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芳
[摘要]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貼近自然的生活實踐是最大的課程資源。初中生物教學應從實際生活出發(fā)實施“生活化”教學,通過生活事例導入新課、用生活實例豐富課堂內容等,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生物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物 課堂教學 生活化
一、引言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敝挥衼碜袁F(xiàn)實生活中的事例才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只有來自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才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思考。
相對于語數(shù)英等主科來說,初中生物由于不參與中考,其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較低,無法激起學生們強烈的學習熱情。那么,怎么才能讓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從而愿意學、主動學、有效學呢?生物教師們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白⒅嘏c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是新課標倡導的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貼近自然的生活實踐是最大的課程資源,所以我的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把生活事例帶到課堂中,使生物教學生活化。這樣,生物學習就會成為一件非常輕松而有趣的事情。
二、用生活事例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一部好看的電影,之所以好看,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情節(jié)跌宕起伏,引人人勝,更重要的是開頭必須吸引人,讓人有看下去的強烈欲望,這樣才會發(fā)現(xiàn)后面部分的精彩。聽一堂新課和看一部電影一樣,如果沒有吸引力的新課導人,那么學生的注意力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游移于生物課堂之外,而一個好的導人設計,可以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進入到課堂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中。正因為生物學和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所以教師完全可以把生活中的精彩事例導入到課堂,用與學生生活經歷重疊的事例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
例如,在《人體的激素調節(jié)》導入時,我問學生們:“你們坐過過山車嗎?”在如今,很多學生是見過或是親自坐過的。所以我繼續(xù)問:“坐過山車的感覺是怎么樣的呢?”他們的回答或許是“感到緊張害怕”,或許是“覺得刺激”。但不管怎樣,我的目的達到了,因為這個時候他們通過回憶回答時,注意力就已經集中了。于是,我很順利地引入新課: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和我們人體的激素調節(jié)有關。通過這樣的方式導入新課,學生可以很快進入課堂學習的狀態(tài),也會有想要進一步了解這方面知識的欲望,從而保證了這節(jié)課前一段時間的課堂質量。
三、用生活事例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關心理研究表明,教師采取豐富而有效的課堂教學形式,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好學。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里的“好之”“樂之”,其實指的是興趣。如果在課堂中充實一些書本上沒有的有趣生活事例,學生會耳目一新,興趣盎然地集中注意力聽講。
例如,在《人體的激素調節(jié)》一節(jié)中,書本對腎上腺素描寫較少。針對這一點,我用一個生活事例對腎上腺素的作用作了補充。如“為什么人害羞時會臉紅?”這是因為人感受害羞時,大腦皮質刺激著腎上腺,分泌出少量腎上腺素,而腎上腺素分泌時,能夠使人體內血管擴張,血液循環(huán)加快。人的臉部血管豐富,臉自然就發(fā)紅發(fā)熱啦。
又如,在《人體的免疫防線》一課中,我講了一個親身經歷:有一次我感冒了,并且有點發(fā)燒,但是我沒吃藥,一周之后感冒好了,這是為什么呢?我告訴學生:從我感染病毒到痊愈這個過程,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從識別侵入人體的抗原(病毒)到淋巴細胞產生相應抗體再到最終打敗抗原的過程,需要幾天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出現(xiàn)發(fā)燒、咳嗽等癥狀,這都是正常的現(xiàn)象;發(fā)燒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可以抑制病毒的繁殖,還可以刺激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很多學生都有過感冒,所以這樣的例子,學生們是愿意聽的。而我通過一個親身經歷把現(xiàn)實帶到了課堂,把理所當然的事情解釋出來,讓學生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
四、引用生活事例。加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杜威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币股镎n堂教學取得一定的效果,就應該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某些生物知識;通過對生活事例的分析,使學生在抽象和具體之間建立聯(lián)系,實現(xiàn)從了解書面知識到真正理解掌握知識的升華。
例如,在《飲食與營養(yǎng)》一節(jié)中,當了解了鑒定蛋白質的方法后,我通過生活事例給學生們介紹了另一種鑒定方法。如“我們去商場買羊毛衫的時候,會看到營業(yè)員有在旁邊準備一個打火機。羊毛衫是否貨真價實,可用打火機辨真假。因為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如果這件羊毛衫含毛量較多,那么燃燒后會發(fā)出臭味”。這個例子加深了學生對通過燃燒來鑒定蛋白質的印象,又讓學生們學到了一招生活小竅門。
又如,對于“在呼吸運動中,為什么肺容積增大時,氣體會從外界進入到肺?而肺容積變小時,氣體會從肺排出體外?”對于這一問題,初一學生較難理解。為此,我把肺比作一個糖罐,把氣體比作糖,現(xiàn)在糖罐中裝滿了糖;如果把糖罐換成大一號的,要裝滿糖罐,就要再放人些糖。同理,肺容積增大時,氣體就要進入去填充它;把糖罐換成小一號的,就要拿出些糖,否則就裝不下,那么相同的,肺容積變小了,氣體就要出去。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就能非常方便地理解記憶了。
五、引用生活事例。不斷培養(yǎng)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著名教育家奧蘇伯爾根據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學生的學習分為發(fā)現(xiàn)學習和接受學習兩大類。現(xiàn)在,許多國家的教育專家積極倡導發(fā)現(xiàn)學習或探究式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始終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學生能夠自己去探究、分析和體驗,從而掌握相關知識,形成相應的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我們可以引用一些生活中常被忽略而帶有疑問的事例,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中學習和探究,這樣不僅可讓學生學到一定的知識,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培養(yǎng)學生探索知識的精神。
例如,在《昆蟲》一節(jié)中,講到蝗蟲一對觸角的作用時,我列舉了同樣有一對觸角的昆蟲——螞蟻。我們平時可以觀察到,某塊地方有食物碎屑,如果這塊食物較大,一只螞蟻搬動不了,就會叫幾個同伴一起來幫忙,不一會兒,螞蟻便會成堆地聚集過來把食物搬走;那么,螞蟻是通過怎樣的途徑交流呢?這和觸角有關系嗎?它們的“信息語言”又是什么呢?我沒有馬上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課后通過觀察,尋找答案。
又如,講到果實的時候,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們喜歡吃草莓嗎?你們吃的草莓屬于果實嗎?那么它的種子在哪呢?很多學生估計都沒注意到這個問題。因為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們對果實的認知是:果實是由雌蕊的子房發(fā)育成的,果實包括了果皮和種子兩部分,種子外面有果皮。但草莓卻是不同,那么學生們下次吃草莓的時候就會帶著我的問題去注意這種水果了,并且也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水果都是屬于果實。
六、利用生活事例引導學生科學運用知識。遠離生活誤區(qū)
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生物知識與我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我們通過選取某些生活常識誤區(qū)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生物知識的實用性,從而遠離生活誤區(qū),實現(xiàn)科學、健康的生活。
例如,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是放炮仗和鞭炮。一到這個時候,大人們紛紛讓小孩堵住耳朵。在學習了耳的結構后,我問學生:這種做法是否正確?很明顯,運用所學知識可知,只堵住耳朵是不正確的。外界有巨大聲響時,我們堵耳的同時還應該閉上嘴巴,或者也可以不堵住耳朵,但要張開嘴巴,以維持鼓膜兩側大氣壓的平衡,防止震破鼓膜。
又如,在《人類性別的決定》一節(jié)中,當了解了子女性別是如何形成后,我和學生提起電視里??吹降那楣?jié):婆婆思想傳統(tǒng),重男輕女,想要個孫子,但是兒媳婦生了個女兒。婆婆不滿意了,怪媳婦。其實,這能怪媳婦嗎?當然不能,這是沒有文化的老人的一種不科學認識。現(xiàn)在學習遺傳學知識后,學生就應該用科學的方法辨別生活中的一些是非觀念。
七、結語
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教育,又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可見,生活實踐和不斷累積的經驗在獲得知識方面的重要性。人們的生活經驗能指導人們對生物知識的學習并豐富人們的生物知識。另外,生活也向我們提供了無窮的問題,要求我們不斷地探索和解決。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本載滿了各種神奇奧秘的生物書。從這本書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學到很多,思考很多。
真正的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揮力量。在生物教學中,我無需運用華麗或深奧的詞句,我只需運用一些通俗易懂、學生做過或見過的生活事例,向學生展示生物知識的生活性和趣味性,讓學生感覺知識就在身邊,感受知識的實用性。通過這種教法,我的學生上課更專注了,思維更活躍了,提出的問題更多了,對生活中的事物觀察得更仔細了,因而對課本上的生物知識的掌握也更加牢固了,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更樂于上生物課了。
生活事例比比皆是,把生活事例引入生物課堂,有利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理解掌握課堂知識則可以更好地為生活服務,為自然與社會服務,這才是生物教學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