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宏
合作教育學的理念,是前蘇聯(lián)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提出的具有改革和訂正意義的一種教育理念。阿莫納什維利通過自己從60年代到80年代,近20年的教育實踐,結合當時的教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借鑒了蘇霍姆林斯基和贊可夫等教育家的經(jīng)驗后,提出這一相當具有可行性的獨到見解。本文試圖以阿莫納什維利的合作教育理念為基礎,結合班級教學和管理的某些經(jīng)驗與心得,談一點想法。
一、合作理念與教學實踐
以阿莫納什維利為首的一批教育學家之所以圍繞“合作教育學”來討論,原因有許多,如行政干預過重,“兒童中心論”有理念沒有實踐,補課現(xiàn)象嚴重,學生缺乏學習動力,老師嚴格恪守凱洛夫式的“五段論”教學,學生成績考評只有分數(shù)的單一標準等等,他們提出合作教育理念,就是要訂正過去的種種失誤。
通過阿莫納什維利提出的核心理念,我們在窺見前蘇聯(lián)某些社會現(xiàn)實的同時,卻也從教學實踐方面給我們提供了非常有意義的借鑒。
1、如何看待與學生的關系。
他是這樣論述與學生的關系:“初看起來,似乎一切都是老樣子:教師進教室上課,提問學生,講解新教材……從前,不想學習或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常常留級,甚至接連留兩級以上至中途輟學;從前,經(jīng)濟刺激對學生起著強有力的作用——若要爭大錢,唯有讀好書……”,對此,他提出“我們應該使兒童樂意參加到共同的學習勞動中來,使他們感到收獲成功、進步和發(fā)展的快樂”,通過老師對學生關懷與學生之間合作,讓學生完全愛上求知。
就目前而言,依舊是知識的傳遞者,而學生則是學科的延續(xù)者和受影響的客體。大多學生對主動參與的教學存在諸多隔閡,而其中最致命的是他們的學習動力的激發(fā)越來越難。在這樣的背景下,還得采取此種讓學生參與、合作的教育,能讓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找到樂趣的勤奮點,從而進入學科角色。
2、無強制學習。
這里所說的無強制,更多的是指針對兒童的訓斥、嚇唬,讓他們在懼怕老師威嚴的情況下接受學習。這種做法的結果勢必使師生關系緊張,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講,“只有在學生具有從學習成就中激起的旺盛的求知欲的情況下,才能有對學習的興趣可言”。要使學生深信他們都將獲得成功,教會他們學習方法。
在實行義務教育的今天,學生肩負家長和老師強制學習的情況比比皆是,要從這種所謂義務或普及的陰影下將學生的自主性激發(fā)出來,確實需要花一定的功夫。其實,關鍵的問題就在于,我們?nèi)绾伟迅髯缘膶W科展示到學生感興趣的那個點上,從而將他們的吸引力轉移過來之后,再采取合作教育的方法,在學科里面找到樂趣。
3、鼓勵個性發(fā)展。
在第二次會晤報告《個性的民主》中,他們直接提出,“個性的自由發(fā)展是我們的目標”,“合作的教育學應該成為個性發(fā)展的教育學”。尊重個性,其實就是發(fā)展個性。按照斯賓塞的和卡爾威特的“快樂學習“原理,只有讓孩子的在他快樂的那個層面,找到適合自己心情的方向,才能順利實現(xiàn)教育的目標。
二、對比理念中的立體管理
從前面的理論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理念雖然有鮮明的時代特這,卻也有值得借鑒的真知灼見。下面擬就從走出傳統(tǒng)、不以分論、形成性評價和人道主義四個層面來談談這個實踐在管理層面的映射與應用。
1、走出傳統(tǒng)模式的啟示。
阿莫納什維利認為,傳統(tǒng)思維認為,“你不會學,我教你學,你不想學,我強迫你學”,這樣不僅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還引發(fā)了他們的逆反和厭學情緒。這樣一來,不僅低估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了他們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
這一條借鑒到班級管理中,可以借鑒教學民主的原則,讓學生自主管理,以強化團隊協(xié)作意識為主導,反對專制主義,倡導人道主義,用阿莫納什維利的方法就是:①發(fā)展學生個性;②使學生樹立對人、大自然、勞動、周圍世界的人道主義的、合乎道德的、共產(chǎn)主義的態(tài)度;③關心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關心他們的興趣、愛好和需求;④讓心靈和精神潛力日益豐富起來。
2、不以分數(shù)為評判標準。
阿莫納什維利認為,分數(shù)是一種強制手段,甚至是一種極端的“形式主義的東西”,用一個分數(shù)的標準,容易把學生劃分為“好學生”與“差學生”兩個陣營。這樣一來,家庭、學校和學生都在圍繞分數(shù)轉,分數(shù)成了鼓勵的法寶,也成了個體創(chuàng)造性的攔路虎。因此,他提出“推到分數(shù)的偶像”。
3、以形成性評價為標準。
阿莫納什維利主張,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豐富的、多方面的評價,以便使學生“在學習過程內(nèi)部獲得積極性的動因”。這樣老師在面對學校和家長的時候,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等方面有比較綜合的認識,從而做出比較可靠、全面的鑒定。
通過這種形成性評價,至少有三個好處:一是師生之間的認可度增強,進行合作教育的可行性增加;二是學生之間互相能看到彼此的優(yōu)點,能從別人那里學到別人的優(yōu)點或彌補自己的不足;三是跟家長匯報的時候,能把最全面的學生情況展示給家長,從而獲得家長對教育工作的肯定。
因此,在班級管理中,這個評價標準的建立非常關鍵,老師的評價要與學生的評價吻合,就要求必須多了解他們,同時還要在相互之間營造信任、尊重、幫助和愛護的氛圍。
4、人道主義師生關系。
對此,阿莫納什維利給老師和家長提了10條原則,并貫徹以下四點做法:一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組織教學工作和學生的整個學校生活;二是始終相信學生的能力和發(fā)展的前途,對學生持和善、樂觀的態(tài)度,為他們的成就自豪,當他們受挫就給予鼓勵;三是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師生合作,保持興趣和努力的一致性,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獨立自主的主題,不是老師影響的客體;四是尊重學生人格,維護學生尊嚴,師生之間互相信任,讓每個學生都有其優(yōu)點且獲得同學和家長好評,同時保持同學之間的互相尊重的氛圍。
因此,在進行管理工作的時候,要貫穿這么幾點:一是以正面為主,呵護但不袒護,營造一個和諧的大家庭式的班集體;二是引導學生興趣一致性的同時,與他本人和家長為其做一次人生規(guī)劃,讓學生有目標和自己的動力,去尋找自己價值的所在;三是將學生的成才標準多元化,讓學生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用高尚的生活裝扮自己的人生。
三、小結
每個教育家的理念,都具有其時代性和個體經(jīng)驗的特征,合作教育學也同樣如此。作為反思行政弊病和強制學習的教育思想,阿莫納什維利邁出了成功的一步,他是在贊可夫、蘇霍姆林斯基的基礎上又往前邁了一步。
借鑒前人的經(jīng)驗,結合我們時代的需求,做出各自理解的闡釋,應該是有意義的。如單振濤的《論合作教育對我國教育改革實驗的影響——以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為例》就是很好的例子。作者認為,這兩種教育之所以取得成績,就是借鑒了合作教育學的“取消分數(shù)”和個性發(fā)展的經(jīng)驗并加以發(fā)揮。
參照前人的路,完成每個個體在教育崗位這個點上的使命,是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歷史的必然軌跡。
【參考文獻】
[1] [2]《合作的教育學——關于實驗教育教師會晤的報告》,見《外國教育資料》1987年第二期。
[3] [5]阿莫納什維利等,《個性的民主化》,《外國教育資料》,1988年第1期。
[4]《中外著名教育家大全·阿莫納什維利》,呂渭源 等主編,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11,p950
[6]《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3月,第二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