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一個學佛人去拜訪德高望重的老禪師。開始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他態(tài)度十分傲慢。后來老禪師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為他沏茶。明明杯子已經(jīng)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不解:“大師,為什么杯子已經(jīng)滿了,還要往里倒?”禪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干嗎還倒呢?” 禪師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jīng)很有學問了,干嘛還要到我這里求教?這就是“空杯心態(tài)”的起源。
隨著《空杯心態(tài)》一書的出版發(fā)行,“空杯心態(tài)”更成了HR培訓中一個時髦的詞匯。本來空杯心態(tài)象征意義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tài),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但空杯心態(tài)往往變了味,甚至成為洗腦的工具。歸根結(jié)底是不懂得什么是“空”,最終糟蹋了“空杯心態(tài)”。
要“空杯”,不要“洗腦”
某直銷公司招“下線”,我礙于朋友情面,不得不參加了一場培訓會。講師介紹了直銷的營利模式和“大好前景”后,還振振有詞地講了開篇老禪師的故事,最后給新來的學員留下三個問題:如果不加入我們,三年以后你會是什么樣?加入我們,如果失敗了,三年以后你是什么樣?加入我們,如果成功了,三年以后什么樣?
真是充滿了誘導性的問題!常規(guī)的回答一定是:如果不加入,我還會像今天一樣按部就班地生活;加入,失敗了,我沒有什么損失;加入,成功了,我將收獲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順其自然的結(jié)論一定是:加入直銷團隊!
但問題真的這么簡單嗎?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可見,如果富貴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zhí)鞭的下等差事,孔子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于道,孔子就不會去追求,而是按自己的愛好去做事。圣人找工作如此,普通人應聘也是如此。
企業(yè)以價值觀為本,建立自己的企業(yè)文化并讓員工認同,這本沒有錯,但以“洗腦”代替“空杯”就是HR的錯了。以價值觀為本,要從找人時開始。因為人與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價值觀不同,空杯心態(tài)一定以基本價值觀一致為前提,洗腦則是希望徹底改變別人的價值觀。
于是,面對講師的問題,我這樣告訴帶我聽課的朋友:如果不加入直銷團隊,三年后我會在所從事的行業(yè)里取得成功;我相信如果從事直銷,我一定會成功,也就不存在“如果失敗了會怎么樣”這個問題;如果成功了會怎么樣?我不可能加入這個行業(yè),當然不存在成功了會怎么樣!
該“空”誰的“杯”
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nèi)進行變法,聘用了空降兵公孫鞅(后被稱為商鞅)。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認為“沒有百倍的利益,不變更法令;沒有十倍的功效,不改換工具”。商鞅則針鋒相對地指出:“以前的朝代政教制度各不相同,應該去效法哪個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襲,又有什么禮制可以遵循呢?”從而主張“根據(jù)時間制定法律,根據(jù)事情制定禮儀”。秦孝公沒有讓商鞅這個空降兵“倒空自己杯中的水”,而是讓秦國擁有“空杯心態(tài)”,經(jīng)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不斷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秦惠王繼位后保存了商鞅的新法卻殺了商鞅,商鞅成就了秦國卻保全不了自己。秦國成功緣于空杯心態(tài),倒掉杯里的渾水換成清水;商鞅的悲劇則是缺少空杯心態(tài),用藥過猛、樹敵太多。
相對之下,劉備和諸葛亮的配合則是互相“空杯”、相得益彰。劉備認識到自身企業(yè)的不足,三顧茅廬請來空降兵諸葛亮并委以重任。劉備很欣賞諸葛亮的見解,而且和諸葛亮的感情逐漸加深。關羽、張飛等不高興了,劉備則對他們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諸葛亮并沒有因為劉備的器重而忘了自己的“空降兵”身份,劉備就認劉峰為義子的事征求諸葛亮意見時,諸葛亮說:“此乃家事,可問關張?!标P羽義釋曹操,一向軍法嚴明的諸葛亮卻法外開恩變得不講原則了……
“空杯心態(tài)”也不可一概而論。有的企業(yè)片面強調(diào)新員工要有“空杯心態(tài)”,其實是泯滅員工的個性,甚至抵消了空降兵的鯰魚效應。“空杯心態(tài)”不僅是一種謙虛的品質(zhì),更是換位思考的智慧?!翱毡膽B(tài)”不是單純把自己清零,而是同一個杯子能裝了自己這杯水,也能盛得了別人那杯水。
“杯”大自然“空”
糟?!翱毡膽B(tài)”這個詞,其實是誤讀了這個“空”字。
老子《道德經(jīng)》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薄暗馈本拖褚粋€大容器,看起來空空如也,但它里面所蘊涵的內(nèi)容,和運用的領域是用之不竭的?!暗馈笔侨f物的內(nèi)在本質(zhì),就像是萬物發(fā)源的根源一樣?!暗馈敝皼_”和“杯”之“空”有異曲同工之妙。空杯不是杯中什么也沒有,而老子說的“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毡皇且驗榘阉构獠趴?,而是“杯”足夠大才能有“空”。
“空杯心態(tài)”的“空”更是佛教意義上的“空”?!栋闳粜慕?jīng)》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空”是建設宇宙萬有的意思,不但不是“無”,而且簡直是“無所不包”??毡膽B(tài),實際上是包容的心態(tài),有容乃大的心態(tài)。
低層次的空杯心態(tài)像人們常說的那樣:當一只玻璃杯中裝滿牛奶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牛奶”;當改裝菜油的時候,人們會說“這是菜油”。只有當杯子空置時,人們才看到杯子,說“這是一只杯子”。
高層次的空杯心態(tài)像覺真法師說的大海那樣:“大海所以大,清水可以流進來,濁水也可以流進來;魚龍蝦鱉有,泥沙草石也有。它沒有選擇誰、拒絕誰,所以大海無不容之量。人最可貴的是有一種開放的、寬容的襟懷?!笨毡膽B(tài)應該是大海,“杯”已滿,卻容量無限。
《論語》中有許多孔子和隱士們交鋒的故事,都是孔子被道家人物諷刺挖苦。比如子路去問路,長沮說:“孔丘自己該知道路的。”桀溺說:“世上紛紛亂亂,禮壞樂崩,如滔滔的大水彌漫,天下都是這樣,你們和誰去改變這種現(xiàn)狀呢……”孔子對子路說“鳥獸不可與同群”,鳥是鳥,獸是獸,不可以同群而居的。國學大師南懷瑾認為:“孔子的圣人胸懷,對于社會國家,雖然知道挽救不了,可是他硬要挽救,做了多少算多少……隱士們的道家思想,則救不起來就不救?!眻猿肿约旱穆肪€,也贊美道家隱士的路線,孔子的偉大之處在于其最高層次的空杯心態(tài)——“杯”大自然“空”。
責編/齊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