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永良
案例:王某是某中學的初一學生。一次,王某在上課期間的惡作劇行為被班主任發(fā)現(xiàn)。于是,班主任嚴肅的批評了王某,并且讓其公開做檢查。然而,王某并未收斂,經(jīng)常做一些惡作劇,多次受到班主任批評。學期末,王某沒有參加期末考試,輟學在家。王某母親認為,班主任多次當眾批評,致使王某成績下降,最終輟學,班主任侵犯了王某的名譽權。王某母親將班主任和學校告到法院,要求班主任和學校賠禮道歉、恢復名譽、賠償損失。法院審理認為,班主任和學校沒有侵犯王某的名譽權,駁回訴訟請求。
分析:《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第16條規(guī)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边@是法律賦予班主任的批評教育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27條規(guī)定:“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不得開除?!睂W校對學生的批評教育,是通過老師實施的,這是法律賦予所有教師的批評教育權。
本案中,班主任老師對王某的惡作劇行為,進行公開批評,是在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是在正常履行法定職責。王某的母親認為,班主任老師的公開批評,侵犯了王某的名譽權,但班主任老師和學校不予認可,法院也沒有予以支持。這說明,班主任老師對王某的批評,沒有侵犯王某的名譽權。
那么,侵犯名譽權應當符合哪些構成要件呢?
第一,有侵害行為,包括以下方式:1、侮辱,即以暴力或者其他方式貶低他人人格,毀損他人名譽的行為,包括:暴力侮辱,即對被害人施以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使其人格、名譽受到損害;語言侮辱,即用語言對他人嘲笑、辱罵,使他人蒙受恥辱、名聲敗壞;文字侮辱,即通過書寫文字、圖形對他人進行侮辱,使他人人格受到貶損。2、誹謗,即捏造并散布某些虛偽事實,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包括語言誹謗和文字誹謗。誹謗與侮辱的基本區(qū)別是:誹謗通過傳播不利于他人名譽的虛偽事實或者以他人傳播的虛偽事實為依據(jù)進行不利于受害人名譽的不當評論,使社會上其他人相信是真實的,達到誤導他人認識的作用;而語言或者文字侮辱則不具備誤導他人認識的作用,社會上的其他人一般不會相信侮辱的內(nèi)容是真實的。
此外,侵害行為還包括新聞報道失實、文學作品使用材料不當、無證據(jù)而錯告或者誣告等,這些行為都是違法行為。班主任老師的批評教育,屬于履行職責的行為,不屬于侮辱、誹謗等侵害行為。
第二,有損害事實,包括三個層次:1、名譽損害,主要表現(xiàn)為受害人社會評價降低,而社會評價降低的后果是:社會其他成員對其產(chǎn)生不良看法,出現(xiàn)不利于受害人的各種議論、評論甚至攻擊;使受害人在社會生活中受到孤立、冷落等;使受害人在職業(yè)、職務、營業(yè)等方面發(fā)生或者可能發(fā)生困難。2、精神損害,即受害人表現(xiàn)出的一種反常精神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包括:憤怒、憂慮、痛苦、煩惱、暴躁、好斗、羞愧等非正常狀況;短時的失眠、記憶減退、神經(jīng)質(zhì)、反應遲鈍等情況;長期的精神障礙或者疾病等。3、財產(chǎn)損害,是侵害名譽權的一種間接后果,主要包括:受害人為了治療嚴重精神損害而支出的醫(yī)療費用;受害人因為名譽權受到損害,可得的收入減少或者喪失;受害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權,針對侵害人的侵害行為而澄清事實和進行訴訟所支付的必要的費用等。
第三,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名譽造成損害,還希望或者放任這種損害結果發(fā)生。過失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后果應當預見或者能夠預見,卻因疏忽大意而未預見到,或者雖已預見到但輕信不會發(fā)生。過錯程度決定承擔民事責任的輕重,故意重于過失。班主任的批評教育,其目的是教育王某改正錯誤,不存在主觀過錯。
第四,有因果關系,即侵害行為與受到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侵害行為與受害人社會評價降低的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不證自明的,無需特別舉證;而侵害行為與受害人精神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則需要受害人進行證明。侵害行為與受害人財產(chǎn)損失的因果關系,也需要受害人舉證、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