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詠梅
女兒高考分數(shù)一出來,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很意外。
從小到大的中等生,一路普通學校上過來,除了半途而廢的英語和奧數(shù),沒正經(jīng)上過什么課外班,從小到大開家長會,我都是低著頭,等老師表揚最近學習有進步的同學時,才抬頭看看有沒有女兒的名字……
女兒怎么能從當時中考的區(qū)7000多名沖到高考時的市100多名呢?按照流行的說法,像她這樣的不就是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嗎?除了高考改革拿掉難題、怪題的客觀原因,這個一直自嘲為“學渣”的孩子難道是一夜變成“學霸”的嗎?
家長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女兒小時候一直是個無憂無慮、單純快樂的孩子,煩惱是從小學高年級開始的。因為班里大多數(shù)孩子都在上課外班,像她這樣就靠課上學習的孩子慢慢感到吃力了,也慢慢體會到學習成績關乎自己在同學中的地位,笑容沒那么多了,小學畢業(yè)前,她居然會擔心地問:“媽媽,我有學上嗎?”
初中的逆反期,女兒學業(yè)大幅下滑,最后考上的是第八志愿的高中,如果我們報志愿再樂觀一些,就可能沒有高中上了。拿到成績那天,她傷心地哭了一場,那時我的心情很沮喪,也很失望,覺得她三年后能上個普通本科就不錯了。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女兒上初中那三年,我管得最多,最費心,也是我最痛苦的三年,情緒關鍵詞基本就是:憂慮、抱怨、糾結(jié)。
那時我不明白,既然沒有人能用憂慮使壽數(shù)增加一刻,誰又能用憂慮使孩子的分數(shù)增加一分呢?抱怨其實相當于詛咒,不明白糾結(jié)的后果只能是痛苦,只能使親子關系越來越惡性循環(huán)。
當我們不滿意孩子的表現(xiàn)、分數(shù)和成績時,很難不焦慮、不抱怨、不生氣,而這些負面心態(tài)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孩子天生就會觀顏察色、聽音讀心,像雷達一樣接受父母內(nèi)心真實的信息,咱們的焦慮、抱怨和生氣就會轉(zhuǎn)化為一種不被信任、不被欣賞、不被肯定的壓力。
接納、相信和祝福孩子,讓孩子為自己負責
從我得到的周邊朋友的愿望統(tǒng)計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父母對孩子的愿望,第一高頻詞是健康,然后是平安、自信、快樂,做自己喜歡的事,成為最好的自己……
父母的愿望清單里,沒有考試分數(shù),沒有成績排名,沒有學歷!
回到我女兒的故事上來。
女兒上高一時,報社安排我上新聞版的夜班,下午四點上班,有時半夜下班,有時天亮前下班。
生活規(guī)律和孩子正好反過來,時間和精力也不夠用。這下我這個管控型的母親不得不放手,不得不努力把原來每天的憂慮、糾結(jié)和抱怨,變成對孩子的接納、相信和祝福。
接納她,不管她成績好不好都是我的女兒,不管這世界如何評價她都是我最親的寶貝;相信她,每個孩子內(nèi)心深處都想學習好,都想成為父母的驕傲,相信孩子會力盡所能;祝福她,把擔心抱怨的負面情緒轉(zhuǎn)化為“盼著孩子好”的正面情緒,相信孩子是上帝所賜,只是借著父母來到這個世界,并不屬于父母,我們只能盡做父母的本分,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當我開始轉(zhuǎn)念,孩子慢慢地發(fā)生了轉(zhuǎn)變。雖然離我心目中刻苦學習的好學生還很遠:高一時她競聘上了學校雜志社社長,成天忙著編雜志,直到高三別的同學都放棄了,她還在堅持;高二忙著拍微電影,擔任張羅拍攝場地、攝影器材、道具、演員等雜事的制片……
在我看來,這不都是玩兒嗎?跟高考有關系嗎?能幫助你上大學嗎?
到了高三,人家在書桌上貼了一張標語:高考,我要發(fā)飆了!
我心想,別人苦學了十一年,你才開始發(fā)飆,行嗎?
不管行不行,我都不得不完全放下焦慮,讓孩子為自己負責。那段時間我的同事陳中原老師的一番話,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他兒子高中時是上清華大學的苗子,高二時發(fā)起全國中學生網(wǎng)頁設計大賽,整整一年沉迷其中。
校長、教務主任和班主任急了,一起來找家長,希望大家一起做孩子的工作。陳中原老師說:“孩子可以有考上清華的體驗,也可以有考不上清華的體驗;可以有一次就考上大學的體驗,也可以有考幾次才考上大學的體驗。上清華并不是人生唯一的路,他自己堅持要做的事情,我支持他!”
后來陳老師的兒子果然沒有考上清華,但他在高二的活動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和職業(yè)方向,現(xiàn)在從事IT行業(yè),干得非常得心應手。
這就像兩個人合力抬一桶水,初中的時候我不停地提醒女兒要走穩(wěn)、水面要平、要留心腳下,結(jié)果水桶離我越來越近,學習仿佛成了我的事情,她好像是為我學的。
現(xiàn)在我不問了,水桶慢慢地滑到她那邊,逐漸成了她自己的事情。包括后來當她寧可放棄十分的高考加分也要報考外地的大學時,我明知很可惜但也支持她;當她決定離開北京去臺灣上大學時,我心里明明不舍也支持她,因為我想起了我對老天爺要的三個愿望:我希望她善良正直、身心健康、積極樂觀,只要能成為這樣的人,到哪里上大學都一樣。
父母的愛和尊重比物質(zhì)付出更重要
那么高中三年我這個當媽的管什么呢?
每天晚上十一點必須睡覺,寫不完作業(yè)到點也必須關燈;每天早上要吃豐盛的早餐,有水果蔬菜、肉蛋奶和堅果,吃得好才有能量上一天的課;每天分擔家務勞動,三間屋子每天掃地、拖地,每天遛狗,高考前一天也不例外;從洗手間洗漱出來要把地上掉的頭發(fā)繞起來,用過的洗手臺要清理干凈,睡覺前頭發(fā)要吹干……
一句話:只管生活不管學習,考上什么大學是她的責任,她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是我的責任。
她在母親節(jié)給我寄來的明信片上寫著,“謝謝您充分尊重我的選擇,讓我考來這里,我一個人來臺北真的長大了許多,也在學著管理時間和錢,努力變成您一樣優(yōu)秀能干的人……”
她的話讓我知道,孩子感謝的不是父母物質(zhì)上的付出,而是對她充分的尊重。這尊重流露出的信任,讓她有力量獨自面對未來的生活,讓她有信心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長為最好的自己。她的話讓我知道,家庭教育就是人生的起跑線,父母的愛和尊重才是孩子心底最渴望的起跑線。
未來的競爭力已經(jīng)不只是知識
女兒的轉(zhuǎn)變讓我深深明白了:不要等到孩子上了高中才開始轉(zhuǎn)變心態(tài),也不要被“成績不理想就是學渣”這樣的謊言所蒙蔽。
現(xiàn)在是信息時代,知識不是競爭力,對知識的好奇、渴望和學習能力才是競爭力。孩子未來面臨的職業(yè)環(huán)境有三個明顯的特點:從信息時代轉(zhuǎn)向概念時代,改變會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測,幸福與自我實現(xiàn)是人生的核心。
不要把眼光盯在知識學習上,每一年都有25%的知識被淘汰,未來的主人翁第一要有感性的思考力,第二要有生涯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第三要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讓自己不管是否成功都能幸福。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未來的主人翁需要有六種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會玩、能找到意義感。也就是說,未來的成功人士,不是會走路的書架,而是有品位,會講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兒,會玩兒,而且有點自己小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