中心句理解課文——《詹天佑》教學談【J】. 教育科學論壇
【2】仲錦宇.學生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以《詹天佑》教學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科學論壇
【3】阮蘭妮.陶行知教學思想對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思想的啟示【J】.法制與經濟旬刊
【4】陶行知教育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