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蕾
【摘 要】形合、意合是英漢語言最本質的區(qū)別之一,而翻譯技巧的運用本身就是建立在兩種語言對比的基礎之上,因此,本文從英漢語言形合意合的差異入手,探討幾種常用的翻譯技巧教學。
【關鍵詞】形合意合;翻譯
翻譯是兩種語言形式之間的轉換。那么研究兩種語言形式各自的特點對翻譯來說就顯得至關重要。就英漢兩種語言來講,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就是它們各自的一個顯著特征。
一、形合、意合的概念
形合和意合最早是由王力先生在《中國語法理論》一書中提出的
兩個概念,是語言的兩種基本組織手段。所謂形合,就是依仗形式(包
括詞的變化形態(tài),詞匯的銜接等)將語言由“散”(個體的詞)到“集”(詞組乃至語篇)的語言組織手段;而意合則是依仗意義:即內在的邏輯關系組織語言的手段。英語重形合就是指英語中詞語的形態(tài)標志比較豐富,詞類界限比較明晰,在句子中充當的成分比較穩(wěn)定,強調結構的完整性與嚴密性; 而漢語重意合是指漢語中詞語沒有明顯的形態(tài)標志,詞類界限比較模糊,句子結構比較松散,靠語序和內在邏輯關系來表達意義。
二、在語法形式上的轉換
(一)詞性的轉換
在漢語中,詞性的界限比較模糊,一個詞到底是名詞還是動詞從
它本身并不能看出,要依據具體的語境,由同一句話中的其他詞來確
定。比如“我打了他”中的“打”是動詞,而“我買了一打雞蛋”中的“打”就是個量詞。而英語中的詞性界限相對確定,雖也有不少名詞動用、動詞名用的例子,但英語中的名詞可以借助冠詞來標記,而動詞又有相應的時、態(tài)、體來表現,因此可以從形式上很明顯地辨別出來。如果我們將“我打了他”譯成英語,“打”當然要譯成英語中相應的動詞,那動詞的時態(tài)呢? 從原語中的“了”可以看出“打”這個動作已經發(fā)生了,所以應用相應的過去式,因此上句譯為“I hit him.”,而“我買了一打雞蛋”中的“打”就要譯成相應的量詞“dozen”了,在這里就顯出了英語相對形合的優(yōu)勢。
(二)主賓格的轉換
漢語名詞和代詞的主格、賓格沒有形式變化。如“他給我一本書”
和“我給他一支鉛筆”中主格“他”和賓格“他”形式上是一樣的。我們譯成英語時,就必須區(qū)分出主賓格,因為在英語中主格、賓格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將上面兩句譯為英語:“He gave me a book.”和“I gave him apencil.”主格“he”和賓格“him”在形式上可以很明顯地區(qū)分開來,“I”和“me”也一樣。
(三)主謂一致上的轉換
漢語中主語和謂語不必在數、人稱方面嚴格一致,只要求語義上
的相互呼應;而英語中主謂語在數、人稱和動詞時態(tài)方面必須嚴格一
致,這也是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的典型表現。比如“我喜歡畫畫,她喜歡畫畫, 我們大家都喜歡畫畫。” 譯為“I like drawing. She likesdrawing. We all like drawing.”
三、句中成分的轉換
(一)補全主語
漢語是主題突出的語言,不強調主語,只要不影響意義的表達,主語可以省略;而英語是主語突出的語言,除了省略句外,英語句子中必須主謂語齊全,即使沒有真正的主語時,也必須用形式主語“it”。比如漢語中說“幾點了? ”“七點了。”問話答話中都沒有主語,但譯成英語時必須加上形式主語“it”,譯為“What time is it?”“It is seven oclock.”此外英語中還存在著虛主位詞“there”,這也是英語中重主語的表現。比如“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在這里“there”沒有實際的意義,只是起到使句子結構完整的作用。
(二)動詞的補足及轉化
漢語的一個典型特點是一個句子中可以使用多個動詞,這是由于
漢語中動詞不受形態(tài)變化的約束,可以比較靈活地運用;而英語中動
詞有嚴格的形態(tài)變化的限制,一個句子中只出現一個謂語,而用非謂
語動詞和名詞、介詞表示其他的動作概念。因此漢語中多動態(tài)句,英語中多靜態(tài)句, 翻譯時就應該做相應的轉換。
四、句子及篇章層面的轉換
(一)語序的變換
漢語重意合,缺少關聯詞,靠語序來實現意義的拈連就成為一個
重要的手段。而且漢語中的語序一般都遵循認知規(guī)律,比如時間上的
先后順序,空間上的大小順序,邏輯關系順序等等;而英語重形合,語序相對固定但比較靈活,比如有時遵循時間上的先后律,有時又可通過形態(tài)和形式詞來表示。
(二)增加關聯詞
漢語句內的邏輯關系是靠語序和語義來體現的,但英語中必須通
過關聯詞把這種隱含的關系表達出來,這一點在一些復句中體現地比
較明顯。如“早早獻關,饒你性命! 倘若遲誤,粉身碎骨! ”譯為“If yougive up the pass, I may spare your life; if you delay, I will grind you bones to powder and make mincemeat of it.”在漢語中的假設關系是處于隱含狀態(tài)的,但譯成英語時需將這種潛在的關系用關聯詞“if”明示出來,體現形式上的完整和嚴謹。
(三)被動意義的明晰化
漢語中的某些被動句,其被動意義是通過語義來表現的,但在譯成英語時必須通過被動形式表現出這種隱含與內的意義來。比如“兩個物體一起摩擦時, 電子便從一個物體轉到另一個物體上?!?譯為“When two objects are rubbed together, electrons are transferred from one object to the other.”在上例中的漢語雖是個主動形式,但表達的是一種被動意義,所以譯成英語時要用“are rubbed”的被動形式體現出來。
(四)添加關系代詞或副詞
在漢語的限制性關系分句中,有時用代詞或名詞短語復指前面分
句的內容,有時是空位,靠語境讓讀者去體會,但譯成英語時就必須有相應的關系代詞或關系副詞將這種指示關系表達清楚。如“他愛慕布朗夫人, 我感到很驚訝。” 譯為“He admires Mrs Brown, which factsurprises me.”
總 結
奈達說:“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進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須尊重每種語言的特征。卓有成效的譯者不會把一種語言的形態(tài)結構強加到另一種語言之上。而是隨時作必要的調整,把源語的信息用譯入語的獨特結構表達出來。”因此,在英漢兩種語言的翻譯中,充分考慮到英漢形合與意合的不同特點以及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做出適合各自語言特點的轉換。
參考文獻:
[1]周慧.英譯漢文學語言形合特征的歷時研究[J].新校園(上旬).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