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國
【話題導入】
任何事物都處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之中。天有陰晴,月有圓缺,潮有漲落,草有枯榮,這是自然界的變化;禍福相依,樂極生悲,這是壞事變好事、好事變壞事的人事變化。文章的波瀾就是這種事物復雜多變性的反映,只有寫出了事件的波瀾才能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從讀者的閱讀心理來說,“文似看山不喜平”,是否讓人牽腸掛肚,是否讓人出乎意料,是否讓人感到驚喜,是否讓人扼腕嘆息……是衡量敘事類文體優(yōu)劣的重要標尺。只有寫出事件的波瀾,文章才能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技法梳理】
巧意營造出文章的波瀾起伏之美,是敘事類文體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敘事有波瀾的策略主要有:
一、設置懸念
懸念,是不急于告訴讀者后果,而讓讀者跟著作者一直看下去,到最后才亮“底牌”的構思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有利于充分引發(fā)讀者的閱讀期待。如都德《最后一課》的開頭:
韓麥爾先生穿著只有在督學來視察或發(fā)獎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禮服,鎮(zhèn)上的人們個個都顯得嚴肅、憂愁。
這種外貌和神態(tài)描寫,渲染了一種嚴肅的氣氛,預示著將有不同尋常的事情發(fā)生。究竟是什么事呢?為解開這個懸念,讀者就會帶著一種探尋的心理讀下去。
二、順逆起伏
順逆起伏指敘述有順筆逆筆,通過對順筆與逆筆的巧妙安排,形成起伏多變、驟起驟落的情節(jié),進而使文章動人心弦。
如歐·亨利的小說《警察與贊美詩》,流浪漢蘇比為躲避寒冬的侵襲,決定到布萊克韋爾監(jiān)獄度過不愁食宿的三個月。為此,他當著警察的面屢屢犯法,卻始終未被理睬。一家老教堂悠揚的贊美詩讓蘇比的靈魂起了奇妙的變化,他決定改過自新,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删驮诖藭r,一名警察帶走了他,已不想入獄的蘇比被判在布萊克韋爾監(jiān)禁三個月。事件突然峰回路轉,故事情節(jié)急轉直下,這一順逆交替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意味深長。
三、抑揚生變
抑,是貶抑、否定;揚,是褒揚、肯定。敘事有抑有揚,才顯得變化多姿。正如攝影師用光線的反差增強圖像的立體感,敘事則是用語言的反差來增強形象的立體感,作者把讀者的判斷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的時候再揭示真相,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見的有欲揚先抑(先抑后揚)和先揚后抑。
如金庸小說《笑傲江湖》,開篇給了岳不群慈父良師的身份,給了他正派人士引以為榮的“君子劍”稱號。然而,誰會想到,這慈父會利用女兒的幸福達到自己的目的,這良師會為了私心殺害自己的徒弟,這堂堂“君子劍”實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陰險小人,為了自己的野心而不惜一切代價掀起武林中的腥風血雨。金庸先生使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成功塑造了華山派掌門岳不群這個包藏禍心、陰險狡詐的偽君子。
四、蓄勢突轉
所謂蓄勢,就是使人物的情感、行為或事情的結果往完全相反的方向轉折的一種構思方法。它—般包含兩大部分:“蓄勢在前”和“逆轉在后”,即先形成一種思維定勢,然后逆轉,突然打破積蓄已久的定勢,造成感情上的大轉變,既深化了主題,又增強了藝術魅力,引發(fā)讀者的共鳴。
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作者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以夸張的手法寫父親總是重復的那句永不變更的話、母親的夸贊、家庭的上千種計劃、二姐的婚事以及哲爾賽島的旅游。依據這些營造的氣氛來看,小說似乎要沿著順勢的直線發(fā)展,迎來一個百萬富翁“于勒”,菲利普一家發(fā)財的美夢即將成真。而小說的情節(jié)到關鍵之處卻不是這樣發(fā)展的,而是突然來了一個大轉折,迎來了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大變化。
五、誤會鋪陳
社會生活充滿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生活,人與人之間也充滿矛盾。產生矛盾的原因有多種,其中就有因誤會產生的。如果能緊扣因誤會而產生矛盾這一點進行敘事,就能把事件敘述得曲折生動。
如契訶夫的小說《柔弱的人》,一開始便設置了一個誤會:“我”要克扣家庭教師的工資,然后讓這個誤會在“我”越來越變本加厲的盤剝和家庭教師越來越無力的反抗中向縱深發(fā)展,直到“我”的盤剝最終完成,家庭教師還道謝接受,“我”才“一躍而起”,在“憎惡”中揭開誤會:原來“我”在做一個“剝削”的試驗。作者利用這個誤會,不僅形象地揭示出“在這個世界上做個有權勢的強者,原來如此輕而易舉”的主題,也掀起了文章情節(jié)的波瀾。
六、張弛有致
張弛有致,是指在敘事文體中,使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錯落有致,驚險和平和、緊張和舒緩相互映襯,造成情節(jié)的曲折起伏,獲得跌宕之美的手法。
如《鴻門宴》,全面系統地體現了張弛藝術。拿宴會之前來說,曹無傷告密、“項王擬戰(zhàn)”,楚漢關系緊張化,是情節(jié)的兩次“張”;“范增催戰(zhàn)”,是楚漢緊張局勢的再升級;“項伯泄密”,情節(jié)則由“張”轉“弛”;“沛公約婚”,是情節(jié)產生的第二次“弛”;“項羽許諾”,則是緊張局勢緩解的標志。
其他比較常見的方法還有巧合奇遇、虛實結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