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復達
?
清末民初憲政理念淵源探析
李復達
(廣東東軟學院 信息技術與商務管理系,廣東 佛山 528225)
清末民初的憲政理念衍生于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時代環(huán)境中,它是有識之士探索救亡圖存、尋求富強之道的產物。清末民初憲政理念的產生既是西力倒逼的結果,也有其發(fā)展的內在理路,它是近代救亡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內在爆發(fā)。清末民初憲政理念直接來源于西方豐富的憲政思想,同時也與中國的思想文化傳統(tǒng)有著某些契合之處。
清末民初;憲政理念;淵源
近代中國歷史是屈辱的歷史,同時也是自強的歷史。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一批有識之士為挽救民族危機,進行了不斷地探索和嘗試。近代中國的救亡圖存,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演變,這一演變趨勢雖不能絕對理解成由低級向高級的過渡,但至少反映了中國人在尋求民族富強之路上認識的逐漸加深。清末民初的憲政理念,必然地涵納在這一過程中,成為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產生于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直接受到西方憲政思想的影響,并吸收了傳統(tǒng)思想文化資源。
任何一種思想理念的產生都與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它超越于時代卻又深深植根于時代中。一種思想理念能否被一個國家和社會接受,接受度如何,是由這個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程度決定的。一種思想理念能否演變成思潮,也與時代之呼喚與否息息相關,誠如梁啟超所言“能成潮者,則其思必有相當之價值,而又適合于其時代之要求者也”[1]13。
(一)物質和文化雙重危機的時代背景倒逼憲政理念之萌生
憲政民主是一個舶來品,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語境中并沒有這樣的文本表述。近代中國憲政理念究竟緣于何時尚存爭議,因為中國早期的啟蒙思想家已有涉獵西方憲政思想者,如魏源等,但他們對西方憲政理解甚淺,并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憲政理念的萌生。從微觀層面論之,清末民初憲政理念的產生,當從維新思想家算起,他們對西方民主憲政的理解較為深刻,并且在憲政理念到憲政實踐的轉化方面做出嘗試。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民主憲政理念,是清末民初憲政思想發(fā)展的高峰。革命派的憲政理念更為成熟,除在理論體系上更完善外,在政治制度的設計上也更具實踐意義。
自鴉片戰(zhàn)爭后,中華民族的生存危機日益嚴重,擺在國人面前的已然不是好與不好的問題,而是在與不在的問題,民族救亡從未有如近代這樣迫切,正如李鴻章所說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危機自不必說,近代的危機不僅限于物質層面,還體現(xiàn)在文化上。物質層面的不足可以通過興辦洋務得以彌補,文化的不足實在是十分急迫的。中國士人最引以為豪的是“道統(tǒng)”所在,這在很大程度上調適了國人內心的落差。但到了近代,有識之士發(fā)現(xiàn)中國的內憂外患已經嚴重到“道統(tǒng)”外移了。洋務思想家如文祥以“爵士房”和“庶人房”看待議會制度,早期維新思想家更直接斷定西方的民主憲政“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焉”[2]327。
物質和文化雙重危機的時代背景倒逼憲政理念的萌生,就物質層面而言,有識之士認為通過憲政可以實現(xiàn)富強,尤其甲午戰(zhàn)爭和日俄戰(zhàn)爭中日本的勝利,為憲政做了最好的注腳,它“刺激了中國人士的覺醒,相信立憲可以救亡圖存,并積極投入到立憲的運動當中”[3]64,以至于民主憲政成為社會共識,就連滿清政府也認為“立憲一事,可使我滿洲朝基永久確固”[4]70,言下之意是,如果不行立憲,則國家可能不會永久確固了。就文化層面而言,文化危機逼迫中國必須實行憲政,重拾道統(tǒng),鄭觀應就主張以西方民主制度為鏡鑒,“上效三代之遺風,下仿泰西之良法”。到了民初,孫中山仍在強調我國民傾慕三代之治,而且“三代之治實能得共和神髓”[5]172,中國要承三代之意,實行民主共和,如此方能挽救民族危機。
(二)近代社會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內在理路使然
中國的近代化是外力開啟的,近代化程度的加深和近代社會的發(fā)展,也離不開外力的作用。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創(chuàng)造了文明發(fā)展中的“挑戰(zhàn)—應戰(zhàn)”模式,著名漢學家費正清也始終強調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外因,近代著名史學家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書中也采用了“挑戰(zhàn)—應戰(zhàn)”的分析框架,外力之影響是重大的。但不能因此忽視了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清末民初的憲政思想雖是舶來品,但能自然嫁接,并成為普遍共識,是有其內在原因的。
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歷經幾千年的傳承,看似連綿不斷,實際上以宋代為界出現(xiàn)了宋以前和宋以后的兩種文化。宋以后的中國文化一方面趨于保守,以道統(tǒng)自居;一方面拋棄實用,崇尚空談。這一文化基因一直延續(xù)到明朝滅亡,明亡后,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進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顧炎武以“亡國”與“亡天下”的劃分、王夫之以氣論哲學、黃宗羲以紳權制約皇權等對宋以來的文化進行矯正,重拾經世致用的文化傳統(tǒng)。這一批判對清乃至于民國時期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都有深遠影響。它成為清末民初憲政理念一個重要的內在來源,正如金觀濤所斷定的“成為接受現(xiàn)代思想的本土資源”[6]。
就內在理路而言,一方面,清末民初的憲政理念承襲了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道統(tǒng)”因子,清末民初的有識之士大凡倡言民主憲政者,多以西方民主憲政與“三代”相類比,少有低人一等的姿態(tài),在他們看來西方的憲政與中國的政治傳統(tǒng)并不捍格,西方有的,中國亦有,只是有待于挖掘和承繼,這是西方憲政理念得以成為共識的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清代接繼明末清初思想家們的傳統(tǒng),注重經世致用,批判專制私權。從乾嘉學派到近代經世思想家,無不在遵循著這一傳統(tǒng),而且從憲政提倡者們對黃宗羲等人的關注和頌揚來看,判定清末民初憲政理念,受近代社會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內在理路影響,應無大的問題。
清末民初的憲政理念直接來源于西學,倡導憲政者大多有西學的背景,或者在歐美國家留學,或者致力于鉆研西學書籍,憲政倡導最力者如郭嵩燾、嚴復、孫中山等無不是如此。西力的入侵本身就促使國人反思自己,并自覺或不自覺地學習西方,與此同時西方的強大也神圣化了憲政,更激發(fā)了有識之士們學習憲政的熱情。清末民初的憲政理念所采西學內容豐富,但大致有三種,即社會進化論、民權論、三權分立說。
(一)社會進化論
社會進化論是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在社會學層面的體現(xiàn),代表人物有赫胥黎、斯賓塞等。該理論認為社會的進化與生物的進化一樣,遵循著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產生的影響頗大。嚴復是最早接觸社會進化論的中國人,他翻譯了《天演論》和《群學肄言》,打開了國人了解社會進化論的通道,對國人救亡圖存的熱情有極大的激發(fā)作用。
社會進化論以生物進化論為類比,強調社會的進化遵循著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法則,社會的進化是一個生存競爭的、不斷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社會進化論者認為“文明就是人的潛在能力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下的發(fā)展”[7]228,言下之意即是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根據(jù)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進行調節(jié)適應。社會進化的總體趨勢是不變的,但并非絕對的,對于有些社會而言“進步則不是必然的,甚至是不可能的”[8]107,這樣的社會如果不能進步則必然被淘汰。
社會進化理論對于當時的國人來說,無疑是一記驚雷。彼時的中國就面臨著不進步就被淘汰的問題。嚴復以社會進化論觀照中國社會,指出了民族救亡的緊迫性。康有為對社會進化論深以為意,認為“優(yōu)勝劣敗,乃天則之自然”[9]263,他以進化論為分析架構,貫通傳統(tǒng)的“三世說”,認為“升平世”是君主立憲,“太平世”為民主共和。孫中山對進化論大為贊賞,認為進化論的出現(xiàn)使得“世界思想為之一變”,從而引得“各種學術,皆依歸于進化”[10]141。孫氏認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理論,他把人類歷史分為四個時期,“人同君主爭”是第四階段,進而彰顯了民主共和的意義。由此可見,社會進化論對清末民初憲政理念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二)民權論
民權論是西方近代出現(xiàn)的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為近代啟蒙思想家盧梭。民權論的核心觀點是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等。人是獨立個體,生來自由平等。民權與君權相對立而存在,君權以君為本,民權以民為本,國家是平等的民共同締結契約組成,君是民共推產生,非君擇民,而是民擇君。也就是說民在先,君在后,民為本,君為末。既然民可共推君,也就可以共廢之。民權論對清末民初憲政思想的產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國人的思想,“民本君末”的政治觀,是憲政理念得以成為共識的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礎。
清末民初提倡憲政者無一不注意民權的,譚嗣同主張“君末也,民本也。天下無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豈可因君而累及民哉”[11]50,從上述言論可以看出,譚嗣同受盧梭等人民權論之影響很深刻。梁啟超在自由民權的倡導上更為得力,他甚至激烈地斷定民權興則國權才能立,民權一旦衰亡則國權也將不復存在了。維新派思想家如黃遵憲、唐才常等人都以西方民權的概念,以天賦人權和社會契約理論解釋近代中國政治,尤其是甲午戰(zhàn)爭后,民權“迅速成為近代中國重構公共秩序的核心概念”[12]??芍駲嗾搶η迥┟癯鯌椪枷氲漠a生,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三權分立說
三權分立說的核心精神是分權與制衡,其根本目的在于防止專權。分權制衡的思想在古希臘時期就有先哲論及,只是到近代時,經洛克、孟德斯鳩等人的進一步系統(tǒng)性闡釋才為世人所普遍關注,尤其是孟德斯鳩對三權分立學說的貢獻最為突出。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孟德斯鳩提出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種職能的分立,這成為美國政治體制的典范。美國將三權分立的分權制衡精神成功地運用到政治實踐中,使得三權分立學說成為西方憲政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近代早期的啟蒙思想家對分權制衡思想已有關注,但一般局限在對權力的監(jiān)督上,君權仍是至高無上,所謂的分權制衡只是減少君主的專斷獨裁,并無實際意義。三權分立說對清末民初憲政理念的影響,最生動體現(xiàn)在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的政治建構上,孫中山深得美國憲法三權分立的精神,設計了“五權憲法”,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上則是五權分立。此后幾十年中,分權與制衡精神在中國的政治架構中都得到了體現(xiàn)。
近代中國稍大一點的事件都帶有西方國家的影子,所以蔣廷黻曾以“近代史就是外交史”來籠統(tǒng)概括,但近代的中國畢竟脫胎于幾千年的傳統(tǒng)中,雖然在多個方面深受西方熏染,但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烙印是不易更張的,誠如傅斯年所說,近代新人在行為舉止上是西方化的,但安身立命處仍是傳統(tǒng)的。清末民初的憲政理念從西方文化中移植而來,但也培植在了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土壤中。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對清末民初憲政理念影響最大的,當屬民本思想和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
(一)民本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未忽視對民本的建設,無論儒家、道家還是墨家,無不強調民意、民心之重要性?!渡袝分杏小懊駷榘畋?,本固邦寧”一說。儒家思想一直強調輕徭薄賦,敬天保民,孟子則直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道家思想向來主張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垂拱政治的精髓實際就是民本思想,以民為本,不去橫加干擾,任其自然清靜。墨家則主張尚賢、兼愛、非攻,節(jié)儉等,細觀墨家思想不難看出其濃厚的民本意味。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色,也正因為如此,王陽明改“得君行道”為“覺民行道”,走一條啟發(fā)民智的下行路線才有其可能性。
到近代民本思想愈發(fā)被彰顯出來,林則徐提出“民心可用”,嚴復主張中國的希望都在未經開化的百分之八十的民眾身上,開民智、鼓民力、新民德成為清末民初響亮的口號。民本思想在有識之士吸收西方憲政理論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以民本而言,要重視民之意見,集民力民智,發(fā)揮民治,這與西方的民主憲政不謀而合,憲政理念之所以在清末民初普及開來,正是因為其與傳統(tǒng)民本思想在本質上是契合的。
(二)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
明朝滅亡,出現(xiàn)了以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的啟蒙思想家,他們反思明亡之原因,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總結教訓。黃宗羲指出君主專制是導致明亡和天下戰(zhàn)亂的根源,繼而表明“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他主張以紳權限制君權,發(fā)揮學校養(yǎng)士議政的功用,其“有治法而后有治人”[13]10的觀點更為振聾發(fā)聵。王夫之從多個方面進行反思,提出了“分權分治”的思想。顧炎武批判了高度集權專制的君權的危害,提出給予地方一定自治之權的主張,尤其是其對亡國與亡天下的界定,影響深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也極具號召性,鼓舞著有識之士們?yōu)橥炀让褡逦M龆鴬^斗。
清末民初的啟蒙思想家們開啟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新篇章。他們的思想主張中影響至遠且最值得注意的,即是對君主專制的批判和民權的彰揚。這與西方民主共和的觀念有諸多相似,錢穆先生評價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時就認為黃氏思想與盧梭相同,其必然引出共和政體。這些思想沿澤清末民初的有識之士,成為他們救亡圖存、宣揚憲政思想的重要的本土資源。
清末民初的憲政理念衍生于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時代環(huán)境中,它是有識之士探索救亡圖存、尋求富強之道的產物。它直接來源于西方豐富的憲政文化,吸收了社會進化論、民權論和三權分立說的核心精神,并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融合了傳統(tǒng)民本思想和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清末民初的憲政理念是為挽救民族危機作出的嘗試,它是中國憲政史上不可多得的篇章。探索清末民初憲政理念對于深化憲政史研究,落實憲政建設有著重要價值。
[1]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王韜.韜園文錄外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9.
[3]柴松霞.出洋考察與清末立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78.
[5]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金觀濤,劉青峰.清代思想與中國近代傳統(tǒng)[J].中國法律評論,2014,(4).
[7]赫伯特·斯賓塞.社會靜力學[M].張雄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8]科塞.社會學思想名家[M].石人,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9]康有為.大同書[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0]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1]譚嗣同.仁學[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2]趙小波.近代中國民權內涵演變考論[J].法學家,2015,(2).
[13]黃宗羲.明夷待訪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1.
(責任編校:咼艷妮)
2016-09-02
李復達(1990-),男,湖南吉首人,碩士,廣東東軟學院信息技術與商務管理系教師,研究方向為憲法。
DF2
A
1673-2219(2017)01-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