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輝,王晶晶
(1.安慶師范大學 法學院,安徽 安慶 246000;2.西南政法大學 經(jīng)濟法學院,重慶 401120)
辯論始于分歧,是持不同見解者圍繞爭議點所進行的尋找證據(jù)、闡述理由、進行推理、辯駁論證等活動。在現(xiàn)代辯論學看來,辯論以邏輯為命脈、以語言為藝術,是通過邏輯與語言的思想交鋒活動[1](P47)。通過辯論的批判性思維交鋒,不同觀點或意見得以展示,認識的片面性與局限性得以矯正,分歧與爭議也由此獲得消解的可能[2]??梢姡夥制?、謀求共識、探尋真知是辯論的基本功能,而發(fā)現(xiàn)與捍衛(wèi)真理、提升人類事務決策的合理性則成為辯論的價值使命。
在性質(zhì)和目的上,辯論可劃分為應用性辯論和教學性辯論兩種基本類型[3](P19-21)。應用性辯論是實踐面向的,這種辯論是在對相關爭議存在現(xiàn)實傾向性的辯手之間展開的,評判者有權直接對辯題做出有約束力的決定,其目的在于切實地解決相關現(xiàn)實爭議。諸如政治競選辯論、法院辯論、議會辯論、商業(yè)辯論即為幾種典型的應用性辯論。教學性辯論則是理論或?qū)W術面向的,這種辯論是在教育機構指導下進行的,發(fā)生在對相關爭議點存在學術性興趣的辯手之間,辯論評判者無權直接對辯題、只能針對辯論整個過程做出拘束性決定,其目的在于學術探討或教育教學。學校課堂上的辯論、辯論協(xié)會組織的辯論賽、學術辯論等即屬于教學性辯論形式。
作為一種具體的辯論形式,法律辯論是主要發(fā)生在法律場域中、圍繞法律性質(zhì)的辯題、運用法律知識和原理進行的辯論。所謂法律場域,是指這種辯論主要是發(fā)生在法律實踐運行、法學研究、法學教育的過程;所謂法律性質(zhì),是指這種辯論主要是圍繞法律上事實、規(guī)則或程序性爭議而展開的;所謂法律知識和原理,是指這種辯論主要依據(jù)的法律規(guī)范與法律理念等法律材料。當然,如政治、經(jīng)濟領域等其他社會領域也會進行法律辯論;法律辯論所辯之題也會與政治、道德、宗教等爭議相交叉;辯論學、邏輯學、語言學、美學、心理學等多學科原理、知識與方法也會介入法律辯論中。
從辯論的基本定性與分類來看,鑒于法律辯論的概念理解上還存在一些分歧或含糊之處[4](P1-2),筆者以為,我們總體上可以從應用性與教學性兩個維度或?qū)用嫔蟻砩钊氚盐辗赊q論這一話題,即在法律實踐領域作為法律方法而存在的法律辯論、在法律教育與研究領域作為教學方法而存在的法律辯論。
作為法律方法的法律辯論,發(fā)生在法律實踐運作過程中,是法律主體尤其是法律人分析解決法律上的事實、證據(jù)、規(guī)則或程序性爭議的專門方法。方法從運用的角度看就意味著技能,作為方法的法律辯論同樣意味著一種法律技能與素養(yǎng),這種技能“關涉應變能力、表達技巧、心理素質(zhì)、邏輯思辨等的較量,是對論辯者業(yè)務水平、職業(yè)道德、人格意志等各方面的綜合檢驗[4](P12)”。基于辯論的基本特性,法律辯論以法律邏輯為基礎、以規(guī)范語言為載體。法律辯論的邏輯不同于傳統(tǒng)邏輯,傳統(tǒng)邏輯中的可靠性標準是真實性,法律辯論的邏輯評價標準主要是事實和證據(jù)的可接受性。法律辯論的語言表達強調(diào)理性化、專業(yè)化,兼顧通俗化、口語化,避免情緒化、政治化,具體表達上力求準確嚴謹、簡潔明晰、莊重嚴肅[5]。
法律辯論中的辯手角色是法定的,不管是立法辯論中的立法者,抑或是司法辯論中的原被告或控辯雙方,其角色及其辯論權利與義務并非自由選擇的結果,彼此之間展開的論證、辯駁活動受到法律程序或程序法的規(guī)制和指引。法律辯論中的評判者有權從內(nèi)容與形式兩個方面,對雙方爭議問題做出有約束力的決定,其中,內(nèi)容評價主要涉及辯論的合法性、真實性,方式評價主要涉及辯論的合邏輯性,“從邏輯的角度看,一個有論證性的法律論辯,除了應具有一定的法律理論或法律規(guī)范依據(jù)以外,還應做到論題觀點明確,論據(jù)材料充分,論述結構合邏輯,語言明晰規(guī)范”[6]。
“我們不僅通過辯論制定法律,而且也通過辯論執(zhí)行法律”[3](P5)。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等法律運行諸環(huán)節(jié),辯論都是不可或缺的方法。法律辯論的價值功能首先體現(xiàn)在對法律實踐主體的言論自由的保存和展現(xiàn)上,“在缺乏真正辯論時,言論自由就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它就失去了使之法律化和合理化的原則——邏輯和證據(jù)指導下的辯證法”[3](P20)。更為重要的是,法律辯論能夠有力促進法律決策的合理性,是切實提升立法、執(zhí)法或司法決策的民主性與科學性的基本保障。誠如法學家阿列克西所言:“法學是否具有科學性,法官的判決是否具有正當性,均取決于理性的法律論證的可能性?!盵7](P264)
作為法律方法的法律辯論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等領域就具體化為立法辯論、行政辯論、司法辯論等形式。立法辯論是指在立法過程中圍繞立法準備、法案審議、法律完善等問題所涉之爭議而進行的辯論。行政辯論主要體現(xiàn)行政立法、行政裁決、行政聽證等活動中。司法辯論是在司法這一糾紛解決機制運行過程中進行的辯論,是司法訴訟過程中各方訴訟參與人遵循司法程序和證據(jù)規(guī)則圍繞案件爭議而展開的辯論[4](P1),“以期對爭議或糾紛從事實和法律上得出正確的認識并獲得正確、合法、公正的解決”。司法辯論尤以法庭辯論為集中形式,法庭辯論的主體是糾紛或爭議的各方,主持和評判的主體是法官,針對的是案件所涉及的事實、證據(jù)、法律和程序問題[4](P7),在法定程序規(guī)則指引下進行,最終目的在于公正裁判。此外,諸如仲裁、調(diào)解等多元糾紛解決機制領域也存在法律辯論的空間,可將其視為準司法辯論形式。
辯論式法學教學法既保留了辯論活動的風采,又有著教學方式自身的特色:首先,辯論式教學以辯論為方式、以辯題為導向,從而既區(qū)別于理論講授法,也區(qū)別于提問或討論、案例分析、庭審觀摩、影像觀摩等傳統(tǒng)的實踐教學法;其次,辯論式教學是一種參與式教學法,在設置辯題、搜集資料、分析論證、辯駁與說服、評議與總結等環(huán)節(jié)中,師生均能夠充分參與;最后,辯論式教學是一種平等式教學[8]。
1.辯論是一種言論自由行使的方式,而自由又是法律的基本價值之一,法律辯論在法學專業(yè)課程中的應用是對未來法律人的自由意識的熏陶和自由行使能力的培育,有助于提升法學專業(yè)學生在未來職業(yè)生涯和日常生活中的法治素養(yǎng)和法治觀念,為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輸送和塑造合格甚至是卓越的法治人才和守法公民。
2.辯論往往是對特定社會和時代中重大、前沿尤其是富于爭議的問題或現(xiàn)象的探究,法律辯論的教學法運用由此有助于將學生推至研究性學習和批判性思維層面。研究性學習和批判性思維均要求獲取和運用綜合知識的能力,“知識的綜合性和看問題的多角度性的倡導者們不妨再從爭辯和討論參加者那里學一下實踐經(jīng)驗和方法。辯論者們所要解決的任何問題幾乎都直通這些知識領域”[9](P59)。
3.落腳在教學上,法律辯論教學法優(yōu)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互動關系,既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也會推動教師在教學方法上的轉變、在教學內(nèi)容上的更新。法學課程中的法律辯論一方面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法學理論與法律規(guī)范的鉆研興趣、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催動教師對法學教學的實踐認知和法學研究的現(xiàn)實關懷,從而有助于實現(xiàn)學習效果和教學質(zhì)量的雙贏。
1.在辯題設計方面,“明訂辯題成為正式辯論的基本要件”[10](P15)。作為辯論管理者與引導者的教師負責設計辯題,但教師的設計務必立足于法學學生的學習能力,應該考慮學生的興趣點和設計建議。教師既可以在相關教學內(nèi)容未展開之前設計,以辯論來完成教學內(nèi)容,也可以在相關內(nèi)容講授之后設計,以辯論來補充或增強教學效果。在設計內(nèi)容上,辯題代表著有待解決的爭議點,爭議點的性質(zhì)決定了辯題的類型,即所謂的探討“某事存不存在”的事實辯題、探討“某事是好是壞”的價值辯題和探討“某事該不該做”的政策辯題[10](P50)。法學學科與課程知識體系蘊含大量的事實性、價值性或政策性爭議點,這些爭議點均可有針對性地設計辯題。
2.在辯論準備方面,首先是程序性準備。在角色上,根據(jù)自主選擇和個人能力劃分正、反兩組、遴選正式辯手;設置評議員、主持人、記錄員、計時員等。在時間上,應基于法學課程的課時總量恰當配置理論講授與實踐教學、辯論與其他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進而具體確定辯論次數(shù)、所占課時等。教師可在辯論理論、辯論分工上給學生以宏觀指導,這種指導應是居中而公平的,既不應有所偏向也不應涉及具體而實質(zhì)的觀點,以保證學生的獨立學習和辯論的公平競爭。
3.在正式辯論環(huán)節(jié),首先,正式辯論應有明確程序規(guī)則或賽制的指引,典型賽制有“1對1”的林肯—道格拉斯式、“2對2”的牛津式和俄勒岡式、“4對4”的新加坡式等[11](P39-45)。華語高校范圍內(nèi)最為流行的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的賽制可借鑒適用。辯論雙方人數(shù)可采取“4對4”模式,辯論流程可分為陳詞階段、提問回答階段、自由辯階段和總結發(fā)言階段。其次,法律辯論服務于教學目的和任務,參與學生立場的選擇是自主的,具體主張也是穩(wěn)定的,最終目的不是勝負輸贏而是深入學習,這都與一般辯論賽形成鮮明差異[1]。因此,在辯論過程中,學生應對學術保持尊重、對知識保持真誠,遵循相關辯論道德,諸如不得歪曲法言法語的意義,不可捏造法律資料或信息,不應運用似是而非的詭辯。
4.在辯論評議方面,首先是教師評議,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質(zhì)量,強調(diào)評價的全面性和深入性,適宜另行安排、單獨進行。教師評議不是對辯題做出孰是孰非的決定或提供某種標準答案,而是引導學生領悟法學分析和批判性思維的真諦。教師還應以對法律和社會負責的姿態(tài)認真公允地對待每一方的觀點及其解讀。其次是學生評議,其主要目的不僅在于讓更多的學生實質(zhì)性參與到辯論中,還有助于營造一種同行評價的公平感。學生評議宜安排在一次辯論式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以保持一次辯論式教學的完整性和現(xiàn)場效果。學生評議的著力點在于辯論本身,可就正、反雙方的論證觀點、邏輯思路、論辯技巧等方面提出意見和看法。
1.法律辯論的教學法應用對法學專業(yè)學生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有著較高的要求,因此,法律辯論的推行應建立在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習慣、能力和效率基礎上,同時,應適當安排課時或課外時間對辯論式教學法所要求的學習方法論及其基本操作原理進行集中培訓。
2.法律辯論教學法只是法學實踐教學方式的一種,實踐教學法的應用也不能替代理論教學的優(yōu)勢,因此,需要在辯論式教學與其他實踐教學法、與理論教學之間進行合理的課時分配和協(xié)調(diào)。只有將實踐教學與理論講授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辯論式教學法的價值優(yōu)勢。
3.辯論這一綜合性法律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既需要課程或課堂培育形式,也需要諸如學生辯論賽等訓練形式,這些不同培育形式之間是互為促進的。因此,法律辯論教學法的成功應用需要這一方法在法學教育中的綜合推進。
[1]趙傳棟.論辯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2]晉榮東.辯論的邏輯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6).
[3][美]奧斯丁·J·弗里萊.辯論與論辯[M].李建強,等,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
[4]顧永忠.法律論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5]田荔枝.論法律論辯表達[J].邊緣法學論壇,2006(1).
[6]余芳,張大松.法律論辯建構與評價的方法論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8(9).
[7][德]羅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論證理論——作為法律證立理論的理性論辯理論[M].舒國瀅,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8]蘇越.法學教學中辯論式教學法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10(6).
[9]A. Craig Baird.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course in Argumentation[J].The Grovel,1956(38).
[10]游梓翔.認識辯論[M].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3.
[11]宮輝.辯論階梯:實用智辯致勝入門[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