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延才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很多傳統(tǒng)教育方式已經(jīng)被顛覆。許多學校引進了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借以提高學校的競爭力,主要表現(xiàn)在對課堂教學的投入。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課堂教學”的模式,逐漸成為現(xiàn)代化課堂的主要特點。
一、現(xiàn)代化課堂與傳統(tǒng)課堂的區(qū)別
一是學習過程不同。現(xiàn)代化課堂是翻轉課堂,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同的是,在現(xiàn)代化課堂中,學生課前學習,課上合作探究,鞏固提高。即傳授知識的過程在課前,內化知識的過程在課堂上。
二是學習途徑不同。現(xiàn)代化課堂常用微課輔助,教師提前將需要傳授的知識錄制成微課視頻,學生通過微課學習。微課可以幫助學生在家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習時間,同時也提供檢驗知識是否掌握的標準,即回答出學案要求填寫的基礎知識并完成檢測題目。
三是學習手段不同?,F(xiàn)代化課堂更強調合作學習。課堂上教師提出一些需要學生合作研究才能解決的問題,并給予學生充分討論的時間,每個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形成小組結論,然后再與其他小組分享。而在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一言堂非常普遍,學生難以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較少能夠體會參與解決問題的樂趣。
四是展示方式不同?,F(xiàn)代化課堂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堂上實現(xiàn)高效展示。比如,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利用平板電腦拍照后,可以借助電子白板進行可視化交流,在交流中,學生向同學講解的過程更有利于自身真正掌握知識。
五是評價效率不同?,F(xiàn)代化的課堂一定是目標指引下的課堂。目前世界流行的課堂教學模式是目標、活動、檢測三位一體,三者達到高度一致性,才能說明課堂教學是成功的。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由于受時間限制,很少能夠完成當堂檢測,因此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總是存在滯后性。但是在現(xiàn)代化課堂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完成當堂檢測,在下課前就能清楚了解學生對本課知識或方法的掌握情況。
六是支撐技術不同。現(xiàn)代化課堂必須有數(shù)字技術支撐。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與不斷發(fā)展,課堂教學必然會大量應用各種先進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效率。從微課的錄制到自測題目的批閱,從課件制作到學習成果展示,從小組討論到小組成績匯總,自始至終都可以運用信息化手段。有了科技的支持,教師的教學更加有的放矢,信心更充足,教學效果自然也就更好。
二、現(xiàn)代化課堂的實施條件
一是需要搭建微課操作平臺。教師將微課放到相應的平臺,學生登錄平臺觀看,系統(tǒng)能夠自動記錄學生觀看次數(shù)、回放位置及頻率等信息;平臺還應具備師生在線交流功能,學生在線提出問題,教師和其他學生都可在線解答,對于比較集中的提問,教師可在課堂上統(tǒng)一講解;學生預習自測的試卷,也可以通過平臺提交,教師便可提前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二是需要提供當堂檢測設備。只要能夠在課堂上及時提供反饋,不拘于特定的設備。如能夠掃描并錄入學生答題卡、自動判卷并統(tǒng)計結果的裝置,這使教師可以迅速了解課堂教學效果,并能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
三是需要設計個性化作業(yè)。未來的課堂教學,教師所提供的每一道題目都應該標定目標屬性,這樣學生在完成后,系統(tǒng)自動判斷出哪名學生沒有達成哪些教學目標,進而為學生推送具有針對性的作業(yè),精準地實現(xiàn)因材施教。
三、現(xiàn)代化課堂的教學流程
現(xiàn)代化課堂的教學流程因課而異,因人而異。這里結合化學的 “氨、銨鹽” 一課,闡述現(xiàn)代化課堂教學的特點與流程。
1.課前準備階段
教師準備好本節(jié)課的學案、教學設計方案,并針對教學內容制作了微課。課前教師把學案下發(fā)給學生,將微課放到平臺后要求學生觀看。學生通過微課,了解了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完成了學案中的課前預習檢測題目,用手機將完成的題目拍照上傳,系統(tǒng)自動批閱并生成自測報告。教師根據(jù)自測報告再次備課,有針對性地準備課堂上需要講解的知識內容。
2.課堂交流階段
一是學生質疑。首先,教師向學生展示課前自測的結果,請全部做對的學生對大家錯誤較多的題目進行針對性講解。然后,教師詢問學生是否還存在其他疑問,并請能夠解答的學生進行回應。學生質疑結束后,教師又追問了三個問題:如何檢測某樣品中是否有銨鹽?如何理解氨氣的溶解度?實驗室中還有哪些快速提取氨氣的方法?這三個問題就是本節(jié)課堂教學要解決的重難點問題。
二是小組討論。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予以研究解決。學生們把結果寫在學案的相應位置,拍照后上傳到課堂展示軟件系統(tǒng)。教師選擇最先上傳的三組,請該組學生為大家解釋說明,期間教師適時點撥。學生解釋說明結束后,教師對其答案現(xiàn)場評分,計入軟件統(tǒng)計系統(tǒng)。
三是實驗觀察。在研究氨氣的溶解度問題時,教師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過程,并思考問題:燒瓶為什么會形成噴泉?還有哪些物質間的反應能形成噴泉?不用膠頭滴管如何引發(fā)噴泉?燒瓶中的溶液為何變成了紅色?所有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在實驗觀察、問題解答的過程中不斷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
四是動手實踐。在師生共同研究了制取干燥氨氣方法的基礎上,教師向每組學生提供了12張帶有化學裝置的紙片,要求他們從中選取必要的實驗裝置來完成提取實驗。學生小組根據(jù)學到的知識,在熱烈討論中分揀圖片,然后選派代表到裝置示意圖前,在化學軟件上連接選取的裝置,完成制取干燥氨氣的任務。
五是學以致用。課本知識學習結束后,教師設計了一個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如果遇到氨氣泄露,我們該如何自救?運用本課所學氨氣的物理性質及其化學性質,學生們全部都答出了正確的自救辦法。
3.課堂檢測階段
上述教學任務完成后,教師進行了課堂檢測,要求學生作答7道課堂檢測題目。3分鐘后,第一個學生做完,教師批閱后發(fā)現(xiàn)全部正確,就將事前準備好的“拔高題”發(fā)放給這名學生,以鼓勵其提前完成任務;5分鐘后,全班學生做完,教師統(tǒng)計各題的正答率,90%以上的學生全部正確。至此,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教育信息化是一場對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深刻革命,是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必由之路。教師也期待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早日實現(xiàn)“翻轉式教學、個性化學習、形成性評價”的改革目標,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實現(xiàn)教育教學的深度變革。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