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賢
誠者,天之道也。誠無不動者,修身則身正,治事則事理。
古人對“真誠”作了如此深刻的闡釋,可見,“真誠”在為人和為學中的重要性。
我校開展“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以來,我亦觸摸到了教育的真誠。這種真誠,沒有功利性,它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在講座中特別闡釋了“素養(yǎng)”的重要性。她說,“素質(zhì)”不等于“素養(yǎng)”,“素養(yǎng)”重在“養(yǎng)”,是一種養(yǎng)成的過程。
“語文主題學習”提倡課堂教學中圍繞一個單元主題進行設(shè)計,以一篇主文章帶動多篇文章的學習和閱讀,教學內(nèi)容密度高、容量大。在此基礎(chǔ)上,倡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讓學生進入更廣闊的閱讀天地,從而喜愛上語文,感受漢語言文字的魅力。
這就是一個養(yǎng)成的過程,提高的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這種素養(yǎng),即竇桂梅校長所總結(jié)的“三個一”: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口才與文章,都應(yīng)是長期的閱讀積累和沉淀而得來的終身受益的能力?!罢Z文主題學習”正是將這些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益的東西,作為自己的質(zhì)量目標。因此,它是坦然的、寧靜的。它用著眼于學生終身發(fā)展的真誠,感動著每一位教育者,亦讓每一位受教育者,在它的光芒下受益并成長。
每一個或溫暖或清涼的早晨,教室內(nèi)書聲瑯瑯。八十多名孩子手捧《論語》,齊聲誦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時光,頓生一種溫暖與古意。
古文化的沉積化為清晨的陽光,細密而綿長地滋潤著每個孩子的心靈。
每天最后一節(jié)課前,孩子們總是滿懷期待,問:“老師,這節(jié)課,我們讀書好嗎?”待我點頭,孩子們伴著快樂的歡呼聲,迫不及待地拿出書本。這節(jié)閱讀課總是一天中最安靜、最幸福的一節(jié)課。孩子們?nèi)褙炞?,走進文字所構(gòu)筑的多彩世界。
寂靜的課堂,間或響起孩子們的翻書聲,這是世界上最安靜的聲響。那是一顆顆稚嫩的心靈,與書中那個更為廣闊的世界用心交談的聲音;那是一份美麗的兒童情懷,對中華文字心懷愉悅的敬仰之心。
每學完一篇課文,孩子們期待的,總是小學“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中,與課文主題相關(guān)的一篇或多篇文章……
閱讀,成為孩子們最美麗的一種姿態(tài)。
“修德忘名,讀書深心”,讀書就是一種修煉的過程。人生中,那些寂靜而不凋零的,終究是在閱讀中獲得的素養(yǎng)。
偶爾,也有家長疑惑:為什么孩子讀了這么多書,卻不會表達,不會寫作文?
我淡然一笑,告訴他,閱讀的功效終究有一天會顯現(xiàn)出來。
我信奉閱讀給寫作帶來的營養(yǎng)。
這種營養(yǎng),是一種看不見的潤澤?!皾櫸餆o聲”,它會化為一種靈動的源泉,將內(nèi)心的感悟與思考,付諸筆尖。它沒有強堆辭藻的蒼白與空洞,卻充滿生命坦誠表述的淡雅與芳香。
當我們鼓勵孩子們摒棄千篇一律的公文式的開頭、結(jié)尾和虛假的、大眾化的虛構(gòu)事件,讓孩子們自由而真實地表達時,孩子們的習作才可能會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與風格。
讀過重慶一位老師的文章——《教育要“留白”》。
“語文主題學習”倡導的正是這種理念:教師少講,學生多練。輕松的課堂內(nèi),孩子們靜心讀書,投入思考。少了一份喧囂,多了一份寧靜;少了一份擁擠,多了一份自由。這份自由便是這位老師所說的“留白”。
如同繪畫,這段珍貴的“留白”,留給孩子們的,是思考與汲取,是梳理與提高,是激勵與喚醒。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藝術(shù)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薄罢Z文主題學習”的理念,無疑與他的思想不謀而合。這是教育者的一種情懷與氣度,受教育者的幸福與享受。
還讀過一位名師的文章《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普通而幸福的人》。我想,小學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返璞歸真,打造簡簡單單的課堂,讓孩子輕輕松松地閱讀、思考、汲取和發(fā)展。
這是教育的氣度,亦是教育的真誠。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為這種真誠所打動,并為這種真誠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