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翼云
長沙市湘劇院正在精加工排練《田老大》。這出戲選取田漢將觀眾喜愛的傳統(tǒng)劇《搶傘》(《拜月記》的一折),改為倭寇侵犯江南的背景的故事。湘劇《田老大》中設(shè)置的人物,除田漢外,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六個:田漢的母親,湘劇班主和抗宣隊隊長黃禾,名旦彭月秋,小生演員劉少卿,少卿的女兒青青,月秋的戀人、抗日軍人李棟埔。另有幾位群眾角色。這戲形象地表現(xiàn)了抗日戰(zhàn)爭初期,田漢先生發(fā)動、組織湘劇藝人參加抗日工作的片斷,也表現(xiàn)了他與家鄉(xiāng)藝術(shù)和藝人的深情厚誼。湖南人,湘劇藝人有義務(wù)也有能力演好這出戲。
田漢先生是我國國歌歌詞作者、詩人、劇作家、戲劇活動家。他1898年出生在長沙東鄉(xiāng)茅坪的田家塅,曾屬長沙縣果園鄉(xiāng)。他原名田壽昌,排行老大。父親是位廚師,常年在衡陽、岳陽、邵陽等地打工,得了肺病,30多歲去世。那時田漢只有9歲,“家里窮得扽叫化棍的地方都冇得”(見田洪、陳倚霞《回憶田漢》,載岳麓出版社《神州一代戲劇魂》)。母親易漱瑜靠紡織和女紅(針線活)養(yǎng)活三個兒子,堅持讓田漢讀書。田漢的舅父易象是同盟會員,堅信田漢可造,盡力接濟,使他考入徐特立任校長的長沙師范學(xué)校,后又助他留學(xué)日本,并把女兒嫁給他。田漢家鄉(xiāng)逢年過節(jié)有湘劇、花鼓戲、影子戲演出。他的親鄰中有不少藝人。他的回憶文章中曾提到向影子戲藝人向福生要影子戲菩薩,向母親要做鞋子的紙殼子做影子戲菩薩,自己糊紙棚唱影子戲等事。他始終忘不了,幼年看湘劇著名藝人陳紹益、羅元德演的戲。他家附近的山培橋、金龍寺也常演戲。從小耳濡目染,他愛上了湘劇、京劇(當時叫平?。P梁ジ锩蟛痪?,他在長沙師范讀書時,寫了第一個劇本《新教子》,發(fā)表在當時的《長沙日報》上,標名是平劇。戲的故事說,湖南一位軍人在武昌起義中英勇犧牲,軍人的妻子教育孩子繼承父志。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共合作,1938年初,田漢應(yīng)周恩來電召,到武漢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周恩來任主任)第三廳(郭沫若任廳長)的組建工作,并擔任第六處處長,負責藝術(shù)宣傳工作,組建話劇等演劇隊(后來發(fā)展到十個)。冬天,三廳轉(zhuǎn)移到長沙,他將在湘春園、景星園和新舞臺等劇場演出的湘劇藝人,編為湘劇抗敵宣傳隊一、二、三隊,分別由朱仲儒、徐紹清、黃元和領(lǐng)隊。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也是文夕大火當天,三個隊的人員集合在教育會坪準備出發(fā)。田漢陪同周恩來、郭沫若到會講話,并授予隊旗、印鑑,宣布宣傳隊直屬軍事委員會第三廳管轄,將派往湘潭、衡陽等地演出,并發(fā)了路費。1931年1月,他和任光、龔嘯嵐等,借長沙三公里公醫(yī)院舉辦戰(zhàn)時歌劇演員訓(xùn)練班,組織湘劇和京劇演員300多人學(xué)習(xí),請八路軍駐湘辦事處主任徐特立等上課。他親自為這個班寫了班歌,由冼星海譜曲,張曙教唱。1939年4月赴各地演出。后來影子戲藝人何德潤,彈詞藝人舒三和等,也組成各自的抗敵宣傳隊。
長沙淪陷后,湘劇抗宣四隊流亡湘桂線上。1942年改名岳云湘劇社賣票公演謀生,這個團擁有吳紹芝等一批名角,因戰(zhàn)亂、敵機轟炸,演出收入不佳,入不敷出。加上病疫流行,被迫解散,藝人生活更困難。此時,國民黨政府撤銷了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成立了文化工作委員會,田漢仍是委員。為迎接從香港撤回內(nèi)地的文化界進步人士,他到了桂林。他的母親、弟弟田洪、弟媳陳綺霞(湘劇旦角演員)也到了桂林。為流亡桂林的湘劇演員求生存,他領(lǐng)導(dǎo)組成中興湘劇團。把自己的工資、稿費都拿來買米買菜。為劇團改寫了《旅伴》、《新會緣橋》、《新武松》等劇本,并到現(xiàn)場指導(dǎo)排練。戲劇家熊佛西有詩說及此事:“多才多藝田壽昌,簞食瓢飲寫文章”。他請當時在桂林的同盟會員、桂系元老陳濟棠疏通關(guān)系,支持中興劇團演出,動員弟媳陳綺霞參演。他有時還穿上軍服,佩戴少將領(lǐng)章在劇場支持,使中興湘劇團站穩(wěn)腳跟。
田先生在1942年改編《旅伴》后,給熊佛西的信中說自己“與湘劇有著深厚的因緣”。這“深厚的因緣”在田漢后來的詩作《湘劇感事》中表現(xiàn)得極為深切。1948年初夏,他進入解放區(qū)前,曾偕夫人安娥回長沙看望母親。長沙湘劇界人士在6月10日,也是農(nóng)歷五月初四,于高井街湘春園舉行歡迎大會,會后演出了他創(chuàng)作的《新武松》(余福星,陳綺霞主演)。大會前,黃元和、王申和、徐紹清一批名老藝人,擁在田漢身邊訴說離情,敘及抗戰(zhàn)中湘劇藝人顛沛流離,不作順民、不為敵寇演出的情況,當?shù)铰牭綒W元霞、吳紹芝、羅玉廷、胡普臨、董海奎死于國難時,他潸然淚下寫下這首詩:
梨園同有寸心丹,百戰(zhàn)羅吳數(shù)二難。
歌舞何須嘆消歇,精忠今已照人間。
題款是:與元和、申和先生談裕廷、紹芝及歐、董諸君事,感為寫此。后來他寫了《感事》五言長詩,記述了他和湘劇抗戰(zhàn)隊的因緣和隊員們的事跡,這些詩是抗日救亡的正歌,民族氣節(jié)驚魂泣鬼神。
黃元和(1887-1956)是著名的湘劇教習(xí),唱做俱佳,武功扎實,原習(xí)小生,后改丑行。1921年湘劇界吸收清唱藝人入科培訓(xùn),由他具體負責,學(xué)制三年,邊培訓(xùn)邊演出。這是湘劇培訓(xùn)女藝人的開始,稱福祿坤班。繼而他又主教了福壽坤班、福如坤班,為湘劇培養(yǎng)大靠把楊福鵬、周福卿,花旦彭福娥、鄭福秋、龍福鳳,紫臉蔣福雷等一批女演員。1949年他在湘春園辦的以武功為主的少字班,有鄧少峰、龍少鵬、袁少奇、張少山、劉少英、董少華等20余人。湖南和平解放后,他參加了湖南軍區(qū)洞庭湘劇團并任副團長,又引領(lǐng)少字科班的人員參加洞庭湘劇團。1953年,他被省文化局任命為省湘劇團附設(shè)小演員訓(xùn)練班的主任教師,和羅元德、廖運生、蕭金祥等教師合作,培養(yǎng)出左大盼、王永光、陳愛珠、姜劍梅一批優(yōu)秀演員。他一生培養(yǎng)男女演員數(shù)百,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湘劇藝術(shù)教育家,1956年,湘劇小演員訓(xùn)練班上京匯報演出,身患絕癥的黃元和隨班去治病,9月,客死北京。文化部和湖南省文化局分別在北京和長沙開了追悼會。田漢在文化部追悼會上講話,后來又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悼戰(zhàn)斗的老藝人黃元和》給予很高評價。
另一位湘劇老藝人王申和(1894-1957),先學(xué)生角,后改丑行??谷諔?zhàn)爭時期參加湘劇抗敵宣傳隊第四隊。1939年田漢創(chuàng)作的《江漢漁歌》在湘潭城南京戲院首演,由王申和導(dǎo)演,受到田漢贊賞。解放后他參加長沙市藝聯(lián)湘劇團,在魚塘街解放劇院演出。1956年田漢和翦伯贊以全國人民代表身份來湘視察,看了藝聯(lián)湘團的《雙包案》,王申和在劇中扮演假包公。他臨場改了幾句唱詞:“王朝馬漢兩邊排,田青天從北京來。爾等有何冤情事,一一從頭訴上來。”坐在臺下的田漢很不安,散戲后,批評了他的不嚴肅臺風(fēng)。也許是王申和的幾句臺詞弄得領(lǐng)導(dǎo)不安,加上先一天田漢在天心閣邀集老藝人開了個座談會(開會時下了雨,田漢戲稱為聽雨會),老藝人們說了些戲劇改革中干部簡單粗暴的作風(fēng),使省市文化領(lǐng)導(dǎo)被動。王申和在反右運動中遭到批判,被趕出劇團。王申和有文化,動腦子,愛讀書,曾寫四萬多字的《湘劇近百年史瑣談》,連載于《湖南戲劇》月刊上。1962年11月,湖南開省文代會,田漢應(yīng)邀來參加。王申和聞訊從湘潭來長看望,進不了賓館的大門。田漢派人到傳達室迎他進去,像老朋友一樣和他長談。
出身福祿坤班的楊福鵬(1913-1971),也是田漢欣賞的湘劇演員??谷諔?zhàn)爭時,湘劇抗敵宣傳隊第二隊到了衡陽,她從長沙步行到衡陽參加,在田漢《江漢漁歌》中飾演阮復(fù)成、《土橋之戰(zhàn)》中飾演史可法。文夕大火后她響應(yīng)號召趕回長沙主演《土橋之戰(zhàn)》等戲。1940年3月,她和樂師姚碧林結(jié)婚,田漢和許多湘劇藝人參加了婚禮。田漢題詩為賀:“萬里鵬程棲碧林,桃花源水比情深。當時若不乘天意,不負期來報國心”。詩興未盡,他又寫了洞房聯(lián):“婦唱夫隨成伴侶;大鵬展翅棲碧林”。姚碧林看到對聯(lián)后說:“田先生,從來都是夫唱婦隨,你倒了過來是羞辱我呀!”田漢笑著說:如今男女平等,誰先誰后都可以嘛!再說,福鵬是演員,她是唱嘛,你是樂手,不是隨嗎!”姚碧林聽了無話可說。湖南和平解放后,楊參加解放軍湖南軍區(qū)洞庭湘劇團任演員隊長。1952年全國戲曲會演中,她以《五臺會》的楊延昭獲演員三等獎。1953年她參加赴朝慰問志愿軍演出,還曾當選省第三屆人大代表和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文革中她被打成田漢黑線人物,1978年平反昭雪。電影湘劇《拜月記》中演蔣世隆的演員廖建華(1930-2012),原名廖德漢,藝名小玲玲,文夕大火中家被燒毀,只得跟父親、有一定名氣的紫臉兼唱工演員廖運生在戲班里生活。一次偶然機會演《虹霓關(guān)》中打屁精的演員誤場,他救了場并逗樂了觀眾。田漢也覺得豎子可教,便說服廖運生讓他學(xué)戲,還為他改名建華,鼓勵他學(xué)好本領(lǐng),將來建設(shè)中華。
田漢先生與湘劇、湘劇藝人的因緣深厚故事,說也說不盡,道也道不完。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