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實驗小學 王鳳龍
直面失敗 突破難點
——《輕重》教學案例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實驗小學 王鳳龍
【思考問題】:
低年級數學課堂中如何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背景介紹】: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20頁《輕重》。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輕的或重的物體,能大概地比較兩個重量差別較大的物體。但是,作為剛入學不到一個月的孩子,存在著語言理解能力不強、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差的年齡特點。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活動游戲教學,使用鼓勵性評價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但是對于這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卻還是沒有成功突破。
【案例描述】:
一上課,我就引導孩子們興致勃勃地看著課本上的情境圖,趁機提問:“兩只小動物在玩蹺蹺板,你們覺得猴子和小熊誰重???”孩子們齊聲回答:“小熊重,小猴輕?!蔽矣謫枺骸皩?!你們怎么知道的呀?”幾個孩子脫口而出:“因為小猴子翹起來了,小熊壓下去了?!蔽掖蟠蟮乇頁P了這幾個同學,并要求學生們用誰比誰重、誰比誰輕的說法來說一說。接著讓孩子們想辦法比較身邊的兩個物體的輕重,掂一掂、稱一稱……孩子們邊動手邊學邊說,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氣氛活躍,沒有什么很難理解的問題出現,進程似乎很順利。
講“練一練”習題三時,出現的情況令我意想不到。
習題三:有兩架天平,我讓學生分別說說兩架天平上的物體()比( )重(輕),孩子們都能很快回答出來。我又問:“白菜、蘿卜和茄子,什么最重,什么最輕?”有的回答白菜最重,有的回答蘿卜最重,茄子最輕??粗瑢W們有點茫然的表情,我知道這里亂套了。到底是什么問題導致這種情況的發(fā)生?由于時間關系,我匆匆糾正孩子們的錯誤回答,轉到下一題。
習題四:同樣是兩架天平,一架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一條魚和兩只螃蟹,另一架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一條魚和4只蝦,兩個天平都保持平衡,讓孩子判斷,誰輕誰重。
有了上一題的教訓,我更加循循善誘:“同學們,這兩架天平都是平衡的,這是什么意思呢?”有了生活經驗和前面的訓練基礎,孩子們都知道:“意思是兩邊一樣重。”我又小心翼翼地問:“一條魚重還是一只蟹重?”“一條魚重!”我備受鼓舞,接著問:“一只蝦重還是一條魚重?”學生齊答:“一條魚重!”“對,真聰明!再想想,是一只蟹重還是一只蝦重?”這時,孩子們猶豫了??磥恚蟛糠謱W生還沒有建立等量代換的意識,更不用說應用等量代換來解決問題了。這時,下課鈴聲響了,我只好暫時放下這兩個沒成功解決的問題。
回到辦公室,我仔細琢磨課堂上的每個細節(jié),尋找和思考我引導失誤導致學生錯誤解答的原因。習題三的主要問題是學生被什么比什么重(輕)的說法繞暈了。教師忽視引導學生觀察題目中的比較過程,卻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殊不知,訓練口頭表達能力還是為了幫助學生學會比較輕重。習題四的主要問題是學生對等量代換和邏輯推理思想感到難以理解。左思右想,我重新調整教學思路,制做了習題三和習題四的PPT動畫課件,在課堂上嘗試重新突破難點。
第二天,我從習題三開始講起。首先課件演示出示兩架天平,把原來的蔬菜換成了火龍果,蘋果,桃子,讓學生說說第一架天平什么重,第二架天平什么重。學生很容易就看出來了:“第一架天平是火龍果重,第二架天平是蘋果重!”這時,課件畫面上兩種重的水果“當當”的閃了兩下。我立即又問:“對了,比一比重的這兩種, 什么最重?”學生一看,都知道了:“是火龍果最重,天平上火龍果都把蘋果壓沉下去了。”“真聰明!再看看,兩架天平上,哪兩種是輕的?比比什么最輕?”我接著問。有了前面最重的比較方法,許多學生爭著舉手:桃子和蘋果是輕的,桃子最輕,因為桃子翹起來了,蘋果比桃子重,沉下去了。學生的回答令我松了一口氣,方法總算對路了。
接著,我又播放了習題四的課件:左邊天平上的魚和蟹互相調換位置。演示完后,我提問:同學們,魚和蟹調換了位置,天平還能平衡嗎?很多同學都回答能平衡。我又問:“為什么?”有幾個學生舉手了,我請一位學生來回答:“因為只是換位置,東西沒有變?!?/p>
最后,我又演示了一遍課件動畫,形象地比較了魚、蝦、蟹的輕重,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案例反思】:
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應該是師生共同建構知識、和諧交往共同成長的過程。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往是融洽的,貫穿始終的。
對于剛入學一個多月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等量代換意識的培養(yǎng)是重點與難點之一。我在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忽視了邏輯推理思想對剛入學孩子的難度,讓學生在幾個“()比( )重(輕)”的關系中糾纏不清,想要正確進行推理比較就難了。經過課后的反思,針對問題尋找可以有效解決的途徑。我利用了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將習題三和習題四制作成生動的動畫課件,不僅形象地展示了正確的思維過程,將抽象的問題情景化,而且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設計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上,我也調整了思路,抓住對學生的邏輯推理和等量代換思想的培養(yǎng)重點,首先讓學生找出重的兩種物體,比較什么最重,再找出輕的兩種物體,比較什么最輕,這樣引導使學生學會有條理地觀察和思考,是培養(yǎng)抽象邏輯思維的基礎方法。
經過這一節(jié)課,我體會到:低年級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薄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努力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觀察和思考,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順利突破教學重難點。作為一個有思想的教師,不輕易打發(fā)教育中發(fā)生的問題,要為自己保留一份“想方設法”解決問題的心情,與學生一起成長,營造和諧的數學教學活動氛圍。
【案例點評】:
本案例以貼近學生生活、富有趣味性和生活內涵的比較輕重為主題,根據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科學地、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程序。教者能靈活運用PPT動畫教學軟件,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使抽象的教學知識變得形象直觀、易于理解。學生經歷了想一想,說一說,比一比,掂一掂等學習過程,不僅學會了比較輕重的方法,而且發(fā)展了抽象邏輯思維,教學設計理念是先進的。但要把先進的教學設計體現和落實在有效的課堂實踐中,就不得不考慮到學習活動的對象——學生及學生的經驗。本案例的兩次教學實踐的不同教學境況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剛起步,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有層次性地思考問題,如何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這些都是應當思考的問題。難能可貴的是,本案例的教者能正視教學中遇到的困惑,不斷反思并逐步改進,這種精神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