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琪
(內(nèi)蒙古藝術(shù)學(xué)院音樂學(xué)院 呼和浩特 010010)
“弦索”一詞在歷代文獻中多有提及,它原指琴、瑟、琵琶、三弦等樂器的弦,然金元以來常用來指這類樂器伴奏的戲曲或曲藝,如金代董解元有《西廂記諸宮調(diào)》,也被稱為“弦索西廂”。至明代,又有將“弦索”作為北曲的代稱,但“更多的是指北曲的清唱”[1]。明清之際,古籍中偶見“弦索官腔”“弦索腔”“弦索調(diào)”“弦索學(xué)”等不同記載,既是對戲曲唱腔的稱謂,亦不乏宮廷音樂機構(gòu)的指稱。如此觀之,“弦索”一詞的使用有著悠遠的歷史以及異常豐富的內(nèi)涵及外延。本文旨在錯綜復(fù)雜的歷史文獻中厘清“弦索”語詞發(fā)展的脈絡(luò),并著重對該語詞使用的最早文獻進行辨析,在重識原典的過程中,結(jié)合相關(guān)學(xué)科的優(yōu)秀成果,探討“弦索”語詞的內(nèi)涵?!跋宜鳌币辉~的出現(xiàn)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該詞未見在正史、筆記中出現(xiàn),卻被少數(shù)文人用于詩作。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編成的《全唐詩》,是唐代詩歌總集,也是研究唐代音樂的重要文獻。全書共九百卷,收錄唐代兩千余位詩人的詩作四萬八千余首[2],通過對這些詩作進行統(tǒng)計,其中使用“弦索”一詞的詩作共七首(見表1)。
表1:《全唐詩》[3]“弦索”語詞統(tǒng)計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多認為“弦索”一詞的使用以唐代詩人元稹(779—831)《連昌宮詞》為最早,但事實并非如此。如表1所見,早在元稹之前,詩人顏真卿(709—785)《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lián)句》已使用了“弦索”語詞。顏真卿,唐代著名書法家、詩人,字清臣,京兆(今西安)人,歷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六朝,在“安史之亂”中立下戰(zhàn)功而受朝廷重用?!端盟椭T文士戲贈潘丞聯(lián)句》采用聯(lián)句方式,每人一句,相互唱和,合而成篇。全詩如下:
居人未可散,上客須留著。莫唱阿亸回,應(yīng)云夜半樂。(顏真卿)
詩教刻燭賦,酒任連盤酌。從他白眼看,終戀青山郭。(潘述)
林棲非姓許,寺住那名約。會異永和年,才同建安作。(陸羽)
何煩問更漏,但遣催弦索。共說長句能,皆言早歸惡。(權(quán)器)
那知殊出處,還得同笑謔。雅韻雖暫歡,禪心肯拋卻。(皎然)
一宿同高會,幾人歸下若。簾開北陸風(fēng),燭焯南枝鵲。(李崿)
文場苦叨竊,釣渚甘漂泊。弱質(zhì)幸見容,菲才誠重諾。(潘述)
聯(lián)句詩又稱“柏梁體”,是作詩的一種方式,漢武帝元封三年(108)君臣聯(lián)句《柏梁詩》得名,其內(nèi)容以送別、詠物、調(diào)侃為主?!端盟椭T文士戲贈潘丞聯(lián)句》屬送別聯(lián)句,唱和者顏真卿、潘述、陸羽、權(quán)器、皎然、李崿共6人。據(jù)顏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銘》所說,大歷八年(773)十月,顏真卿等人曾送顏渾諸文士離去,此詩即是當(dāng)時在水堂的離別酒宴中所作。該詩以顏真卿先賦首句,潘述、陸羽、權(quán)器、皎然、李崿相互對句,潘述結(jié)句構(gòu)成。
考該詩聯(lián)句作者,均為參與修撰《韻海鏡源》的江東名士,或稱“韻海諸生”。唐殷亮《顏魯公行狀》有:“公初在平原未有兵革之日,著《韻海鏡源》,成一家之作。始創(chuàng)條目,遂遇祿山之亂,寢而不修者二十余年。及至湖州,以俸錢為紙筆之費,延江東文士蕭存、陸士修、裴循、陸鴻漸(陸羽)、顏祭、朱弁、李崿、清河寺僧智海、吳士湯涉等十余人,筆削舊章,該搜群籍,撰定為三百六十卷……綿亙數(shù)載,其功乃畢。表奏上之,有詔,付所司藏之于書府?!盵4]
顏真卿所輯《韻海鏡源》是一部音韻學(xué)巨著,始撰于開元二十六年(738),成書于大歷九年(774)。黃奭《漢學(xué)堂經(jīng)解》評價該書為“自有聲韻以來,其撰述該備,未有如顏公此書者也”[5]。
《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lián)句》第四句由權(quán)器①對句,曰:“何煩問更漏,但遣催弦索。共說長句能,皆言早歸惡?!币鉃椋涸踉诤鯉赘鼛c,只顧得緊催弦索。一起吟誦古詩,都不愿早早離開。根據(jù)詩文描述,當(dāng)時顏真卿與諸文士聯(lián)句唱和、吟誦長詩是有樂器參與的,除弦類樂器外,尚有笛、簫等吹奏樂器。
在《韻海鏡源》的撰寫過程中,“韻海諸生”頻繁聚會,并在放生池邊互相討論,湖州詩人們除獨撰詩作外,更喜聯(lián)句唱和。他們以詩會友,創(chuàng)作十分活躍,逐漸形成以“流連光景以及贈別應(yīng)酬”為詩風(fēng)特點的“吳中詩派”[6]。
湖州文士頻繁的雅集活動,是以文人間共同的情趣愛好、相當(dāng)?shù)奈膶W(xué)功底和一定的社會地位為前提的。他們將琴棋書畫寄情于山水、用聯(lián)句唱和消遣娛樂、以文會友。正所謂“士無故不撤琴瑟”,琴、瑟作為文人借以修身養(yǎng)性、傳神達意之器便在雅集的活動中必不可少。如顏真卿《與耿湋水亭詠風(fēng)聯(lián)句》詩中有“度弦方解慍,臨水已迎秋”一句,“度弦”即指古琴之弦,該詩句典故當(dāng)出于《孔子家語》卷八“辯樂解”:“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fēng)之詩,其詩曰:‘南風(fēng)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fēng)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盵7]五弦之琴即古琴。
盡管在顏真卿《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lián)句》詩中“弦索”并未明確指代是何種樂器,但結(jié)合“韻海諸生”特殊的文人身份、雅集活動及所創(chuàng)作的其他聯(lián)句詩作,該詩中的“弦索”當(dāng)指琴、瑟一類彈弦樂器之弦,并泛指琴、瑟等弦樂器。
相較于唐大歷年間“吳中詩派”,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四人則是唐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元白詩派”(或稱“新樂府詩派”)的代表。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元白詩派”重寫實、尚通俗,他們發(fā)起了轟動一時的新樂府運動,并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chuàng)作宗旨。表1所列七首詩作中,收有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各一首,不約而同使用了“弦索”一詞。將各詩進行推敲,詩中“弦索”尤指琵琶樂器的弦或泛指五弦、琵琶(四弦曲項琵琶)、阮咸等琵琶樂器。
琵琶樂器自隋唐以來,在宮廷俗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亦在民間得到廣泛的流傳。古代文獻有秦琵琶、四弦曲項琵琶和五弦直項琵琶的不同形態(tài)。秦琵琶,亦名秦漢子、阮咸,是中國固有樂器,源于秦漢時期的弦鼗。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均為外來樂器。趙維平在《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樂器史》一文中以大量歷史文獻與考古資料為依據(jù),對三類琵琶樂器進行了翔實的論證,并認為在中國的史籍中,“琵琶”多指曲項四弦琵琶,“五弦”指五弦直項琵琶。四弦曲項琵琶由波斯經(jīng)于闐至漢代傳入中原,五弦直項琵琶則自南北朝經(jīng)印度傳入[8]。唐朝是琵琶樂器豐富發(fā)展的時期,《全唐詩》大量詩作及史記文獻有關(guān)于各類“琵琶”的記述,其數(shù)量之多,內(nèi)容之豐富,蔚為大觀。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等人的詩作涉及琵琶形制、曲目、技法、演奏家等多個方面,成為琵琶樂器研究中的重要文獻。
白居易的《五弦彈—惡鄭之奪雅也》的詩作,全篇以趙璧彈五弦為主線,將琴瑟與五弦做比較,談古樂之衰而今樂之盛,道出“人情重今多賤古,古琴有弦人不撫。更從趙璧藝成來,二十五弦不如五”的感慨。趙璧,是唐代貞元年間(785—805)著名的五弦琵琶演奏家,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五弦”條載:“貞元中有趙璧者妙于此伎也?!盵9]
張籍《宮詞》詩中有“黃金捍撥紫檀槽,弦索初張調(diào)更高”一句。“捍撥”指彈奏琵琶用的撥子,因其質(zhì)地堅實而得名?!缎绿茣贰岸Y樂志”中有“象牙為捍撥”的說法,因此,詩中的“弦索”當(dāng)指琵琶樂器的弦。
據(jù)陳寅恪考證,元稹的《連廂宮詞》應(yīng)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10],有“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的詩句,其中“弦索”亦指琵琶?!百R老”即賀懷智,是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著名的琵琶樂人、梨園弟子。據(jù)唐代胡璩《譚賓錄》卷六記載:“天寶中,元宗命宮女教百人為梨園弟子,皆居宜春北院。上素曉音律,時有馬仙期、李龜年、懷智皆洞知律度?!盵11]賀懷智的琵琶技藝高超,深得玄宗、楊貴妃喜愛,并被后人稱道,蘇軾《虞美人·琵琶詞》、辛棄疾《賀新郎·賦琵琶詞》詩作均有記述。
《舞曲歌辭·霓裳辭十首》是王建有關(guān)李隆基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代表詩作。作品以《霓裳羽衣曲》貫穿全文,將二人的悲歡離合,與天上人間,乃至國家興亡聯(lián)系在一起。詩中所述有關(guān)《霓裳羽衣曲》的來源、創(chuàng)作、表演等細節(jié)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赌奚延鹨虑肥翘拼鄻贩ㄇ拇碜鳎衫鎴@弟子演奏,所用樂器據(jù)《新唐書》卷二十二“禮樂志”載:“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鐃、鈸、鐘、磬、幢簫、琵琶……其聲金、石、絲、竹以次作?!彼门谩靶揞i而小,號曰秦漢子,蓋弦鼗之遺制,出于胡中,傳為秦、漢所作”。通過王建詩“中管五弦初半曲”一句,為我們提供了《霓裳羽衣曲》也曾使用五弦琵琶的信息。由此觀之,王建詩中“弦索”所指同樣應(yīng)為五弦、秦琵琶一類琵琶樂器之弦。
由表1所見,《全唐詩》中尚有顧云《池陽醉歌贈匡廬處士姚巖杰》與趙鸞鸞《纖指》兩首詩中使用了“弦索”語詞。顧云(?—894),安徽池州人,《池陽醉歌贈匡廬處士姚巖杰》詩當(dāng)作于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之前顧云肄業(yè)九華山期間,是寫給廬山士人姚巖杰的,文中有“弦索緊快管聲脆,急曲碎拍聲相連。主人憐才多傾興,許客酣歌露真性”的詩句,表明九華太守春日出巡,晴空萬里,醉酒酣歌,席間弦緊管脆,聲聲相連。據(jù)魏晉時期文人嵇康《聲無哀樂論》所述:“琵琶、箏、笛,間促而聲高,變眾而節(jié)數(shù)?!偕w,間遼而音埤,變希而聲清”[12]。也就是說,琵琶、箏、笛之類樂器聲音高而節(jié)奏快,而琴、瑟樂器,聲音低而節(jié)奏徐緩。按顧云詩中“弦索緊快”“急曲碎拍”的描述,其“弦索”非指古琴,當(dāng)以琵琶、箏等樂器居多。
《全唐詩》卷802歸入妓女類,收趙鸞鸞七絕五首,小傳謂為“平康名妓”?!捌娇怠保喾Q平康里,唐長安妓女聚居之地??稼w鸞鸞《柳眉》《檀口》《纖指》《酥乳》《云鬢》五首詩作,分別描寫女性身體的五個部位?!度圃姶筠o典》(修訂本)中有述:“趙鸞鸞,字文鹓,東平(今屬山東)人,趙舉之女。元順帝至正間人。事跡見《剪燈馀話》卷二《鸞鸞傳》?!度圃姟匪?詩,亦出該傳?!盵13]《纖指》一首,其“昨日琵琶弦索上,分明滿甲染猩紅”一句,“弦索”即琵琶的弦。
綜上所述,從《全唐詩》使用“弦索”語詞的情況看,七首作品均寫于中唐以后,最早始于中唐(公元766-835)初期,為顏真卿作于大歷八年(公元773)的《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lián)句》。從所指樂器來看,顏真卿詩中“弦索”當(dāng)為琴、瑟類弦樂器之弦,其余多指琵琶樂器的弦?!跋宜鳌闭Z詞的使用,在“吳中詩派”顏真卿詩中,多與文人雅集、聯(lián)句唱和、寫意抒詠相關(guān),但在“元白詩派”王建、白居易、張籍、元稹四人詩作中,則皆為寫實諷諫、所詠均是宮中俗樂。
中唐以后,琴樂受到統(tǒng)治者冷落,所謂“琴廢笛箏起”,但成為文人階層修身養(yǎng)性、自娛自樂之器。唐南卓《羯鼓錄》:“上(玄宗)性俊邁,酷不好琴。曾聽彈琴,正弄未及畢,叱琴者出,曰:‘待詔出去!’謂內(nèi)官曰:‘速召花奴將羯鼓來,為我解穢!’”[14]由此,中唐以來的宮廷音樂中,古琴僅在雅樂及燕樂的清樂中有少量使用。
漢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相互溝通的絲綢之路,這條商貿(mào)之路亦是文化之路。西域諸國的多元文化進入中原,給我國魏晉至隋唐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與活力,為隨后中原文化的極大豐富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隋初七部樂、大業(yè)中九部樂、唐代十部樂及坐、立部伎,以龜茲樂為代表的外來音樂具有相當(dāng)大的比例。從理論到實踐,從樂舞到器樂,多元的西域文化無一不刺激著唐人的視覺與觀念。作為外來樂器的集大成者,琵琶樂器在唐代宮廷乃至民間得到了廣泛應(yīng)用,其影響是巨大而突出的。在唐代宮廷十部樂中,燕樂、高麗樂、天竺樂、高昌樂、龜茲樂、疏勒樂、西涼樂、安國樂等八部均用到琵琶、五弦??道?、段善本、曹剛、賀懷智、趙璧等一代琵琶樂器演奏名家接續(xù)涌現(xiàn);《琵琶行》《琵琶記》等大批以詠唱琵琶為主要內(nèi)容的詩作層出不窮。琵琶樂人、樂曲、樂器已滲透到了唐代宮廷、百姓生活的各個側(cè)面。伴隨西域外來文化、琵琶樂器在唐代宮廷及民間俗樂中的廣泛應(yīng)用,“弦索”語詞所指也從中唐初期琴瑟樂器之弦轉(zhuǎn)變?yōu)橹泻笃谂脴菲髦?,這實在是人們順應(yīng)時代所進行的自然選擇,是社會潮流在音樂、文學(xué)中的投射。
注釋:
①權(quán)器,顏真卿摯交,隴西天水(今屬甘肅)人。大歷初任校書郎,后客居蘇州。八年為湖州刺史顏真卿判官。參見顏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銘[A].張守富,王汝濤,劉錫山.顏真卿志[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1]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中國曲學(xué)大辭典[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79.
[2]中國舞蹈藝術(shù)研究會.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C].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4.
[3]全唐詩分析系統(tǒng)[DB/OL].http://www.chinabooktrading.com/tang/,北京大學(xué),2008.
[4]殷亮.顏魯公行狀[A].王守富,王汝濤,劉錫山.顏真卿志[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260.
[5]張守富王汝濤劉錫山.顏真卿志[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6]劉大杰.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31.
[7]孔子.張綿周句.孔子家語(下)[M].上海:大中書局.1933.45.
[8]趙維平.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樂器史[J].中國音樂學(xué).2003,(4).34-48.
[9]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A].(唐)南卓,(唐)段安節(jié),王灼.羯鼓錄·樂府雜錄·碧雞漫志[C].北京: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35.
[10]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C].北京:三聯(lián)書社,2001.
[11]胡璩.譚賓錄[A].《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260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9.
[12]嵇康.吉聯(lián)抗譯注.聲無哀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39.
[13]周勛初.全唐詩大辭典(修訂版)[C].南京:鳳凰出版社.2003.301.
[14]南卓.羯鼓錄[A].(唐)南卓,(唐)段安節(jié),王灼.羯鼓錄·樂府雜錄·碧雞漫志[C],北京: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