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方
(湖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了不起的蓋茨比》譯本原型研究
張瓊方
(湖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認知語言學的原型理論強調(diào)范疇邊界的模糊、特征的非二分性、范疇成員之間的地位差異及范疇結(jié)構(gòu)的家族相似性。從原型理論的視角研究譯本,能更加公正客觀地看待多個譯本之間的關系,合理評價每個譯本的作用和地位?!读瞬黄鸬纳w茨比》三個譯本中,巫譯受到翻譯腔的影響,范譯在內(nèi)容忠實性方面稍有欠缺,而喬譯內(nèi)容忠實且風格貼切,更接近譯作的原型。根據(jù)原型理論,所有譯本都為譯作原型的構(gòu)建起到了重要作用,理應受到重視。
原型理論;《了不起的蓋茨比》;翻譯對比;翻譯批評
翻譯學發(fā)展至今,心理學、文學、語言學、哲學、信息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術(shù)語也得以引進,使翻譯研究呈現(xiàn)出繁榮景象。其中,對傳統(tǒng)研究思路的反思也愈發(fā)重要。談及翻譯方法,古代中國有文質(zhì)之爭,民國時期魯迅提倡“寧信而不順”,與意譯派展開交鋒,此后又不乏學者撰文,就此問題進行辯論。西方翻譯界莫不如此。翻譯批評方面,似乎也有“一山容不得二虎”之勢,對譯文進行評價非褒即貶,難以認識到譯文的重要作用。對于翻譯本質(zhì)問題,諸如翻譯是什么,什么不是翻譯,應根據(jù)什么標準來判斷翻譯和非翻譯等,人們難以達成共識,這種非此即彼的態(tài)度,歸根結(jié)底,源于經(jīng)典范疇觀的影響[1]。認知語言學的原型理論卻一反傳統(tǒng),以一種開放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僅適用于翻譯理論研究,在翻譯實踐方面也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根據(jù)認知語言學,范疇是認知主體對外界事體屬性所作的主觀概括,是以主客觀互動為基礎對事體所作的歸類[2]。范疇的形成需要范疇化這樣一個過程,人類依賴范疇化這一重要方式認識大千世界,對雜亂無章的事物進行分類和記憶。亞里士多德提倡的經(jīng)典范疇理論以二元視角看待客觀世界,原型理論與其爭鋒相對,認為:范疇邊界具有模糊性,不同范疇之間存在交叉重疊的情況;特征不是二分的;成員地位存在差別,有典型成員和一般成員之分;范疇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出家族相似性?!霸汀笔窃摾碚撝械囊粋€重大概念。認知語言學認為,原型主要有兩種:一是作為實體存在的典型代表,是原型范疇的中心成員,又稱為原型成員,最佳樣例,典型成員等;二是抽象的圖式表征,即范疇成員的一種集中趨勢,通過去除差異求其共性而獲得,類似于“簡筆畫”。
根據(jù)該理論,經(jīng)典范疇理論無法回答的許多問題得到了解決。比如維特根斯坦提出,GAME范疇形形色色的成員當中,如單人游戲、競技游戲、雙人游戲等,根本找不出任何一個共同點,因此無法按照經(jīng)典范疇理論,以一組充要條件對其進行限定。然而根據(jù)原型理論,GAME可稱為“這個,以及諸如此類的,就叫‘游戲’”。[3](P52)
原型理論以全新視角看待事物范疇,以原型為中心而具有穩(wěn)定性,又以家族相似性構(gòu)建而具有靈活性。自問世以來,因強大的解釋力在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涵蓋文學、心理學、語言學、教學等。翻譯研究中,原型理論也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利用原型理論,研究包括翻譯對等[4]、譯本范疇[5]、翻譯標準[6]等。其中值得注意的還包括龍明慧對翻譯標準體系、翻譯學范疇體系以及翻譯學架構(gòu)等方面進行的探究,譚載喜對翻譯相關概念的辯證闡述,以及楊炳均對原型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7][8]。國外學者哈維森證明了翻譯是一個原型范疇,對翻譯相關概念進行了深入研究。斯內(nèi)爾·霍恩比運用原型理論研究了文本類型,批判了Reiss文本劃分體現(xiàn)的二元思維。
龍明慧提出,翻譯是以“翻譯原型”為典型成員的一種活動[3](P132)。由此可見,原型理論視角下,同一原作的多個譯本也應該構(gòu)成一個原型范疇,正如楊炳均所指出的,多個譯本整合形成原作的譯本樣例,隨著時代發(fā)展,新的譯本再次涌現(xiàn),將不斷整合形成新的譯本原型。本文以原型理論為出發(fā)點對譯本展開對比研究,按照楊炳均提出的三步驟:第一,通過闡釋、解讀、領悟形成原作樣例;第二,建立再闡釋、再解讀、再領悟,形成譯作樣例;第三,通過樣例整合形成譯作最佳樣例,實現(xiàn)原作原型和譯作原型的對應[9]。以期更公正客觀地看待不同譯本之間的關系。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美國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通過尼克的視角,描繪了美國“爵士時代”上流社會的奢華風氣及上流社會人士虛偽自私的本性,謳歌了蓋茨比對感情及完整自我的堅守[10]。
任虎軍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nèi)對《了不起的蓋茨比》的解讀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80年代以本文批評為主,90年代走向互文批評,新世紀以來則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11]。然而不論解讀方式如何,這些批判性闡釋主要強調(diào)了該作品的幾個重要概念。
首先是內(nèi)容上的因素。作品中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十分鮮明,蓋茨比純潔執(zhí)著、黛西一眾人虛偽自私、修車店老板木訥遲鈍、湯姆情人熱烈奔放等,通過文中的神情、動作、對話等描寫而活靈活現(xiàn)。而尼克作為敘述者,對蓋茨比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懷疑、鄙視、理解進而肅然起敬的巨大轉(zhuǎn)折,可見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也是該作品的一個重點。情景描寫當中,蓋茨比頻繁舉行的宴會上,歌舞升平,酒香四溢,紅男綠女肆意穿梭的場景刻畫得十分逼真。情節(jié)上來說,有張有弛,抓住了讀者的胃口,尤其是在作品高潮部分,蓋茨比和湯姆公開對峙,黛西軟弱退縮繼而過失殺人,蓋茨比為其頂罪遇難而黛西夫婦卻遠走高飛等一系列事件,用驚心動魄來形容并不過分。
其次是原作突出了作品的主題“美國夢”。19世紀后半期開始,美國夢就成了美國文學作品中的一個重大主題。20世紀前期,美國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進一步激化,美國夢的破滅隨之成為文學中的一股潮流[12]。蓋茨比雖出身貧窮,卻懷揣著遠大庸俗而不切實際的夢。為了自己苦心營造的形象,甚至選擇了改名換姓。當軍官期間,他愛上了千金小姐黛西,視其為理想的化身,然而黛西最終嫁給了富豪湯姆。蓋茨比打拼多年積累了豐厚身家,特意住在黛西家隔著海灣的對面,夜夜笙歌、極盡奢華,只為吸引佳人重溫舊夢。只可惜,黛西的虛榮自私,他似乎毫無察覺,到最后為愛犧牲時也沒能醒悟。通過這樣一位懷揣舊夢而最終走向毀滅的人,美國夢幻滅的主題在作品中得以彰顯。
最后是形式上的表現(xiàn)手法。作者運用了比喻、象征、諷刺等修辭手法,頗具匠心地選取了敘事視角、敘事結(jié)構(gòu)以及敘事策略等,在刻畫人物、寓情于景、深化主題、藝術(shù)渲染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文中數(shù)次出現(xiàn)的一個意象:黛西家門口碼頭上那盞綠燈,尼克首次看見蓋茨比在陽臺上對著這個方向展開雙臂,看似隨意的一個動作,實則象征了蓋茨比對黛西的向往和迷戀??傊?,這部作品的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都值得細細品讀。
上述是原作較為突出的一些特點,合而觀之,便構(gòu)成了原作的原型樣例:鮮明的美國夢主題,豐富的人物刻畫,緊湊的情節(jié)推進,精當優(yōu)美的文本語言,等等。翻譯時應當引起重視,為譯作樣例的形成提供依據(jù)以便實現(xiàn)譯作與原作的對應?!读瞬黄鸬纳w茨比》經(jīng)多次重譯,譯本已多達數(shù)十種。從原型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些譯本無論翻譯策略和翻譯效果如何,都作為譯本范疇的樣例為原型的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不同譯本進行比較分析,有助于形成譯本原型,從而進一步推動重譯的發(fā)展。本文分別選取了喬志高、巫寧坤和范岳的譯本。
例1:It was the kind of voice that the ear follows up and down, as if each speech is an arrangement of notes that will never be played again.[13](P9)
喬譯:她那種聲音能夠令人側(cè)耳傾聽,好像每句話都是一些抑揚頓挫的音符所組成,一經(jīng)演奏就成絕響。[14](P11)
范譯:她那起伏的聲音像唱歌一樣優(yōu)美,我側(cè)耳傾聽,仿佛那歌聲一旦飄逝便再也無法尋找了。[15](P10)
巫譯:這是那種叫人側(cè)耳傾聽的聲音,仿佛每句話都是永遠不會重新演奏的一組音符。[16](P10)
原文通過尼克的視角描述了黛西聲音的美妙動聽,將其比喻成迷人的“音符”。仔細揣摩三個譯本,巫譯最受原文束縛,甚至帶了一定的翻譯腔;范譯較為優(yōu)美,內(nèi)容和風格比較忠實;而喬譯相較于范譯更為高明,緊緊扣住原文,客觀描述了黛西的聲音而不將尼克本人置身其中,似乎達到了一種“無我之境”。
例2:Myrtle pulled her chair close to mine, and suddenly her warm breath poured over me the story of her first meeting with Tom.[13](P32)
喬譯:梅朵把她的椅子拖到我面前坐下。不知怎的,忽然間她口中微醺的暖氣朝我噴來,連帶把她跟湯姆當初相逢的故事也和盤托出。[14](P46)
范譯:這時,茉特爾突然把椅子拖到我的身旁,向我講述起她初次遇見湯姆的情景,她那呼出來的熱氣都噴到了我的臉上。[15](P37)
巫譯:茉特爾把她的椅子拉到我的椅子旁邊,忽然之間她吐出的熱氣朝我噴來,她絮絮叨叨地講起了她跟湯姆初次相逢的故事。[16](P37)
原文使用了提喻的修辭手法,似乎茉特爾的故事是隨著她口中噴出的熱氣一并而來的。對比譯文,巫譯忠實于原文,但此處稍欠文采;范譯改變了句序,似乎有違重心原則;而喬譯忠實流暢,形式上也貼近原文,堪稱佳譯。
例3:The wind had blown off, leaving a loud, bright night, with wings beating in the trees and a persistent organ sound as the full bellows of the earth blew the frogs full of life.[13](P19)
喬譯:樹上的熱風此刻已經(jīng)平定,只剩下嘈雜而清朗的黑夜,樹上鳥翼撲撲,大地驚醒了青蛙做出連續(xù)不斷的風琴聲響。[14](P27)
范譯:這時風停了,星光燦爛,嘈雜的聲浪此起彼伏,樹叢中有鳥兒拍動著翅膀的聲音,還有一種連續(xù)不斷的轟轟地響聲夾雜著青蛙的鼓噪聲。[15](P21)
巫譯:風已經(jīng)停了,眼前是一片嘈雜。明亮的夜景,有鳥雀在樹上拍翅膀的聲音,還有大地的風箱使青蛙鼓足了氣力發(fā)出的連續(xù)不斷的風琴聲。[16](P22)
原文生動刻畫了一派嘈雜夜景。巫譯語言優(yōu)美,但最后一個小句過長,略顯生硬;范譯最后一個小句與原文略有出入;喬譯則較為忠實優(yōu)美,更加接近于原文的內(nèi)容和風格。
誠然,以短短三個例子為證難免失之偏頗,但是通觀原作及三個譯本,范譯雖然體現(xiàn)了一定的文采,卻與原文時有出入;巫譯不乏優(yōu)美詞句,但較頻繁地體現(xiàn)了翻譯腔,與漢語行文風格不甚符合;相比之下,喬譯緊扣原文,行文優(yōu)美,內(nèi)容、風格和形式上較好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特點。然而喬譯并非完美無瑕,在某些地方過于歸化,比如將蓋茨比常去的飯店譯為“老京都”,將其合伙人名譯為“吳夫山”,可能會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錯覺,以為原作與中國有一定的淵源。根據(jù)楊炳均的觀點,這三部譯作都是譯作范疇的樣例,為譯作原型樣例的形成發(fā)揮了作用。然而由于沒有任何一部譯作完美無缺,因此譯作的實體原型并不存在,存在的是通過譯作樣例整合而成的原型,一種抽象化的圖式表征。喬譯更加接近原型,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也許還會出現(xiàn)更加優(yōu)秀的譯本,屆時譯作樣例將進一步整合,譯作原型也將隨之發(fā)生變化。
原型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中非常重要的理論,對合理看待事物范疇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運用原型理論研究翻譯已經(jīng)收獲了一定的成效,但還有諸多方面沒有涉及,對于廣大學者來說可謂“任重而道遠”。原型理論不僅適用于翻譯理論研究,對翻譯實踐的指導作用同樣應該受到重視。本文通過對《了不起的蓋茨比》三個譯本進行比較,指出喬譯更接近譯作原型,但是隨著時間向前發(fā)展,也許還會出現(xiàn)更典型的樣例,在此過程中,譯作范疇不斷擴大,譯作原型不斷更新,必將有益于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進步。
[1]譚載喜.翻譯與翻譯原型[J].中國翻譯,2011(4):14.
[2]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91.
[3]龍明慧.翻譯原型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4]于潔,田霞.原型翻譯關照下的漢英民族文化翻譯的等值思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3):108-111.
[5]王曉農(nóng).從原型范疇理論看翻譯文本范疇[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6):47-52.
[6]薛海濱,王斌.翻譯標準的原型范疇觀[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211-215.
[7]楊炳鈞.翻譯原型論[J].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4(4):106-111.
[8]楊炳鈞.翻譯原型論的系統(tǒng)功能框架[J].山東外語教學,2012(4):17-23.
[9]楊炳均.歸結(jié)與原型——回歸翻譯本體[J].英語研究,2010(1):47.
[10]林蕓.誠與真:《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尼克的自我探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2):119.
[11]任虎軍.解讀與再解讀——《了不起的蓋茨比》在中國的批評旅行[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1):1.
[12]陳慧.幻滅了!美國夢——論美國現(xiàn)代名作《了不起的蓋茨比》[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82(2):35.
[13]F. 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Z].Beijing: Central Compilation&Translation Press, 2009.
[14]菲茨杰拉德.大亨小傳[M].喬志高,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
[15]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M].巫寧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16]菲茨杰拉德.大款蓋茨比[M].范岳,譯.沈陽:沈陽出版社,1999.
An Exploration of Prototype Translation ofTheGreatGatsby
ZHANG Qiong-fang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Prototype Theory emphasizes the fuzziness of the categorical boundary, the non-binariness of attributes, the degrees of membership and the family resemblance within the category. Evaluated from this perspectiv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may be assessed more properly in the matter of the roles they play and the positions they take up. Among three translations ofTheGreatGatsby, Wu’s translation is affected by translationese, Fan’s is inadequate for the faithfulness in content whereas Qiao’s is closer to the original both in content and style and thus resembles the translation prototype to the greater degree. According to Prototype Theory, all the translations deserve attention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mulation of translation prototype.
Prototype Theory;TheGreatGatsby; translation comparison
2017-01-22
張瓊方(1992-),女,湖南湘西人,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學翻譯研究。
H059
A
1008-469X(2017)02-00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