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已到,暑氣未消,各大空調廠商已經打響2017冷凍年的“揭幕戰(zhàn)”。
在“打造智能家居”的趨勢下,空調智能概念被迅速引爆。但國家標準缺失、食業(yè)自身定位模糊一直是空調智能化發(fā)展的瓶頸。另外消費者選購時的主觀體驗也十分有限,更多還是將信任“押”在知名品牌身上。
什么樣的空調才能稱得上真智能?智能項目又是如何擊中用戶痛點?相信這是每位消費者心中的疑問。
2016年7月,《消費者報道》在某知名線下家電賣場選購了海爾、格力、美的、志高、松下及大金等6品牌變頻空調,送至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就耗電量、制冷表現及智能體驗三個大項進行對比測試。
變頻空調在哪種情況下才能真正省電?房間溫度不均勻是導致體質變差的元兇嗎?智能操作實際又能為你省多少心?測評報告將為你一一揭曉。
——專題執(zhí)筆 張德榮
大金、松下8小時能耗相差超過1度電
結果顯示,空調設定在23℃時,6款空調8小時耗電量相差較大。其中表現較好的大金和志高均在兩度電以內。
張德榮
2016年6月,《消費者報道》發(fā)起一項關于空調購買意向的問卷調查,在548名受訪者中,71.35%的人表示更注重空調是否省電,而將近九成受訪者表示選購時會參考能效等級。
那么,市面上同屬1級能效的變頻空調在省電效果上又會有多大差異呢?
今年7月,本刊將海爾、格力、美的、志高、松下及大金等6品牌的大1匹、1級能效變頻空調送至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分別測試它們正常工作1小時、8小時的耗電量。
結果顯示,空調設定在23℃時,6款空調8小時耗電量相差較大。其中表現較好的大金和志高均在兩度電以內。
測試工程師指出,如果工作在不恰當條件下,變頻空調將無法“切換”至低功率運行狀態(tài),有可能比定頻空調更耗電。
大金、志高一晚耗電均在兩度以內
按照中央氣象局定義,日最高氣溫大于等于35℃的日子為高溫日。另外根據國家標準GB/T7725-2004《房間空氣調節(jié)器》要求:溫帶氣候銷售的空調產品進行額定制冷工況測試的室外初始溫度為35℃。
因此,本次測試將室外初始溫度設置為35℃。由于室內外溫差受建筑材料、房間朝向等因素影響,故將室內初始溫度設置為30℃。
測試開始前,實驗員利用熱平衡室模擬出一個室外35℃/室內30℃的測試環(huán)境(待其達到溫度要求后,關閉熱平衡室的工況控制系統(tǒng))。另外我們在熱平衡室里布置兩個60W的熱負載,來模擬兩個成年人的身體發(fā)熱量,然后讓受測空調開始工作(遙控器溫度設置為23℃,模式為額定模式)。(如圖1)
空調測試房間(熱平衡窒)的熱負載分布(圖1)
結果顯示,6款空調在第1個小時里,整體耗電量爬升得比較快,而溫度穩(wěn)定后直到整個測試結束,耗電量均保持穩(wěn)定增長。測試工程師向本刊記者解釋:“對于變頻空調,從初始溫度下降到目標溫度,壓縮機都是以最大功率來運行的,到達目標溫度后一般以較低功率來維持溫度的穩(wěn)定?!?/p>
雖然6款空調均屬1級能效,但在8小時耗電上,只有大金和志高在2度電以內,與耗電量較高的美的、松下相差近1度電。假設用戶一年需要空調制冷3個月,每天8小時,以0.66元/度的電費計算,1度電/天的差距一年下來能節(jié)省近60元。(如圖2)
我們注意到,耗電量最高的格力將近5.5度電,與其它品牌相差甚遠。
變頻空調的電參數曲線一般為“凹凸型”。但根據測試報告,格力樣機的工作曲線顯示其在8小時內并未以“變頻”方式工作,與其它5款樣機有6品牌空調電參數工作曲線(圖3)
針對這一情況,測試工程師向本刊記者說明:“室外溫度監(jiān)控顯示,格力室外機的工作溫度達到50℃,比其它樣機(約40℃)要高。這意味著室內的熱量被較快地轉移到室外側,加上室外溫度沒有被恒定,室外的熱量積累可能導致室外機的工作頻率無法下降?!?/p>
考慮到格力樣機在測試中不符合變頻空調的正常工作原理,故本次不將格力“8小時耗電量”列入總評分。
部分消費者誤認為,買了變頻空調在省電上就一勞永逸了。測試工程師向消費者發(fā)出忠告:“變頻空調省電的關鍵是到達預設溫度后,壓縮機以較低功率運行。如果消費者使用時頻繁進出房間或不注意房間的保溫(關好門窗等),使得房間溫度與預設溫度有差距,會令壓縮機一直以較高功率運行,從而造成耗電量的增加?!?/p>
他補充道:“如果空調的制冷面積無法應付房間實際要求,同樣會迫使壓縮機以較高功率運行。一般來講,變頻空調滿載運行的耗電量比定頻空調還要高?!?/p>
在空調選購上,本刊建議消費者不能僅僅參考“空調一房間面積匹配表”,因為這忽略了空間體積,即房間高度的影響,同時我們要綜合考慮樓層、房間朝向等外部因素,當然切勿因為省錢選購不符合房間體積的空調,否則“以?。ㄆ悼照{)帶大(體積房間)”將得不償失。
犧牲舒適性的省電都是“耍流氓”
2016年1月,美的與格力在微博上的互撕事件徹底炸開了空調行業(yè)的鍋,同時也引來不少消費者質疑:“一晚低至1度電”、“1赫茲變頻”到底是實用創(chuàng)新還是宣傳噱頭?
記者從業(yè)內人士口中了解到,美的“一晚1度電”的大致測試工況為室內27℃/室外30~C。
不過,測試工程師指出:“測試環(huán)境(熱平衡室)的保溫性能較好,而空調在實際使用中會受墻體保溫性能、溫度濕度等因素影響。測試數據可作為對比參考,但不宜完全套用于現實。
除了美的的ECO模式外,其它品牌也有各自的省電運行模式。面對本刊記者對這些模式實際省電效果的提問,蘇寧線下賣場的海爾銷售員表示:“假如空調設定在26℃,開啟省電模式后,房間溫度可能會穩(wěn)定在28℃左右?!?/p>
那么,市面上的省電模式是否意味著要以犧牲舒適性為代價呢?
在國家標準中,家用變頻空調的性能主要受GB/T 7725-2004《房間空氣調節(jié)器》及GB21455-2013《轉速可控型房間空氣調節(jié)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兩個標準規(guī)范。但這兩個標準只對制冷效率、能效比等能耗指標作出規(guī)定,而未對空調的制冷舒適性作出明確要求。
一名不愿具名的工程師向本刊記者提到:“國家標準對于電器的能耗要求是比較嚴格的?!庇浾咦糇C發(fā)現,變頻空調、洗衣機的能效等級均在2013年被更新。
他補充道:“大部分中國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還處于初級階段,比較注重經濟性,就算關注性能也大多傾向于空調的制冷速度,而忽略了空調的制冷舒適性?!?/p>
針對“1赫茲變頻”概念,廣東檢驗檢疫技術中心電氣實驗室高級工程師姜華指出:“空調工作在超低頻的時間是非常短的。以8小時測試為例,實際處于超低頻工作的時間可能不會超過15分鐘。另外空調壓縮機長期工作在超低頻狀態(tài)下,是會降低其使用壽命的?!?/p>
對此,測試工程師也表示:“廠商在空調出廠時會按照需要預設好空調的工作頻率范圍。但在1赫茲工作頻率下,壓縮機會運轉得很慢,基本沒起到制冷效果?!?/p>
從根本上講,過多注重省電,脫離實際使用效果以及舒適性的技術創(chuàng)新其實都是在“耍流氓”。
伴隨空調的智能發(fā)展,“睡眠曲線定制”能為用戶錢包節(jié)省不少。它能讓用戶根據自己需要預設空調不同時間段的運行溫度。假如用戶想在深睡眠到清醒時段調高空調溫度,那么他睡前可在APP上預設,一來避免打斷自己的睡眠過程,二來節(jié)省電費,更重要的是滿足了舒適性的個性化定制。
本次測試的6款空調中,4個國產品牌的互聯APP上均搭載該項功能,其中美的和格力的溫度定制精確至1小時;海爾為半小時;志高精確至每分鐘,同時還能定制風速及擺風。
松下、格力、美的制冷舒適性較差
空調設定在23℃時,6款樣機中,只有大金的房間溫差能保持在2℃以內。另外,松下、格力、美的的房間平均溫度均低于21.5℃,最低溫度甚至錄得低于19℃,與房間預設溫度相距甚遠。
張德榮
除了“省電”這個消費者耳熟能詳的特點外,變頻空調的優(yōu)勢還在于能避免房間內出現較大溫差。
2016年6月,《消費者報道》進行了一項關于空調日常使用的問卷調查,在548名受訪者中,有215人表示曾經遇到“房間溫度不均勻或時冷時熱”的困擾。
為了幫助消費者找出市面上控溫精度高的產品,本刊向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送檢了市面上熱銷的6品牌大1匹、1級能效變頻空調,分別測試其制冷舒適性及制冷速度。
結果顯示,空調設定在23℃時,6款樣機中,只有大金的房間溫差能保持在2℃以內。另外,松下、格力、美的的房間平均溫度均低于21.5~C,最低溫度甚至錄得低于19℃,與房間預設溫度相距甚遠。
多款空調致房間溫差超過2℃
變頻空調的工作原理是從“省電”出發(fā),通過改變壓縮機的轉速以維持房間的設定溫度。區(qū)別于定頻空調頻繁開關壓縮機,變頻空調在整個工作過程中,室內溫差更小,帶給用戶的舒適感知也較好。
考慮到國家標準中并沒有涉及“制冷舒適性”的測試細則。本刊決定從用戶實際體驗出發(fā),并綜合測試工程師的意見,將空調在工作過程(30min至8h)內的房間溫差及平均溫度作為衡量制冷舒適性的兩個指標。(如圖4)
在本次溫度考察中,為了最大程度模擬消費者的溫度感知情況,實驗員以空調的中心與地面的垂直平面為對稱平面,布置了9個測溫點。(如圖5)
GB/T 7725-2004《房間空氣調節(jié)器》規(guī)定,空調在正常使用下,當設定溫度在18至30℃之間的某一溫度時,其允許的溫度調節(jié)范圍在±2℃之間。
本次檢測的6款空調的設定溫度均為23℃。也就是說,在整個測試過程中,房間溫度可以在21℃至25℃之間變化。
從9個測溫點的數據來看,大金和海爾的溫度變化在標準規(guī)定的范圍內。而松下、格力、美的的個別測溫點的最低溫度甚至錄得低于19℃。(如圖6)
測試工程師指出:“這一推薦性標準的限值要求相對籠統(tǒng),并沒有規(guī)定測試細節(jié)。”
但考慮到本次測試數據是在保溫眭能較好的熱平衡室錄得,且測試過程禁止所有人員出入。理論上,錄得的溫差值會比消費者日常使用時低。
即便在這個相對理想的環(huán)境下,我們發(fā)現只有大金各測溫點的溫差能全部保持在2℃以內,而其它品牌的溫差普遍在2.5℃至3℃左右。
溫差過大,最直觀的感受是“時冷時熱”,也有可能導致用戶感冒。
除了一整晚下來的“時冷時熱”,為何有用戶抱怨房間溫度不均勻,不同的位置冷熱感不一樣呢?
測試工程師向本刊記者解釋:“因為冷空氣下沉,所以制冷房間的下部溫度會比上部低,所以建議使用上下鋪床的房間可將導風板設置為與地面水平,這樣可以加強冷空氣的流動,減緩房間上下冷熱不均的情況。另外,空調的風機一般位于空調掛機的右半部,這可能導致左邊的出風量相對右邊高,消費者可將左右導風板稍微向右調節(jié)?!?/p>
從平均溫度上看,大金表現理想,各測溫點的平均溫度均接近預設溫度;而松下、格力表現稍遜,均在21℃以下。(如圖7)
測試工程師指出:“這可能與回風溫度傳感器的靈敏度有關,它沒有及時根據房間溫度調整制冷運行狀態(tài),也可能與廠商的設計有關。
“一分鐘速冷”仍是夢
據本刊的問卷調查顯示,59.49%的受訪者指出選購空調時看重其制冷能力。夏日炎炎,“出門5分鐘,流汗兩小時”成了大家的真實寫照。消費者最盼望的是自家空調能快速帶給他們一個清涼的環(huán)境。
為了測試出6款空調的制冷速度,實驗員記錄了空調運行1分鐘、5分鐘、10分鐘下,9個測溫點的平均溫度。
結果顯示,在制冷舒置性表現較好的大金,在制冷速度上欠佳,運行10分鐘后的房間溫度高于預設溫度超過2℃,而其余5款均下降到23~C附近。(如圖8)
另外,6款空調工作1分鐘后的房間溫度只比原來室溫的300C降低了不足2℃,而工作5分鐘后的溫度依舊與預設溫度23 oc存在差距。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市面上部分廠商宣傳的“60秒速冷”、“1分鐘速冷”的制冷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4個國產品牌均有配套使用的手機APP,用戶可通過該APP遠程遙控空調的運行狀態(tài)。這樣一來,消費者到家之前即可預先開啟空調,避免了制冷需時較長的尷尬。
家電行業(yè)分析師梁振鵬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消費者在傳統(tǒng)觀念上會比較注重空調的制冷速度,但隨著智能控制的引入,空調的操控及調節(jié)將變得更加靈活,未來空調的發(fā)展將更多落在制冷舒適性這個用戶體驗上,這也對企業(yè)自身的產品設計有更高的要求。”
某空調廠家研發(fā)部負責人向本刊記者介紹:“在產品開發(fā)階段的控溫及舒適性測試中,研究員會在環(huán)境實驗室中布置上百個測溫點來綜合考察?!敝靖摺⒑栔悄苤笖递^高
志高、海爾的智能表現更顯優(yōu)勢。
志高空調在聯網下,總部的大數據云平臺能實時監(jiān)測空調的運行狀態(tài);海爾空調能夠一鍵實現內部自清潔。
張德榮
“智能化”成為了空調行業(yè)當下的熱詞?!断M者報道》發(fā)起的關于空調購買意向的問卷調查即顯示,548名受訪者中,81.57%的人表示會考慮選購智能空調,16.61%的人持觀望態(tài)度。
但國家標準缺失一直是空調智能化發(fā)展的瓶頸。市面上的智能空調似乎更多是處于“手機APP遙控”的初級階段。
一方面是產品智能升級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卻是標準缺失、產品定義模糊的尷尬。
2016年7月,為了呈現當下空調產品的智能成果,本刊在線下家電賣場選購了海爾、志高、美的、格力4款可連接手機APP使用的空調以及松下、大金2款擁有特色功能的空調,立足于智能控制、售后保養(yǎng)等多個智能項目進行對比評判。
其中,志高、海爾的智能表現更顯優(yōu)勢。志高空調在聯網下,總部的大數據云平臺能實時監(jiān)測空調的運行狀態(tài);海爾空調能夠一鍵實現內部自清潔。
國產品牌均有配套APP實現智能控制
今年8月,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發(fā)布了《家用房間空氣調節(jié)器智能指數測評規(guī)范》。雖然如此,國家標準關于智能空調的落實才是結束業(yè)內“智能化定位模糊”的關鍵。
其中,空調控制是用戶交互體驗中最直觀的環(huán)節(jié),產品的智能設計也主要落在它上面。以下測試模塊稱為智能控制,即手機APP操控體驗。
海爾、志高、美的、格力4款空調均有配套使用的手機APP,可控制空調的運行狀態(tài),包括模式、溫度、風速及送風。而松下、大金的所有功能操作則集成于遙控器上。
在完成用戶注冊,空調連接好路由器、手機連網的情況下,4款國產品牌的APP均能實現對空調的遠程/近程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格力的近程控制是通過局域網完成,而當用戶有遠程控制需要時,則要在近程控制基礎上通過IE瀏覽器完成用戶注冊,并在手機網絡設置上重新設置。除了美的外,其它3款空調均能被多臺手機同時操控。
從用戶體驗角度出發(fā),空調遙控器較難實現的控制功能應該被集成到手機APP上。如4款APP均有搭載“睡眠曲線定制”功能,以方便用戶調整空調各個時段的運行溫度。其中志高的溫度定制能精確至每分鐘,而且可實現風速及擺風定制。(如圖9)
相關醫(yī)學研究指出,人體體溫在深度睡眠中會下降?!八咔€定制”可自定義提高睡眠后階段的設定溫度,既保證了舒適性,又能省電。
另外,海爾的APP在智能模式上可添加多個小場景;格力能通過用戶在APP上輸入空調于房間的布局實現區(qū)域送風,而且用戶可在APP上設置空調的運行噪聲。
志高大數據云平臺能對空調實時監(jiān)控
夏日熱浪滾滾,如果空調出現故障,維修可以說是刻不容緩。但本刊發(fā)起的關于空調使用的問卷調查即顯示,24.09%的用戶表示曾遇到“售后維修人員跟進速度慢”的情況;29.01%的用戶抱怨“售后維修人員不明確告知故障情況,亂收費”。
如果能將售后維修與APP聯系在一起,對消費者而言會是一個體驗升級。以下測試模塊稱為智能診斷。
其中,海爾、美的及志高的APP上帶有“一鍵檢測故障”功能,這個設計也讓用戶更方便了解空調的實際故障情況,省去在說明書上查閱故障代碼的步驟。
為了測試故障診斷的準確性,本刊委托實驗室模擬出兩種故障。在第一種故障測試中,實驗員拔掉6款樣機的互連線(室外機與室內機的連接線)。在10分鐘內,6品牌空調均在機身或遙控器上顯示出相應故障代碼。
在第二種故障測試中,實驗員在冷機狀態(tài)下斷開冷媒管并開啟樣機。結果顯示,志高在機身與APP上均顯示出相應故障代碼,大金及松下在機身上顯示,而海爾、美的及格力經過APP上的一鍵檢測后,并未顯示出相應故障代碼。(如圖10)
值得一提的是,志高在說明書上聲稱受測空調帶有“云診斷”功能,其大數據云平臺能對每臺售出空調的采集系統(tǒng)、制冷系統(tǒng)等進行在線檢測。為此,實驗員于8月16日18時03分模擬出“冷凝管盤高溫保護”故障并用手機APP進行一鍵診斷。
結果,受測空調綁定的手機于當日的20時06分收到志高大數據云平臺客服員的電話回復,回復中,該客服員向用戶反饋空調的故障情況并承諾安排用戶所在地的維修點進行服務。隨后,該手機于8月17日08時54分收到維修點的預約上門維修申請。
這個功能對消費者來講,能提升故障的“透明度”;對企業(yè)來講,一體化的售后跟進也能避免出現“亂收費”現象,影響品牌形象。
另外海爾空調能實現一鍵自清潔,主要工作原理為冷凝水回流,根據官網宣傳,該功能能夠對深藏在蒸發(fā)器中的灰塵進行清潔。
從事空調安裝工作的李師傅告訴本刊記者:“平時用戶一般只能清潔到空調的前面板和濾網,很難觸及到內部的風機及其它部分。而這些部分同樣積聚了較多灰塵?!?/p>
長期使用未被清潔的空調,會引發(fā)空調?。侯^暈惡心、疲勞困倦、咳嗽打噴嚏、皮膚過敏等。小孩子則特別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
廣州微生物中心黃耿鴻工程師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自清潔的空調應該滿足內部表面光滑,清洗時用水或高壓空氣噴灑,把塵埃之類的物質清除,微生物沒有營養(yǎng)成分,自然生長不起來?!?/p>
他向消費者建議:“每6個月至少要對空調內部進行一次深層清潔?!?/p>
本刊綜合“智能控制”、“智能診斷”等多個項目對6款空調進行智能指數評判,其中志高與海爾能較好針對用戶痛點。
在數據交互上,志高能根據天氣預報信息調整除濕運行狀態(tài),應付南方的潮濕天氣。
在平臺搭建上,海爾APP上的社區(qū)信息比較豐富,能實現較強的用戶粘性。
至于美的、格力的智能效果則中規(guī)中矩。松下及大金兩個日系品牌由于沒有配套使用的手機APP,在控制上依賴于遙控器,比較傳統(tǒng)。
志高、海爾綜合表現較好
結果顯示,國產品牌中。志高、海爾的智能指數相對較高,在耗電量和制冷效果兩項基礎指標中也有不俗表現,而大金和松下兩個日系品牌的智能體驗仍停留于遙控器階段。
張德榮
隨著云服務、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產業(yè)的日益發(fā)展,空調“智能化”的概念也被迅速引爆。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發(fā)布的《2016冷年中國智能空調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6冷年智能空調占整體空調銷售量比例由2015冷年的8.68%提升為15.16%,銷售額占整體空調比例也達到了17.02%。
不過,生產商賣力宣傳的另一面,是消費者對智能體驗存在疑問?
2016年7月,《消費者報道》向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送檢了市面上熱銷的6款1級能效變頻空調,就智能體驗、耗電量、制冷表現三個大項進行對比評判。
本刊結合消費者實際體驗,對“制冷表現”、“耗電表現”、“智能體驗”三個大項的評分權重設置為40%、35%、25%。
結果顯示,國產品牌中,志高、海爾的智能指數相對較高,在耗電量和制冷表現兩項基礎指標中也有不俗表現,而大金和松下兩個日系品牌的智能體驗仍停留于遙控器階段。
本刊記者線下走訪發(fā)現,進口品牌空調基本沒有配套使用的手機APP。就國內外對比來看,可能有人會質疑:當代空調的智能體驗是否僅僅將手機APP當成第二個遙控器?
其實手機APP是空調遙控器一個很好的延伸。因為遙控器上的紅外傳感控制需要精確對準;而手機APP可通過網絡實現近程/遠程控制。另外,以本次測試的“睡眠曲線定制”功能為例,它需要用戶預設各個時段的運行溫度,這在遙控器上較難實現。
從“傳統(tǒng)使用觀念”出發(fā),人控制空調,空調服務于人。如何讓空調處于一個合適的運行狀態(tài),除了需要人去控制外,還需要空調給用戶“建議”。這其中,“數據交互”便成了智能空調發(fā)展的突破口。
首先,空調要與環(huán)境進行數據交互。
“自適應”是空調收集所在地天氣數據并進行運行調整。以本次測試中志高空調的“云除濕”為例,它通過網絡收集天氣預報數據并調整除濕運行狀態(tài)。當然,“自適應”的數據準確性仍有進步空間,除了室外機傳感器的提升外,更重要的是天氣數據要精確到用戶所在街道,而不僅僅是一個城市。
“自診斷”也是環(huán)境數據交互的一種表現形式。以志高的“云診斷”為例,其后臺的云數據中心能對售出的每一臺空調進行實時監(jiān)測,一旦出現運行異?;蚬收?,將有售后人員主動跟進。當然,部分非電控故障仍需由用戶點擊APP上的“一鍵檢修”才能被后臺跟進,這是一個進步空間。
其次,空調要與人進行數據交互。
當下,無人駕駛技術被深度挖掘。同理,“自學習”將會是智能空調的一個發(fā)展趨勢??照{應該能主動收集并記錄用戶過往的設定數據,通過“學習”,分析出多個針對不同需要的運行模式。比如,用戶在盛夏的常設溫度為23℃,在初秋為27℃,空調應該“學習”不同環(huán)境溫度下的用戶需求。當然,“即時學習”也很重要,比如空調能感知用戶睡眠位置,馬上調整風向,避免直吹風影響制冷舒適性等。
空調的內部清潔一直是難題,因為用戶最多只能清潔濾網,而無法做到內部的深層次清潔。以海爾空調為例,用戶點擊遙控器上的“自清潔”,空調能夠通過冷凝水回流完成清潔,這除了能解決深層清潔的難題外,還滿足了用戶的被動需要。當然,空調能通過定期或自我檢測主動完成清潔會是將來的進步方向。
隨著智能空調消費需求的逐步提升,特別是90后將會成為消費主體,空調的生產格局將發(fā)生根本性轉變,互聯工廠,生產環(huán)節(jié)物聯網應用以及品質化工匠精神等將成為智能空調企業(yè)必備的制造基礎,行業(yè)將會進入到一個比拼企業(yè)整體智能制造基礎創(chuàng)新和企業(yè)內部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的新階段。
但不管怎樣,擊中用戶使用痛點,打造全方位用戶體驗才是智能空調發(fā)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