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淑彥
【摘要】 當今新課標下的語文作業(yè),不僅要鞏固教學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點燃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培養(yǎng)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成功樂趣。為此,筆者就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作業(yè)設計來談談自己的實踐。
【關鍵詞】 新課標 語文作業(yè) 優(yōu)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1-013-01
0
1. 進行自主積累式作業(yè)。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闭Z文學習尤其需要知識的積累。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積淀,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課內知識的積累。在每一單元的學習中,我都要求學生做好以下的積累性作業(yè):
①積累一些雅詞。主要是“讀一讀、寫一寫”中重要的詞語的讀音、意思及用法;也包括新學到的成語的積累。
②積累一批優(yōu)美語句。主要是摘抄本單元課文中自己認為寫得非常美的句子,并說出理由。
③積累相關的文學常識。對本單元中重要作家作品的相關資料做好記錄。
④積累能給自己啟發(fā)的哲理性句子或名人名言。
⑤積累常規(guī)的文言文詞句。
⑥積累古詩詞名句,如寫春花、春雨的,詠月、詠雪的,等等。
⑦積累寫作的知識。如學習一個巧妙的構思,把自己認為寫的好的課文的結構特色理出來進行模仿;學習一個好的開頭或結尾方法等。
(2)課外知識的積累。
①利用寒暑假時間要求學生做好課外閱讀和摘抄。要求學生摘抄的內容為自己所讀的課外書中的精彩語句、語段或文章,后面要附上自己的點評,點評的內容可以是摘抄的理由,也可以是自己的閱讀體會或者是賞析,還可以是自己的疑問。
②小組合作做好資料的搜集與整理。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前,結合文章內容,查找相關資料增加課外知識。
2. 設計自主性作業(yè)
新課程理念強調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yè)時就應注重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挖掘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開發(fā)自身的多元智能,培養(yǎng)自我教育能力,逐步實現(xiàn)由依賴性學習向獨立性學習、由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的過渡,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比如在教學蒲松齡的《狼》時,出現(xiàn)了一個有爭議并且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問題,于是就鼓勵學生到課外尋求資料解答自己在課堂學習中產生的疑惑,獲得了極佳的效果?!独恰芬晃?,節(jié)選自《聊齋志異》一書中《狼三則》中的第二則。通過敘述屠戶在晚歸途中與兩只狼斗智斗勇的故事,揭露了狼的貪婪、兇殘、狡詐的本性,表現(xiàn)了屠戶的機智勇敢,告訴人們: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只要勇于斗爭,善于斗爭,就一定會取得勝利。文章介紹了屠戶遇狼、懼狼、御狼直至殺狼的經(jīng)過,最后在篇末直接點明寓意,表明作者的思想觀點。因此文中的“狼”一直是反面人物的象征??墒牵袀€小組的學生在小組討論時認為其實狼是聰明的,并且也從文中找到了不少的語句,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等。這時我并沒有簡單地把這些語句歸結到傳統(tǒng)教學中所強調的“狼是狡猾的”這一點上,而是保留了他們的觀點,針對學生提出的“狼是否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這個問題設計了自主性作業(yè),要求學生在課后查閱資料,解答疑惑,并落筆成文。有的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狼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動物,就連一些有經(jīng)驗的老獵人也往往向“狼”學習。他們又結合本文中“狼”的表現(xiàn),于是得出了“雖然狼是一種狡詐的動物,可是它的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的結論,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小論文。
自主性作業(yè),使學生對語文學習有了熱情參與的愿望,找到了自己前進的動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鍛煉了他們的寫作能力。
3. 設計開放性作業(y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事情有了興趣都不會成為負擔,作業(yè)也是如此?,F(xiàn)在學生希望在教師指導下親自體會學習知識、鍛煉能力、發(fā)展智力的甘苦。所以,要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為此教師就應當視野開闊,將那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作業(yè)加以改造,使其具有一定的主題性和情境性,成為開放性的作業(yè),從而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中體驗到思考的快樂和創(chuàng)新的成就感,還能讓學生對所獲信息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決結果,從中發(fā)現(xiàn)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最后一課》描寫了普法戰(zhàn)爭后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xiāng)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xiàn)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tǒng)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挖掘得很深。尤其是文中的人物描寫,如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栩栩如生,不失為一篇仿寫的范本。于是,在教學了《最后一課》之后,請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學習課文的寫作手法,尤其是人物描寫進行仿寫,如電腦版的“最后一課”,校園版的“最后一課”等。結果學生的作文是五花八門,除了上述版本外,還有學生寫了地球的“最后一課”,記敘的詳略、人物的描寫等都把握得比較得當。
這些開放性作業(yè),不僅促進學生鞏固閱讀內容,積累語言素材,深刻感悟作者的思路,還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了學習的主動性。
實踐證明,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要以新課程標準精神為依據(jù),樹立起新的語文作業(yè)設計理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精心設計作業(yè),科學指導學生進行評價,必能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實現(xiàn)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