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葉
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整個教學過程推進和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一節(jié)課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堂課中的問題化設計是否得當。那么,一節(jié)課中的問題究竟應該如何進行設計和安排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基于有效問題設計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
提問要注意有效性,關注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經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課堂內容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設計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應該有明確的針對性。教師要做到提問有效,就必須充分備教材和備學生,因此在備課時就要做好充分淮備,從形式到內容,從教材到學生都應做到心里有數。教師要清楚自己提出的問題是為了引發(fā)學生興趣,導入新課;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思考,進行新知的講授;是為了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解;還是為了帶出下一個問題?類似的問題的設計都需要有較強的目的性。
例如,在開學第一課的學習中,筆者巧妙地設計了三個有針對性的問題:同學們平時上網都干嘛?同學們在初中都學了哪些信息技術知識?同學們希望在高中的信息技術課中學到什么?這三個問題的設計看似簡單,但都有明確的目的,既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一些基本情況,又自然而然地引出接下來要介紹的高中課程結構安排的內容,成功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提問要注意全體學生的發(fā)展,關注問題設計的開放性和覆蓋性
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和覆蓋性。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會給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從表面上看,封閉式的問題是學生在主動回答教師的提問,形式上學生也參與到教學中,但實際上教師通過問題牽引讓學生的思維走向了既定的軌道,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因此,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方面,開放式的問題比封閉式的問題更有效,但教師在設計開放式的問題時要注意教學目標對問題的導向作用,以便能夠在提問過程中收放自如。
例如,在學習信息的概念,即“信息是區(qū)別于物質與能量的第三大資源”時,筆者就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即“如果我們要參加一次野外生存訓練活動,只允許隨身攜帶三樣物品,其中有筆記本電腦、手機、水、干糧、指南針、鋼刀等,你的選擇是什么”?整個問題的設計不僅具有明顯的開放性,還具有較強的覆蓋性,幾乎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這關注到了全體學生的發(fā)展。
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應對問題的開放性和覆蓋性予以充分重視,既要考慮全體學生的共性,又要考慮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既要做到平等對待學生,又要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提問要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關注問題設計的啟發(fā)性
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因為思維的問題性是人的思維本質特征之一,問題催生思維,思維又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課堂的不同階段產生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思維又需要不同的問題來觸發(fā)。在教師的提問激勵下,學生的思維會呈現出想猜、敢猜、能猜三種狀態(tài)。進而依據直覺,以猜激疑,以疑促試,從試中發(fā)現科學規(guī)律。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取的知識,理解得深,記憶得牢。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主動性都會大大增強。
另外,蘇聯教育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如果問題全在知識范圍內,只是大腦皮層的簡單探索,就引不起學生的興趣;若問題過難,大腦皮層模糊一片,就不會有特別明顯的興趣點;只有把問題創(chuàng)設在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引起興奮點”。因此,在提問之前,教師應仔細分析學生的已知區(qū)、未知區(qū)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盡量使問題落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讓問題在已知區(qū)和未知區(qū)之間搭起橋梁,只有提出的問題恰當好處,才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提問要注意有度,關注問題的靈活性
有效的課堂提問必須做到“適度”。在課堂提問中,學生能夠積極作答與教師問的問題的難易程度密切相關。問題太難,學生用已知的知識解決不了,望而生畏;問題太易,又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因此,難易適度的提問,應當是那些使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問題。所以,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基礎知識關,教師的提問既要問在有疑之處,又要注意難易是否適度。
另外,適度的問題設計還應根據學情,關注問題的靈活分層,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既能激活成績好的學生的思維,又要給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一定的機會,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變化提問的角度,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找到自信。當然,教師對提問的度的把握還要做到人性化,要學會保護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盡可能地展現自己。
提問要注意把握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技巧性
課堂提問作為組織課堂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課堂教學的各個階段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課堂的教學階段不同,提問的意義和方式也會有所區(qū)別,各個階段和環(huán)節(jié)的提問效果的好壞,都能成為衡量課堂教學是否高效的關鍵。
一是導入新課階段的提問。要簡明,要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發(fā)揮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從而達到一問激起千層浪的目的。
二是落實重點,突破難點階段的提問。重點的落實、難點的突破是一節(jié)課成功的關鍵,而學生學習的疑難點往往就是教學的重難點。因此,教師在針對疑難點提問時,設計的問題如果沒有層次、沒有遞進,前后問題不能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就很難使學生的認識沿自己設計的階梯攀升,也就不能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
三是課堂小結階段的提問。小結階段的提問是課堂教學的最后幾分鐘,利用提問對教學內容進行小結,以達到讓知識連貫,形成整體,檢查本節(jié)課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后續(xù)的教學打基礎的目的。課堂教學小結階段的提問,除了要將記憶和理解結合起來外,還應注意使用激發(fā)懸念的提問法,這樣不僅可以對課堂教學起梳理概括作用,還能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有一種且看下回分解的心理,盼望著下一節(jié)課的到來。
另外,在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中,預設問題往往會因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出現多變和復雜的新問題,有開放就會有生成,教師面對這種情況時應適時調整、改變或放棄原來的預設問題,甚至臨時又產生新的問題,從而做到課堂預設問題和動態(tài)生成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