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
【摘要】英語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論是對于英語是或者不是第一語言的人來說,英語學習在全球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肢體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一種重要的媒介,在交流中,人們用這些表情和手勢來表達他們的情感。而肢體語言在英語教學中巧妙的應(yīng)用,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又能加強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在英語教學中,肢體語言是有聲語言的重要補充,兩者在課堂上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關(guān)鍵詞】英語教學 肢體語言 具體運用
一、引言
Grant Henning(1971)認為,課堂教學效果的82%都是通過教師的表情、舉止、眼神等人體動作實現(xiàn)的,而只有18%的信息是通過語言行為表達的??梢姡w語言對英語課堂教學有很重要的影響。Cooper(1988)認為,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學會有效地運用肢體語言,將會增進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效率。許多研究表明,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在教室里適當行走的教師,比只站在教室的某一處的教師,產(chǎn)生的積極效果更強;表情豐富的教師比表情單一的教師,更能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與學生有目光交流的教師更容易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運用肢體語言來輔助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加強學生的學習效率,創(chuàng)建和諧的課堂氛圍。而且另一方面,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學習英語,所以對于英語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學生們有時候不能完全地理解和吸收,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約束,而肢體語言卻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老師講授的知識點。
二、肢體語言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1、肢體語言的重要性
英語教學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英語教學方法的改革,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用英語來組織教學過程,以便他們可以實現(xiàn)交流英語。交流英語是指教師用英語指導(dǎo)學生和解釋基礎(chǔ)問題,而學生也需要在課堂上使用英語。然而,很多學生的英語學得不好,他們也不能理解為什么他們會在不同的時間或情況使用不同的聲調(diào),他們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是有限的。這些局限性使其難以實現(xiàn)在班級進行英語交流。所以,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英語水平和實際情況,肢體語言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當老師發(fā)出一個指令:“You, please go here.”如果老師看或指著某一位學生,然后再指向講臺,那么即使這位學生不知道英語單詞的意思,也能明白老師所表達的意思,并完成老師的指令。
肢體語言不僅是交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英語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一方面,教師必須使用口語來進行教學,另一方面,還要匹配必要的肢體語言以便于獲得更好的結(jié)果。在所有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良好的外貌和姿態(tài)本質(zhì)上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站在講臺上,應(yīng)該充滿活力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讓我們試著想象,如果一個物理老師在講力的應(yīng)用時候?qū)⑺蛩膬芍皇址旁诳诖?,它會產(chǎn)生什么效果呢?但如果一個英語老師在課堂上解釋一些生僻的單詞時,可以做一些相關(guān)的手勢或者動作,它肯定會更加直觀和生動。
2、肢體語言的作用
(1)、肢體語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學生學好英語的前提是“興趣”,興趣是誘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自覺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Einstein有句名言:“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英國哲學家洛克也認為,教育首先要啟發(fā)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適當?shù)厥褂弥w語言能不斷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便達到善學、好學、樂學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生數(shù)字單詞時,可將雙手合理地運用起來,再配合生動形象的講解,可以促使學生對學習英語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再比如,在講英語課文時,老師激情飛揚、熱情高漲,在重點語句的朗讀時,可以適當?shù)目刂埔袅?,調(diào)整音調(diào),放慢語速,學生就會不自覺地被老師所吸引,被老師的飽滿的情感所感染。
(2)、肢體語言能加強學習效率
由于肢體語言有著形象、直觀、可見的特征,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隨時運用肢體語言與詞匯教學中。對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的教學,可采用動作演示,加深對英語詞匯的理解、記憶和應(yīng)用。教師運用肢體語言,配合簡單的口頭語言表達,可以增強學生的印象,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肢體語言,教師可以在英語課堂上盡量不說中文,慢慢地增加說英語的次數(shù),配合肢體語言,讓學生容易掌握更多的英語詞匯,同時也加強了英語口語的訓(xùn)練。
(3)、肢體語言能創(chuàng)建和諧的課堂氛圍
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guān)系,依賴于一種和諧的安全的課堂氣氛。”教學中教師適當?shù)厥褂弥w語言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才會有迎接挑戰(zhàn)的勇氣、創(chuàng)新的熱情和靈感。例如,當學生正確回答問題時,教師以微笑或者手勢鼓勵,會使學生得到老師的肯定,增強了自信心,進而激勵自己更加努力。當學生上課走神時,教師應(yīng)該借助眼神進行交流或者摸一下學生的頭示意學生,這樣既不會讓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感到羞愧,又不會分散其他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到其他學生。由此可見,教師的信任和理解能感染、調(diào)動學生,使他們的心隨著老師的情緒而跳動,使整個課堂呈現(xiàn)一片和諧的氣氛。
三、肢體語言在英語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英語聽力中的肢體語言
希臘哲學家Epithets曾說過:“Nature has given man one tongue and two ears that he may hear twice as much as he speaks.”由此可見,聽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多么的巨大的影響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聽力能力時,利用肢體語言輔助教學,效果會更好。例如,在講解動物的單詞時,可以模仿動物的外貌、聲音和動作等;在教學動詞時,可以搭配相應(yīng)的動作;在學習身體部位名稱時,可以邊指著身體部位邊學單詞。在教學新單詞時,也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一些互動游戲,例如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做出某個動作或一系列動作,讓其余學生猜單詞或情境,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下學會了知識。
2、英語口語中的肢體語言
口語是交際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教師應(yīng)該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能力。教師的肢體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學生達到交際目的,當代的重點也是逐步實現(xiàn)英語口語教學。在英語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恰當?shù)厥褂米约旱闹w語言,而且要求學生能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使用它們。例如,當我們與某個人第一次見面時,可根據(jù)教師在課堂上教的,微笑著向?qū)Ψ秸f“Hello, nice to meet you.”,并友好地與對方握手;向?qū)Ψ浇榻B自己的愛好時,也可做出相應(yīng)的肢體動作,便與對方理解。
3、英語閱讀中的肢體語言
英語閱讀在英語教學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學校教育中,朗讀的重要性也被老師重點強調(diào)。朗讀有助于學生正確地掌握語音語調(diào),有助于學生了解主人公的情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欣賞語篇的節(jié)奏感。例如,特殊疑問句和選擇疑問句有升降調(diào)的區(qū)別,教師在閱讀特殊疑問句時,可以將手從向下劃來表示降調(diào);在閱讀選擇疑問句時,可以先將手向上提,然后將手向下劃,來表示先升調(diào)再降調(diào)的變化過程。經(jīng)過幾番訓(xùn)練后,在閱讀類似句子時,學生們就會自覺地選擇升降調(diào),正確地朗讀這些句子。
4、英語寫作中的肢體語言
有人說,如果沒有寫作,人們即使會說也不能和別人交流。而從某種程度上講,“寫”比“說”更重要,因為寫作在空間和時間上,不會受到束縛。語言學家Franklin曾說過:“Tell me, Ill forget; teach me, Ill remember; involve me, Ill learn.”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先讓學生寫一篇有關(guān)戶外露營的英語作文,然后教師再組織戶外露營活動,讓學生們真正的經(jīng)歷一次,再讓他們寫一篇同樣主題的作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真正經(jīng)歷過后寫出的作文比憑想象寫出的作文的內(nèi)容更生動具體,給人留下的印象會更深刻。
四、結(jié)論
肢體語言在英語教學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英語課堂教學有著許多深遠影響,在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質(zhì)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合理利用,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師生之間有好的關(guān)系。因此,在今后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們都應(yīng)該合理地運用肢體語言來進行英語教學活動,告別過去陳舊的英語教學方式,開創(chuàng)一個新的更適合當代學生的英語教學模式。英語教師不應(yīng)該只是英語知識的傳授者,也應(yīng)該是學生們的指路明燈,更應(yīng)該是英語這門語言的藝術(shù)家。
【參考文獻】
[1] 孟小平. 體態(tài)與藝術(shù)[M].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88
[2] 章兼中. 外語教育學[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 劉列斌. 身勢語與英語教學[J]. 海軍院校教育,2001,(3):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