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芳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為重要的學習內容,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加強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提起閱讀能力,很多老師就自然想到讀懂詞語,讀懂句子,讀懂段,讀懂篇,就會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以為訓練這些就是培養(yǎng)獨立的閱讀能力,這是對閱讀能力的誤解。沒有真正領會到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對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沒有做到“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
其實讀懂并不難,問題是閱讀能力不僅僅是讀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提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種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但不應把它們機械地割裂開來?!边@里說的是“重點”,自然還有其他能力。課標還提出“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當然還應當有語感、朗讀、默讀、背誦以及速讀等能力等。這種綜合能力還被表述為獨立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是獨立閱讀能力的基礎和核心。
課標提出的每一條閱讀教學目標,都需要我們從各年段發(fā)展的連續(xù)性上整體把握,認真學習領會,認真貫徹執(zhí)行,絕不能只關注本年段的目標。
這種語文教學每天都“這樣重復昨天的故事”,削弱了孩子的閱讀需求,扼殺了孩子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也是學生厭惡語文課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閱讀教學首先應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在閱讀過程中充分理解文本信息,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形成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有豐富知識、鍛煉思維、發(fā)展智力、陶冶情操、培養(yǎng)品德的作用。怎樣進行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閱讀興趣的激發(fā)
1.加強朗讀訓練
“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之一。朗讀訓練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張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學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要輔之以朗讀技巧和朗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將一句話、一個片段、一篇文章讀正確、讀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讀。一般來說,朗讀訓練主要有兩條途徑:(1)教師范讀“激情”—師生小結“言情”—學生依“情”朗讀—體會感情,了解文意。(2)學生嘗試“激情”—師生矯正“言情”—學生依“情”朗讀—體會感情,了解文意。這里的“情”,指的是課文中某句話或某個自然段特定的語境和情境中所蘊含的感情。
2.恰當?shù)墓膭?/p>
閱讀教學是文本、生活與人的心靈之間的一道橋梁,教師應把愛心、微笑、激動、感受帶給學生,營造一種配合、民主、愉悅的氛圍,變苦學為樂學、趣學。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給予學生適當?shù)脑u價,如在教學詩歌《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時,先讓學生理解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激發(fā)學生憎恨戰(zhàn)爭,維護和平的情感,然后才能入情入境地讀,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具體朗讀時,教師給予學生適時的評價:“你敢于站起來朗讀就是了不起的進步”“你讀得真甜美”“你會讀好的,相信你能行”“你簡直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演講家!”……這樣的評價語,往往讓學生心花怒放,大大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興趣,真正做到了自己與作者、與文本融為一體。
3.小學閱讀教學是融多方面能力培養(yǎng)于一體的綜合訓練
小學閱讀教學是一項基礎工程、系統(tǒng)工程,是融多方面能力培養(yǎng)于一體的綜合訓練,有其特殊性。因此教師要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綱,真正領會其精神實質,不隨意提高閱讀的門檻,不人為地設置閱讀的障礙,相信小學低年級學生在教師的正確、精心引領下,是可以逐步建立信心,激發(fā)閱讀欲望和興趣的。
二、閱讀教學應創(chuàng)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氛圍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里學習語文、增長才干、學會做人。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太陽》這一課時,結合本課的教學內容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組織學生上網去查閱有關的天文知識,讓學生通過上網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解決課文中的疑惑。再讓學生在班上把上網后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匯報,各小組互相交流討論。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文的內容,同時也大大激發(fā)了對天文知識的濃厚興趣,課外,這位教師還讓學生組織了一個天文興趣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在上網或到圖書室借閱課外書及觀測天體,進一步讓學生去認識、探索宇宙的奧秘。
三、把握文章脈絡
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能夠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師。善于看文章的人一定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彼^思路,就是作者寫文章的思維
脈絡,是作者構思文章的順序。
從教學上講,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之前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構思特點,那么,就可以駕馭教材,并根據(jù)文章的脈絡進行閱讀教學。從學生來講,如果學生在學習之前初步摸清了作者的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脈絡,就會學會獨立閱讀的方法,也就會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四、開放思維發(fā)展的質疑點,培養(yǎng)閱讀能力
“質疑”是學生在對教材深層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礎上的一種求真、求異的思維過程,它蘊含著學生可貴的創(chuàng)新意識,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精神的體現(xiàn),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學會思維、開放學習思維的質疑點。
五、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于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草原》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課前可以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古族和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以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六、教給學生閱讀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習慣,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檢查預習效果,進行總結評比,久而久之,熟能生巧,閱讀能力自然形成。
2.培養(yǎng)學生細讀深究的習慣。首先,教給學生自讀課文的方法,每篇課文都要求多讀,并帶著問題讀,每次讀的要求不同;其次,要教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著重解釋,讓學生知道只有用詞準確,才能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感情。
3.讓學生依據(jù)文章的內容想象情景,創(chuàng)設情境,從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4.為學生提供閱讀的空間和閱讀的材料,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讓學生能夠自覺地進行閱讀。
5.培養(yǎng)學生寫讀書筆記的習慣,積累詞匯,同時提高寫作能力。
總之, 通過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將動手、動口、動腦相結合,教師在這方面要予以足夠的重視,采用最佳的閱讀方法。閱讀教學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不僅需要學生投入學習精力,更能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然而,無論如何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都離不開基礎知識,離不開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感性到理性的飛躍,離不開對生活的感悟,離不開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問題”實現(xiàn)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張樂霞.語文教學“讀”領風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體會[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
[2]王新民.淺談小學閱讀教學的點滴體會[J].中國:東盟博覽,2013.
[3]張寒.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點滴體會[J].魅力中國,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