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晶
摘 要:當前,雖然大多數(shù)學校已經(jīng)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英語教學,然而教學所取得的效果卻并不理想。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是由于現(xiàn)階段的初中英語多媒體教學中還存在一些教學問題,影響了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本文針對當前初中英語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討論,并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初中教育;英語課程;多媒體教學;問題與研究
一、目前初中英語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
1.過于重視教學方式和手段
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中,教育主體是學生,因此要想提高教學的質(zhì)量和效果,必須從學生本身的能力出發(fā)。從當前初中英語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手段,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但是,筆者卻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過于注重教學方式與手段的改變,而忽略了學生本身能力的培養(yǎng),這個情況在當前的初中英語多媒體教學中極為常見。最為明顯的表現(xiàn)在于教師過于重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采用了各式各樣的多媒體手段來展現(xiàn)課程內(nèi)容,卻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與思維認知,這樣一來英語課程的教學依然處于僵化狀態(tài),對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沒有很大幫助。
2.缺乏交流
在進行英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師生交流,不僅能夠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感情,讓學生對教師更加具備信任感和親切感,從而激勵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當中。然而,在現(xiàn)階段的初中英語多媒體教學中,教師過多地依賴多媒體技術的展示功能。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只是站在講臺或者是坐在電腦前控制電腦進行課件展示,缺乏與學生之間的親密交流,極大地影響了師生的正常交流,阻礙了學生英語成績的提高。
3.多媒體技能不達標
當前,雖然已經(jīng)有大部分學校采用了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教學,并且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以完善配套設施,也開展了相關的多媒體技術培訓。然而,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師無法獨立制作一個優(yōu)秀的、完整的教學課件。很多時候,教師用從網(wǎng)上下載的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然而,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一樣,現(xiàn)成的多媒體課件雖然使用方便,卻沒有貼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因此很難讓多媒體教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提高初中英語多媒體教學質(zhì)量的對策
1.確保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確保了這一點,才能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質(zhì)量和效率。因此,在進行多媒體教學的時候,教師也要注重這一點。首先是制作課件,課件內(nèi)容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思維,這樣才能讓多媒體課件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其次,要注重課件的靈活性,多采用插播、超鏈接等功能進行幻燈片的切換,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
2.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
要想提高初中英語多媒體教學的質(zhì)量,讓學生能夠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是重要途徑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多媒體教學雖然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通過聲畫結合的方式更好地掌握英語課程知識。但是,多媒體技術仍然只是輔助教學的工具。真正能夠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作用取決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應該盡量多走動,多關注學生情感、學習上的變化,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課程的學習當中。
3.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結合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比具有許多優(yōu)點。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拋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筆者認為,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該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結合。這樣一來,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學生對英語課程知識有初步了解,之后再通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詳細闡述,才能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英語課程知識。只有將新型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有機統(tǒng)一,二者相輔相成,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取得更加優(yōu)異的學習成果。
綜上所述,在進行初中英語多媒體教學時,只有明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將新型的教學方式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進行有機結合,才能真正提高英語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英語課程的學習當中,為他們未來的升學與工作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鄭曉陽.初中英語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校園英語,2015(18):110.
[2]劉紅霞.初中英語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