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培嬌,陳佩雯,張 俊,蔣楠楠,謝 暉
(蚌埠醫(yī)學院 護理系,安徽 蚌埠 233000)
【文獻研究】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家屬與其照護者關系評估及干預研究進展
侯培嬌,陳佩雯,張 俊,蔣楠楠,謝 暉
(蚌埠醫(yī)學院 護理系,安徽 蚌埠 233000)
綜述了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家屬及其照護者關系類型、評估方法及干預3方面的研究進展。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家屬及其照護者關系類型有合作型關系、專業(yè)型關系、友好型關系、疏遠型關系、緊張型關系;評估方法包括訪談法、參與式觀察法、案例研究法及問卷調(diào)查。改善老年人家屬及其照護者關系的干預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家屬和照護者之間的信任、完善組織管理、明確職責、加強照護者和家屬相互溝通等方面。家屬是為老年人提供長期照護服務中的重要一部分。老年人進入養(yǎng)老機構后,家屬參與到養(yǎng)老機構與照護者共同照護老人,能夠促進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家屬;照護者;類型
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60歲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3 400萬,80歲以上高齡老人2 400萬,空巢和獨居老人近1億[1]。然而隨著“4-2-1”型家庭結構和“空巢家庭”的出現(xiàn),社會化養(yǎng)老服務的需求量逐步增大。政府在“十三五”規(guī)劃中提出“加快發(fā)展公益性和非盈利性養(yǎng)老服務機構,推動以高齡及失能半失能老人護理為重點的養(yǎng)老服務機構建設,提高失能半失能、臨終關懷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質(zhì)量和尊嚴”,并指出建立不脫離家庭親情的照料中心,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心理需求[2]。因此,老年人家屬參與到養(yǎng)老機構與照護者建立關系,促進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性能。本研究對老年人、家屬、照護者概念,家屬及照護者關系類型,評估工具等方面進行綜述,旨在為以后養(yǎng)老機構發(fā)展以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老年人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guī)定:老年人是指60周歲及以上的公民[3]。由于身體素質(zhì)、平均年齡水平的不同,很多發(fā)達國家把65歲及以上作為老年人的標準。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把老年劃分為:60~74歲為年輕老年 (低齡老人),75~89歲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老年[4]。
1.2 家屬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家屬”解釋為家庭內(nèi)戶主本人以外的成員,也指職工本人以外的家庭成員。Adra對家屬界定為定期進入養(yǎng)老機構,能與養(yǎng)老機構照護者交流的家庭成員[5]。家庭是社會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屬的關心、支持和督促是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前提和基礎[6]。
1.3 養(yǎng)老機構照護者 養(yǎng)老機構的照護者主要分為護士和養(yǎng)老護理員[7]?!蹲o士條例》規(guī)定:護士是指經(jīng)執(zhí)業(yè)注冊取得護士執(zhí)業(yè)證書,依照本條例規(guī)定從事護理活動,履行保護生命、減輕痛苦、增進健康職責的衛(wèi)生技術人員[8]。養(yǎng)老護理員為老年人進行生活照料、護理的服務人員[9],具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熟練的操作技能。養(yǎng)老機構照護者保證了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環(huán)境安全、康復訓練以及臨時性非重癥的醫(yī)療服務、讓老年人保持對社會活動的參與。確保老人獲得專業(yè)化、人性化、溫馨、舒適到位的日常生活照護。
2.1 合作型關系 這種關系的特點是“友好,但不親密”。家屬和照護者之間主要圍繞老年人護理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2002年加拿大James和Evelyn通過訪談了老年人的61個家庭成員,26%的家庭成員指出:在與照護者互動過程中,能很好地交流,但仍會有無法跨越的隔閡[10]。Roberts通過對美國米德爾頓2家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訪談:老年人描述洗澡過程中,從來沒有洗得很干凈,家屬更明白老年人的生活習慣[11]。所以,家屬為照護者提供生活上的照護經(jīng)驗,照護者可以為家屬提供技術上的指導,使照護者從不同的理論視角描述和觀察老年人,彼此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diào),相互反饋,保持護理目標的一致性,提高護理效果。
2.2 專業(yè)型關系 專業(yè)型關系常指照護者是“開放型”的,不是針對一個人進行照護。專業(yè)型的關系和合作型關系的區(qū)別就是專業(yè)型關系更為正式,很少與家屬閑聊,更多的多采用專業(yè)術語。照護者與家屬之間更多的是“工作關系”[12],照護者為老年人提供的服務都會跟家屬反饋,而家屬也會向照護者提供關于老年人出現(xiàn)的不適以及疾病的不良反應等的信息。在為老年提供照護時,家屬與機構照護者共同商量照護對策,定期修訂對老年照護的方案,促進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13]。
2.3 友好型關系 主要是由于家屬及照護者都是以老年人照護為中心相互發(fā)生關系的,2016年Garcia提出家屬與照護者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可以促進兩者之間的關系[14]。家屬與照護者之間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不僅照護者為家屬提供護理問題,家屬還會訴說自己的私人問題。家屬與照護者之間會盡量避免沖突和抱怨,滿足老年人的需求[15]。會采用幽默、玩笑維護兩者之間的關系。另外,照護者在照護老年人時,采用“透明”系統(tǒng),更能夠使彼此之間相互信任,積極分享經(jīng)驗和知識[16]。
2.4 疏遠型關系 這種關系的特點主要是家屬花費很少的時間和照護者產(chǎn)生聯(lián)系,甚至不知道照護者的名字[17]。與緊張型關系的不同在于,家屬不了解照護者主要是由于養(yǎng)老機構過大,沒有機會見到照護者,或是沒有興趣和照護者聯(lián)系[18],多強調(diào)客觀原因,而緊張型關系類型多是由于主觀原因,彼此缺乏信任引起的。有家屬訴說“我從來沒有和照護者聯(lián)系過,除非照護者過來和我說話”。這種關系類型影響老年人家屬及時把自己的經(jīng)驗分享給老年人照護者,使老年人不能得到全方面的照護。
2.5 緊張型關系 導致這種關系的主要原因:彼此缺乏對別人職責和角色的理解。從照護者角度來看,家屬未能認識到照護者的專業(yè)護理水平,且家屬不愿放棄他們照顧老人的職責[19],給照護者造成很大干擾。從家屬角度來看,照護者缺乏對家屬照護老年人重要性的認識[20]。另外,照護者很難調(diào)節(jié)自己和家屬價值觀的不同,有時就會很難滿足家屬的需求,這就導致家屬認為照護者無能[21]。這種關系類型不僅影響對老年人的照護,還會給老年人產(chǎn)生一種很大的不適與壓力,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
3.1 老年人家屬及照護者關系主觀評價
3.1.1 訪談法 訪談法是研究者與被調(diào)查者之間相互交流、談話,有利于研究者直接獲得資料。主要是通過對老年人家屬及照護者進行深入交流,此方法可以提供在社會環(huán)境下,描述及解釋個體及群體之間的互動過程;探究人際關系之間所呈現(xiàn)的基本社會過程和人際間多重的互動模式[22]。2005年澳大利亞Michael對維多利亞州農(nóng)村和城市地區(qū)30家養(yǎng)老機構進行了研究,通過對養(yǎng)老機構照護者的深入訪談,指出老年人照護者與家屬的合作,作為新興的實踐活動是有必要的,能夠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23]。Bauer通過對20名家屬進行訪談,指出在養(yǎng)老機構照護過程中,由家屬與機構照護者共同商量照護對策,能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感受,提高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24]。訪談大多采用非結構式訪談,而只有一個題目或大致范圍的問題大綱,被訪談者自由敘述,家屬會對養(yǎng)老機構的服務設施、照護老人的程度、是否獲得老人照護的反饋、是否得到尊重,是否可以參與照護老人等進行講述。而照護者在被訪談時則會講述家屬是否經(jīng)常進入養(yǎng)老機構,時間、頻率,家屬給予的照護是否有助于照護老人等。通過訪談能夠深入了解彼此之間的關系,以發(fā)現(xiàn)哪些因素能阻礙或促進家屬及照護者關系。
3.1.2 參與式觀察法 參與式觀察是研究人員參與到被調(diào)查生活中,深入觀察被調(diào)查者的狀況,從而獲得深層次的資料。Assumpta在參與式觀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很多小事情方面,例如:老年人頭發(fā)是否干凈、飯菜是否符合老人的胃口、穿著是否整潔等問題[25],家屬都會出現(xiàn)抱怨照護者不負責任等現(xiàn)象,然而當家屬將老年人生活習慣反饋給照護者時,能明顯使老年人生活得到改善。很多研究都證明家庭和機構相結合不僅能減輕老年人在機構中的焦慮和不適,還能夠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23-25]。參與式觀察要求研究人員長時間與研究對象接觸,并且要求詳細記錄觀察研究對象的活動,對研究者來說,要求研究者有敏銳的觀察力,且花費時間較長,施行較困難,這種方法不常使用。
3.1.3 案例研究法 是指對某一個體、某一群體或某一組織在較長時間里連續(xù)進行調(diào)查,從而研究其行為發(fā)展變化的全過程。2006年美國Kidder通過4組家庭案例(第1組:85歲老年人,第2組: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第3組:82歲昏迷患者,第4組:癡呆患者)[26],分析討論家庭動態(tài)變化對家屬與照護者關系的影響。對4組老年人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家屬對照護者都存在抱怨的現(xiàn)象,主要是由于照護者沒有滿足老年人需求。例如:沒有及時為老人喂飯、穿衣,浴室不安全環(huán)境等。4組案例都表明家庭成員之間是一個互動的系統(tǒng),家庭成員之間同時互相發(fā)生影響,一個成員的行為會影響其他成員的行為、認知和情感的變化,同時也會導致他們對情感、認知和行為的反思,所以在以老年人為中心互動中,老年人的照護問題與家屬和照護者關系密切相關。
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采用扎根理論方法研究老年人家屬及照護者關系的文獻較多,大多采用的是訪談法,而參與式觀察法花費人力較大、條件局限,采用此種方法較少。而案例研究的方法由于都是個案研究很難有代表性,對材料分析較難,此種研究方法也很少使用。而訪談法操作簡單,而且與會者可放松心情,被訪談者周密思考后回答問題,訪談法更方便使用。
3.2 老年人家屬與照護者關系客觀評價法
3.2.1 照護過程中家庭重要性-照護人員態(tài)度問卷(Families,Importance in Nursing Care:Nursing Carenurses’ Attitudes,F(xiàn)INC-NA)2008 年瑞典的 Benzein等編制了照護過程中家庭重要性-照護人員態(tài)度問卷,用來測量在家屬參與到養(yǎng)老機構時,照護人員的態(tài)度[27]。該問卷由26個條目,包含4個要素:對于照護人員老來說,家庭可作為一種資源,家庭是合作伙伴,家庭是一種壓力,家庭是其自己的資源。該問卷采取了Likert 4級評分法,從“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計1~4分,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 0.88。采用此問卷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被調(diào)查者多選擇同意或非常同意,導致結果辨別的靈敏度降低,再加上這個問卷是從照護人員角度進行評估老年人家庭成員與機構照護者之間關系,評估結果較為片面,所以該問卷沒有較好推廣性。
3.2.2 家庭成員機構照護者關系量表(Family and Staff Relationship Attitude Tool,F(xiàn)ASRAT) 該量表由澳大利亞Bauer等2014年編制[28],通過系統(tǒng)性的文獻綜述、訪談老年人家屬(照護者)、專家函詢3個步驟完成的,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該量表共26個條目,包括8個維度:識別個體獨特性、信息共享、彼此信任、家庭的特征、相互合作、交流、消除障礙、促進積極關系。該量表采用Likert 6級評分法,從“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計1~6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照護者與家屬關系越好。2016年進行了此問卷的首次漢化,并抽取了蚌埠市13家養(yǎng)老機構326名長期居住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進行調(diào)查,進行了信效度檢驗,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值為0.768,共提取8個公因子,可解釋總變異的59.8%,26個條目在相應主成分載荷均>0.4。該量表中很好地評價了老年人家庭成員機構照護者關系,反映出在老年人家庭成員與機構照護者相互交往過程中的影響因素,是一種有效的評估方法,有利于老年人家庭成員與機構照護者關系研究。
4.1 建立家屬和照護者之間的信任 建立家屬和照護者之間的信任是改善兩者關系的基礎,建立信任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建立互相溝通的渠道,彼此之間及時相互反饋照護老年人的信息。首先,建立以“服務和共享”為基本理念和框架信息共享平臺,加強了家屬與照護者之間信息的共享交換,可以穩(wěn)定的、準確、及時地提供與老人相關的具體決策信息,為家屬、照護者科學決策提供支撐,實現(xiàn)為老年提供無縫隙的照護,提升養(yǎng)老機構功能,從而達到兩者的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其次,開展講座,開展講座不僅能為老年人及其家屬提供健康相關知識,還能夠促進家屬對照護者工作技能的了解,相信照護者有能力照護老人,實現(xiàn)對照護者的信任。在家屬與照護者之間的互動過程中,照護者和家屬之間相互溝通,共同努力,設定目標,建立信任關系,使得老年人接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家屬更多地參與照護老年人,老年人及其家屬對照護者工作更滿意,不僅提高了老年人生理、心理的照護,還能促進家屬與照護者的關系。所以建立兩者信任是至關重要的,照護者和家庭成員之間都會獲得最大化的利益。
4.2 完善組織管理 完善組織管理是改善家屬和照護者關系的重要方法。進入養(yǎng)老機構中的老年人往往有孤獨感,養(yǎng)老機構的制度政策忽視了心理、社會參與,日常生活都是照護者優(yōu)先參與的,限制了家屬對老年人照護的靈活性。Marziali等研究中,家屬抱怨:照護者往往以組織管理為由不滿足老年人需求[29]。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過于嚴格、生硬的規(guī)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給老人帶來不適應和不舒服,也約束了家屬進入養(yǎng)老機構的機會,從而阻礙了家屬與照護者的相互交往,所以養(yǎng)老機構管理者應該完善養(yǎng)老機構組織管理。首先,照護者要尊重家屬,鼓勵家屬進入養(yǎng)老機構,給家屬一種輕松的訪視環(huán)境,不僅會增加家屬進入養(yǎng)老機構的次數(shù),還會使得家屬與照護者彼此關系的和諧。其次,管理者要鼓勵照護者與家屬共同工作提供照護,高層人員的支撐會增加家屬和照護者關系改善的機會。最后,養(yǎng)老機構應該提供家屬與照護者一起工作的培訓,共同合作彼此理解與體諒,改善關系。不僅能影響老年人日常生活,最大程度的滿足老年人需求,也會影響家屬與照護者之間的關系。建立溫馨的環(huán)境給老人提供一種具有歸屬感和依戀感的養(yǎng)老機構。
4.3 明確職責 明確各自的職責是改善家屬和照護者關系的保障。明確各自職責,防止推諉照護責任。老年人家屬及其照護者關系很大的矛盾沖突是因為不能很好地定位自己的職責。在大量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很多家屬在把老年人送進養(yǎng)老機構時會有自責愧疚的表現(xiàn)[30],所以當老年人被送到養(yǎng)老機構之后家屬會經(jīng)常進入養(yǎng)老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服務。而照護者在家屬進入養(yǎng)老機構后放松了對老年人照護,兩者之間照護老人時就會出現(xiàn)職責定位不準。照護者要及時與家屬進行協(xié)商和溝通,照護者學習家屬照護老人的經(jīng)驗,而家屬也需要學習照護者的照護技能。養(yǎng)老機構可以建立信息共享系統(tǒng),讓所有的信息共享,坦誠、協(xié)作的文化氛圍,使彼此之間承擔好自己的職責與義務,防止出現(xiàn)照護“間隙”的現(xiàn)象。不僅能夠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滿足老年人生理心理的需求。
4.4 加強照護者和家屬相互溝通 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大多存在功能障礙、慢性病、失智的問題,在面對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護理人員的言談、舉止、工作能力都會對老年人及其家屬產(chǎn)生不可忽視的影響。2016年美國堪薩斯大學Johnson指出溝通交流是老年人家屬及其照護者之間合作的重要方式。當溝通有效時,會讓家屬覺得一種安全感,當交流出現(xiàn)問題或消極時,就會讓彼此出現(xiàn)很大的壓迫感和行為被監(jiān)控感[31]。家屬也認為溝通交流作為家屬與照護者建立伙伴關系的重要工具,能夠真正理解老年人的需求。建議養(yǎng)老機構管理者不僅加強對照護者專業(yè)知識、操作技能,還要增強照護者的溝通技巧,做到“五心”(診療精心、護理細心、解答耐心、接受意見虛心、使家屬放心)。另外要加強照護者的健康教育的義務的宣傳工作,對于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問題及時和老人家屬溝通和反饋。對于家屬來說,也應該積極學習老人照護的相關知識,增強觀察老人的的敏感性;向照護者學習一些最基本的照護技能,從而才能促進與照護者更好的溝通交流,促進與照護者互動工作的進行。
我國養(yǎng)老機構床位缺口數(shù)大、入住率低等社會現(xiàn)象導致研究重點多放在養(yǎng)老機構現(xiàn)狀調(diào)查、面臨問題、管理等方面。老年人家屬及其機構照護者之間關系的研究較少,起步比較晚,沒有一套系統(tǒng)的護理模式將老年人及其照顧者整體納入。盡管國外對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家屬及其照護者關系研究較多,但大多采用質(zhì)性研究,受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主觀判斷影響很大。對于客觀評價方法,國內(nèi)外都相對較少,而國內(nèi)對于這種人際關系學的研究用量表測量較難,研究很少??梢越梃b國外的研究工具測量老年人家屬及其照護者關系??梢圆捎每陀^和主觀評價的方法相結合,以提高測量結果的準確性。在研究家屬及其照護者關系時,從多個角度分析研究,任何單一的視角和理論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在研究家屬及其照護者時善于變換角度,從家屬、照護者甚至老年人多個角度出發(fā),全面辯證地分析和建構家屬及其照護者關系,防止單一性和片面性;在研究中要注意聯(lián)系實際,克服以往研究中出現(xiàn)的概念界定不清模糊、歧義的現(xiàn)象;研究家屬及其照護者關系不能照搬套用國外的理論和概念,而要立足于我國養(yǎng)老機構背景下家屬及其照護者的關系,用適合我國特點的原則和方法處理新型的家屬及其照護者關系,促進和諧養(yǎng)老機構的建設。
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家屬及其照護者關系是圍繞老年人照護建立,對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有很大影響。按照姜乾金教授應激“系統(tǒng)”理論的觀點,應激是一個生物-心理-社會一體化系統(tǒng)的概念[32]。當老年人家屬進入養(yǎng)老機構時,老年人內(nèi)在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外部的社會支持力量共同對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身心健康起作用。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通過增加家屬進入養(yǎng)老機構的次數(shù),使老年人用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來應對困難和挫折,通過個體的積極應對,來獲得良好的日常生活狀態(tài)。這些問題的研究對于探討?zhàn)B老機構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亦有深遠意義。
[1]鳳凰資訊.2015養(yǎng)老事業(yè)發(fā)展論壇在宜興開幕關注養(yǎng)老十方面[EB/OL].(2015-04-21)[2016-01-11].http://news.ifeng.com/a/20151103/46097357_0.shtml,2015.
[2]中央政府門戶網(wǎng)站.“十三五”期間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國養(yǎng)老服務體系及照料保障制度[EB/OL].(2016-03-05)[2016-03-17].http://www.gov.cn/zhuanti/2016-03/17/content_5054706htm 2016.
[3]2015年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全文[EB/OL].(2013-07-01)[2015-01-13].http://china.Findlaw.cn/info/hy/hunyinfagui/qita/1189610.html2015.
[4]鄧柳玲.健身氣功對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促進作用分析[C].成都:第一屆“全民健身,科學運動”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2016.
[5]Adra M G,Hopton J,Keady J.Constructing the Meaning of Quality of Life for Residents in Care Homes in the Lebanon:Perspectives of Residents,Staff and Family[J].Int J Older People Nurs,2015,10(4):306-318.DOI:org/10.1111/opn.12094.
[6]肖曉玲,胡秋秋,劉玉萍.家屬參與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4):313-316.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2.04.009.
[7]王 黎,郭紅艷,謝 紅.國內(nèi)外長期護理機構護理人員資質(zhì)及培訓現(xiàn)狀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4,14(8):555-557.DOI:10.3969/j.issn.1671-315X.2014.08.009.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護士條例[S].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9]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養(yǎng)老護理員國家職業(yè)標準[S].北京:華齡出版社,2011.
[10]James G,Evelyn W.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ies and Staff Caring for Residents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Family Members’ Perspectives[J].Can J Aging,2002,21(1):39-46.
[11]Roberts T,Bowers B.How Nursing Home Residents Develop Relationships with Peers and Staff:a Grounded Theory Study[J].Int J Nurs Stud,2015,52(1):57-67.DOI:10.1016/j.ijnurstu.2014.07.008.
[12]Park,Yeon-Hwan,Bang,et al.Current Status and Barriers to Health Care Services for Nursing Home Residents:Perspectives of Staffs in Korean Nursing Homes[J].K R J Adult Nurs,2015,27(4):418-427.DOI:org/10.7475/kjan.2015.27.4.418.
[13]Su-Hsien Chang,Ching-Len Yu.Perspective of Family Caregivers on Self-care Independence among Older People Living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A Qualitative Study[J].Int J Nurs Stud,2013,50(5):657-63.DOI:10.1016/j.ijnurstu.2012.10.013.
[14]Garcia,Theresa J,Harrison,et al.Nursing Home Stakeholder Views of Resident Involvement in Medical Care Decisions[J].Qual Health Res,2016,26(5):712-28.DOI:10.1177/1049732315573206.
[15]Palacios Cena,Losa Iglesias,Gomez Calero,et al.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idents and Nursing Homes Nurses[J].J Cli Nur,2013,23(3/4):550-559.DOI:org/10.1111/jocn.12202.
[16]McGilton K S,Profetto-McGrath J,Robinson A.Implementing the Supportive Supervision Intervention for Registered Nurses in a Long-term Care Home:A Feasibility Study[J].Worldv Evid-Based Nu,2013,10(4):238-247.DOI:10.1111/wvn.
[17]Austin W,Goble E,Strang V,et al.Suppor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and Staff in Continuing Care Settings[J].J Fam Nurs,2009,15(3):360-383.DOI:org/10.1177/107484 0709339781.
[18]Oosterveld M G,Onwuteaka-Philipsen B D,Pasman H R.Can Personal Dignity be Assessed by Others? A Survey Study Compari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with Family Members’,Nurses’and Physicians’Answers on the MIDAMLTC[J].Int J Nurs Stud,2015,52(2):555-67.DOI:10.1016/j.ijnurstu.2014.06.007.
[19]Gjerberg E,Lillemoen L,Pedersen R.Coercion in Nursing Homes:Perspectives of Patients and Relatives[J].Nurs Ethics,2016,23(3):253-64.DOI:10.1177/0969733014564907.
[20]Dorell ?, ?stlund U,Sundin K.Nurses’ Perspective of Conducting Family Conversation[J].Int J Qual Stud Health Well-being,2016(11):1-10.DOI:10.3402/qhw.v11.30867.
[21]Rosendahl S P,S?derman M,Mazaheri M.Immigrants with Dementia in Swedish Residential Care: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Experiences of Their Family Members and Nursing Staff[J].BMC Geriatr,2016,16(1):18.DOI:org/10.1186/s12877-016-0200-y.
[22]全 艷,王麗娟,施 宇.扎根理論在國外護理中的應用現(xiàn)狀[J].護理研究,2015,29(3B):908-910.
[23]Michael Bauer.Collaboration and Control:Nurses’Constructions of the Role of Family in Nursing Home Care[J].J Adv Nurs,2005(12):45-52.DOI:10.1111/j.1365-2648.2006.03789.x.
[24]Bauer M,Nay R.Improving Family-staff Relationships in 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The Views of Family[J].J Adv Nurs,2011,67(6):1232-1241.DOI:10.1111/j.1365-2648.2010.05575.
[25]Ryan A A,McKenna H.‘It’s the Little Things that Count’Families’Experience of Roles,Relationships and Quality of Care in Rural Nursing Homes[J].Int J Older People Nurs,2015,10(1):38-47.DOI:10.1111/opn.12052.
[26]Kidder,Samuel W.Is There a Conflicted Surrogate Syndrome Affecting Quality of Care in Nursing Homes?[J].J Am Med Dir Asso,2006,7(3):168-172.DOI:org/10.1016/j.jamda.2005.12.005.
[27]Benzein E,Johansson P,Arestedt K F,et al.Families’Importance in Nursing Care:Nurses’Attitudes-an Instrument Development[J].J Fam Nurs,2014(1):97-117.DOI:10.1177/1074840707312716.
[28]Bauer M D,Fetherstonhaugh V,Lewis V.Attitudes Towards Family-staff Relationships in Australian Residential Aged Care Settings: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Family and Staff Relationship Attitude Tool(FASRAT)[J].Australas J Ageing,2014,33(3):170-173.DOI:10.1111/ajag.12006.
[29]Marziali E,Shulman K,Damianakis T.Persistent Family Concerns in Long-term Care Settings:Meaning and Management[J].Am Med Dir Assoc,2006,7(3):154-162.DOI:org/10.1016/j.jamda.2005.07.007.
[30]Smith C S,Hung L C.The Influence of Eastern Philosophy on Elder Care by Chinese Americans:Attitudes Toward Longterm Care[J].J Transcult Nurs,2012,23(1):100-105.DOI:10.1177/1043659611423827.
[31]Johnson S,Bott M J.Communication with Residents and Families in Nursing Homes at the End of Life[J].J Hosp Palliat Nurs,2016,18(2):124-130.
[32]王章安.老年護理核心能力測評指標構建的質(zhì)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5):457-459.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2.05.026.
[本文編輯:方玉桂 謝文鴻]
R473.59
A
10.16460/j.issn1008-9969.2017.01.033
2016-08-09
安徽省重大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5zdjy103);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4A310)
侯培嬌(1991-),女,山東臨沂人,本科學歷,碩士研究生在讀,護士。
謝 暉(1972-),女,安徽蚌埠人,碩士,博士研究生在讀,副教授,護理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