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
打造“詩意課堂”
——遼寧省東港市小甸子鎮(zhèn)中心小學“草根式校本教育研究”的改革與實踐
■王 剛
2010年以來,遼寧省東港市小甸子鎮(zhèn)中心小學依托“草根式校本教育研究”,圍繞“詩性教育”的辦學宗旨,努力構建“詩意課堂”,走特色辦學之路?!霸娦越逃笔侵笇κ芙逃哌M行的教育,旨在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促進人生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xiàn),其核心是培養(yǎng)具有人文意識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種精神的養(yǎng)成一般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yǎng)、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熏染和深刻的人生體驗等。詩性教育培養(yǎng)的是人格健全、和諧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旺盛、精神世界豐富的人。
近幾年來,學校依托草根式校本教育研究,構建詩性教育高效課堂,即“詩意課堂”。首先,“詩意課堂”是道德的課堂、審美的課堂,通過教師的教育智慧創(chuàng)建、激發(fā)富有生命的、呈現(xiàn)道德光彩的、具有審美意義的高效課堂。其次,“詩意課堂”引領教師在一種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狀態(tài)下上課,學生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的態(tài),在“化境”狀態(tài)下探求知識、發(fā)現(xiàn)真理。課堂自然呈現(xiàn)、洋溢著自由的氣息、生命的氣息、創(chuàng)造的氣息。課堂上看到最多的是教師親切的面容和孩子們求真的眼神;聽到最多的是民主平等的對話和啟迪心智的歡笑;感受最多的是真實、自然、豐厚、靈動、和諧。
“詩意課堂”凸顯以下五個方面的特征。一是富于詩韻:每節(jié)課前都有詩詞誦讀,每節(jié)課中都能流露詩化語言。每節(jié)課,當?shù)谝粋€學生步入教室時就起頭背誦古詩(《每周必備》),其余學生依次進入教室時跟著背誦,等到全體坐好后,快速地集體背誦一次,然后上課。語文課前要有三分鐘吟背,學生輪流領背。課堂上,教師盡力使自己的導撥語詩性化,如為了讓學生集中精神坐好,可以以背一兩句古詩為標準,背完后馬上坐好。二是敢于質疑:不懂敢問、不同敢辯、不清敢究、不服敢駁。教師要培養(yǎng)敢于質疑的勇氣,要保護敢于質疑的稚氣,要激發(fā)敢于質疑的“士氣”,要設有學生質疑的環(huán)節(jié),要抓住質疑生成的靈動瞬間。三是樂于探究:把時間還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都以探究知識為樂,師生共同愉悅地尋找知識的生成過程。教師深挖教材,結合《課程標準》和《教師用書》仔細研究教材中的每幅圖、每句話、每道題、每個細節(jié),認真?zhèn)湔n、精心梳理,以少講甚至于不講為標準,把時間還給學生,以最少問題甚至于只提一個問題來激發(fā)學生探究欲。詩意課堂中充滿了師生共同愉悅探究知識的景象。四是善于合作:小組合作學習是詩意課堂突出特色,課堂上有明確的合作分工,充足的合作時間,恰當?shù)暮献鲿r機,有效的合作效果。班級科學組建學習小組,課堂上充分地發(fā)揮學習小組作用。在低年級就開始用心培養(yǎng)小組合作學習意識,到中高年級基本實現(xiàn)學生自主的小組合作。同時,各班級要將小組作用融入班級管理之中,最終達到學生自治。五是精于練習:課堂練習精致、分層、拓展、延伸,夯實三維目標。教師在認真鉆研教材,準確把握知識點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課堂練習,練習少而精、有梯度,落實教學的三維目標,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詩意課堂”教學模式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過程:“情境導入——確定學習目標——描述學習任務——自主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鞏固練習——課堂總結”。為了長期建構有效的“詩意課堂”,我們采取了如下的保障措施:一是做好教師培訓。讓教師知曉“詩意課堂”,熟記特征,落實“詩意課堂”理念,掌握小組的科學組建、管理與評價,明確小組的作用和利用小組的時機。二是實行分層推進。首先重點培養(yǎng)骨干教師,讓他們充分領會“詩意課堂”的精髓,實現(xiàn)“詩意課堂”的建構。然后,再發(fā)揮其以點帶面,專業(yè)引領的作用,帶動所有教師走進“詩意課堂”的圣殿。三是領導結對幫扶。每位領導都要與2~3位教師結對子,走進班級與教師一起,相互研討、反復實踐、建構“詩意課堂”。四是搭建展示平臺。開展校長指導“詩意課堂”評比活動;骨干教師實踐“詩意課堂”展示活動;優(yōu)秀“詩意課堂”評選活動。對不合格的領導、教師進行重點幫持,對優(yōu)秀典型進行表獎。
通過“草根式校本教育研究”,學校努力踐行著“以詩性之美成就本色人生”的理念,努力建構“詩意課堂”,詮釋著學校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和追求,搭建了師生互動共生、心靈舒展的精神家園,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推動了學校的特色發(fā)展?!?/p>
(作者單位:遼寧東港市小甸子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