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娟[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河南 焦作 454000]
筆下無貴胄文墨有遺韻——淺析葉廣岑皇族身份對其京味小說的影響
⊙ 張娟[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河南 焦作 454000]
葉廣岑的家族小說巧妙地將近代風云變幻的百年歷史融入一個家族的興衰之中,從清朝沒落貴族身上折射出一個時代衰落式微的景象,更細致地描繪出那些只會提籠架鳥的八旗子弟是如何在時代的裹挾中踉蹌前行。不難看出,皇族身份對葉廣岑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切身經(jīng)歷的那些體驗也為其小說創(chuàng)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追本溯源,葉廣岑京味家族小說的根本出發(fā)點正是她對于整個家族文化的深刻批判與無限眷戀。
葉廣岑 皇族身份 京味小說
(一)葉廣岑的家族淵源與生活經(jīng)歷“家族”一詞在中國的文化基因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它是大多數(shù)中國人情感與心靈的依存與寄托,對個體生命有著其他形式不能比擬的親和力與感染力。葉廣岑更是如此。其皇族身份和個人經(jīng)歷對葉廣岑整個人生境界、氣度學識以及創(chuàng)作風格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葉廣岑的家族是高貴而顯赫的,她的先祖是遠比那些提籠架鳥在四九城晃蕩的所謂八旗后裔更接近權利中心的皇親國戚。葉廣岑1948年生于北京,葉姓取自于族姓葉赫那拉氏的簡寫,辛亥革命之后全族都改姓葉,她的爺爺是慈禧太后的親弟弟,她也就是西太后的親侄孫女,顯赫地位可見一斑。葉赫拉那氏是清朝時期一支龐大而高貴的家族,以盛產(chǎn)皇后出名,清朝十二位皇帝中就有五位皇后出自葉赫那拉氏,其他嬪妃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這也保證了家族的百年榮光。
葉廣岑出生時家境已經(jīng)衰微,全家靠著父親教書的微薄收入過活,6歲時父親的離世,面對母親這種沒主見、沒文化的家庭主婦以及年幼咿呀學語的妹妹,剛剛上小學的葉廣岑突然有種本不該屬于她這個年齡的成熟,她開始扛起家庭的重擔,通過去典當家里的文物艱難度日。1968年她來到陜西,先后做過護士、記者,后又赴日留學,回來后一邊繼續(xù)文學創(chuàng)作,一邊擔任文聯(lián)公職,在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壇中大放異彩。毫無疑問,葉廣岑的皇族出身是其京味家族小說創(chuàng)作的重要來源。葉廣岑站在時代的前方回望家族的百年興衰,并不是出于對過往榮光的留戀,而是通過一系列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八旗子弟的生命歷程,挖掘出獨特的歷史文化。正如其他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樣:“嘆家族的衰微,也為著文化的傳承接續(xù)?!?/p>
(二)葉廣岑家族小說的創(chuàng)作動機葉廣岑家族小說的創(chuàng)作動機是矛盾的,她既追憶從前貴族生活的文雅閑適,又厭惡八旗子弟閑散慵懶的生活方式;既對家族有著深深的依戀與不舍,又無奈于時代的向前飛奔永不停歇的腳步;既肯定傳統(tǒng)文化應該得以繼承和保存,又想批判封建糟粕在人們心中留下的文化毒瘤。正是在這重重矛盾之中,葉廣岑的京味家族小說才有了深刻性與豐富性,人物不再用單一的好壞評論,而是一種圓形人物,這是葉廣岑內心矛盾的體現(xiàn)。同時,這種理智與情感、眷戀與批判的矛盾心理也構成了葉廣岑小說創(chuàng)作的全部動機。雷達先生曾這樣評論葉廣岑的《本是同根生》:“我喜歡它,因為它寫出了貴族之家的敗落留給飄零子女們的真正遺產(chǎn)——冷漠感,想擺脫也擺脫不了,想親熱也親熱不起來。”
葉廣岑的皇族身份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生活體驗既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豐富素材,同時也在作家心中積蓄了一種傾訴的欲望。她對自己古老而又顯赫的家族充滿了好奇與渴望,渴望能夠體驗家族最鼎盛時期該是一種怎樣的繁華盛世。但同時作為新時代的進步青年、新中國的文化干部,她又對封建文化糟粕有著理性的審視,對人民群眾有著深切的同情,對自己的封建家庭不由得產(chǎn)生一種厭惡情緒。這種情感與理智的沖突貫穿于葉廣岑京味家族小說的始終。葉廣岑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夠保持一個文化反思者的理性思考,同時不失充沛的情感投入,是其作品文學價值的重要源泉。
在葉廣岑出生時,她那個高貴而顯赫的家族已經(jīng)不復往日榮光,所以葉廣岑并沒有親身經(jīng)歷這個家族的盛極而衰,也沒有多深刻地接受家族文化的感染與熏陶。但是在葉廣岑經(jīng)歷過時代變幻、家庭變故、故人離去、社會歷史文化變遷等體驗后,越來越想從家族血脈中汲取溫暖與力量。在隨后離開祖國的歲月中,葉廣岑跳出原來的文化氛圍,重新回頭審視家族血脈留給自己生命和心靈的寶貴遺產(chǎn),將這種家族情結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便有了其京味家族小說最初的模樣。
在葉廣岑的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家族情結,這個家族情結具體體現(xiàn)在其對家族身份既眷戀又抗拒,對家族文化既憧憬又批判,既不愿與自己曾經(jīng)的封建大家庭一起被時代所拋棄,又對那個閑適儒雅的生活環(huán)境充滿向往。她力圖站在一個新的時代回頭與舊家族劃清界限,又無法割斷家族親情的血脈相連。這些情愫最終呈現(xiàn)在其作品中,影響了葉廣岑整個文學理論、文化視角及價值取向,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學風格。小說家鄧友梅評論葉廣岑的家族小說時說:“正因為作者曾從屬于那個社會群體,文學寫作什么都能做假,唯感情做不得假,于是她在批判、否定那些過時、陳腐、消失了的一切時,字里行間又剪不斷理還亂地流露出認同、懷戀的情結?!比~廣岑的全部京味家族小說便圍繞著這種對家族文化血脈的批判與依戀展開。
在《瘦盡燈花又一宵》中葉廣岑深刻批判了封建專制禁錮與扼殺人性的陰暗面,為我們描繪了陰郁悲涼、死氣沉沉甚至是令人窒息的沒落皇族生活,那個在我看來“陰森森”的老王府,既是沒落貴族生活的縮影,也是封建專制對正常人殘酷統(tǒng)治的象征,更是扭曲人性、戕害生命的地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的舅爺札薩克多羅親王赫爾札布,他的才華和相貌被慈禧太后賞識反而造就了他不幸的生活。太后賜婚瑞郡王府的六格格,而從小嬌生慣養(yǎng)的格格不愿意去草原那種蠻荒之地,所以“我”舅爺便被安置在北京,被迫住在鏡兒胡同的王府。這里沒有寥廓的藍天,沒有廣袤的草原,沒有奔馳的駿馬與成群的牛羊,舅爺?shù)娜松D時失去了光彩,于是沒有幾年便郁郁而終了。
盡管對封建文化的糟粕有著深刻而清醒的認識,但葉廣岑終究無法逃脫對家族文化的深深眷戀,那些儒雅閑適的貴族,那些清新脫俗的氣度與我們所處時代中的痞氣、勢利、商業(yè)化等元素顯得那樣格格不入,讓她不免去追憶那個清雅高潔的往昔歲月。《曲罷一聲長嘆》中的舜銓是一位頗有士大夫風骨的工筆畫家,他是那個時代皇親貴胄中的知識分子縮影。他恪守大儒本色,即使身處困境也不受嗟來之食,無論是臺灣政要胞兄的美金補償,還是國內某集團總裁的股票和現(xiàn)金相贈,都一概不受。在得知妻弟發(fā)不義之財之后,更是氣得病情加重。葉廣岑在文中極力推崇舜銓儒雅高潔的價值觀念,同時也為他的晚景悲涼而悲痛不已,還借舜銓之口痛批了當下社會見利忘義的不正之風。
葉廣岑京味家族小說的代表作《采桑子》是以自身的家族故事為藍本,由九部中篇小說共同構成。每部中篇小說都是一個獨立的部分,分別側重介紹一兩位家族成員,以家族成員中的矛盾沖突為線索貫穿整部小說之中。作品中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在大時代的洪流中被裹挾前行因而導致的性格軌跡演變,無不寄寓了葉廣岑對整個家族的文化審視與理性思考。
(二)“文革”中的不同軌跡在“文革”時期,這些皇族后裔同樣也露出了人性中荒誕而悲涼的一面。葉廣岑冷靜地站在時代的前沿回望,將血脈親情與同情從他們身上抽離,剩下赤裸裸的人性的兇殘與冷漠,不僅讓讀者看到人性荒謬的一面,更是對一個荒誕的時代無情的嘲諷與批判。在《風也蕭蕭》中,金家三兄弟因為黃四咪而反目成仇,更是借著文革將各種爭斗發(fā)展到頂峰。他們互相誣陷、互相攻訐,結果導致家破人亡。更可笑的是,這一切矛盾的源頭都來自于一個叫“福順”的人的謊言,而他之所以要說謊,只是因為金家老太太并沒有按照貴族禮儀給他做一頓春餅,而只是給他吃了一碗平常的炸醬面,這使他懷恨在心,人性的殘缺在荒誕的時代背景下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馮敏.無盡的挽歌[J].小說選刊,1998(1):74.
[3]葉廣岑.沒有日記的羅浮河·走進文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233.
[4]葉廣岑.采桑子[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
[5]趙小群.論葉廣岑的家族文化情結[D].西安:西北大學, 2007.
作者:張娟,文學碩士,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
研究方向:現(xiàn)當代文學及公共語文教學研究。
編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