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霞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課既離不開預設,也不能沒有生成,一堂精彩的課是預設出來的只有在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
【關鍵詞】預設;生成;把握教材;互動;有效
“大凡天下之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笨峙率穷崜洳黄频恼胬?,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否定與輕視設計,一切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教材、計劃都將失去意義,“學校工作也會變成一種自流的現象”。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一堂成功、有效的課既離不開預設,也不能沒有生成,一堂精彩的課是預設出來的,雖然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情境,生成出非常精彩的情節(jié),看起來不可能是“請君入甕”式的設計,只是這個“精心”已經達到了大雪無痕的境界,仿佛是學生“自發(fā)”而產生的了。或者說,教者在預想中已經設想了多種狀況,期望產生那種最美妙的境界,而此時此刻它果然來了。如果課堂真的出現了意料之處的情境,由于教師有“精心”、“備課”作墊底,加上多年來的隨機應變的功夫,一樣會應付自如。所以,課堂的精彩紛呈與意外收獲,那是要靠課前精心的設計和“用一生來備這一課”作基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使課堂“預設”更好地走向“生成”呢?這可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每個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追求。所以,只有在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用智慧將教學演繹得更加精彩。
一、預設越精心,生成越精彩
課堂教學需要預設,但并不是按部就班,連說開場白、過渡語、結束語都預設好,甚至將語氣、手勢、表情都事先設計好了,這不是教學而是演戲。同時,過度強調現場生成教學,可能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預設與生成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為作用,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去完成預設的目標。如劉曉軍老師執(zhí)教作文《假如爸爸(或媽媽)老了》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個男生說他的爸爸是老師,三十年后,白發(fā)蒼蒼的爸爸已快退休了,講了一天的課,他會覺得腰酸腿庝……老師立即端出一個板凳放在學生的課桌旁,模仿爸爸回家很疲憊的樣子。孩子心領神會,讓“爸爸”坐下,他要給“爸爸”做按摩,于是上演一出“父子”親切對話,兒子為父親捶背、按摩的動人情景……至此,課堂互動達到高潮,學生看得津津有味,細細體察,時時發(fā)出會心微笑,自然而然精彩就生成了。在課后的訪談中,劉老師說在課前他就向學生了解各自父親或母親的職業(yè),讓孩子們知道了上了年紀后長久工作將會身心疲憊,回家后會渴望兒孫來給自己捏肩捶背的。這樣,在課堂中表演的“父子情深”就自然而然生成了。所以說,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它需要教師課前做出周密的策劃,這就是對教學的預設。準確地把握教材,全面地了解學生,有效地開發(fā)課程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也是走向動態(tài)生成的關鍵所在。
1.準確地把握教材。教材是“標準”理念的具體體現,是學習內容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材料?!稑藴省分赋觥瓣P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但教材是面向全體的,不一定完全適合教師個體的教和學生個體的學。因此,教師在分析教材而進行教學預設時,應深入理解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師本人的教學風格,對教材作適當改編或重組,從而作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和學生學習水平的預設。
2.全面地了解學生。《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個性特點必然影響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和推進。因此,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預測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是科學預設的一個重要前提。如果老師對學生缺乏了解,在備課上很難下手,整個教學活動也很難展開,上起課來就會特別吃力,所以,教師應全面地了解學生,從而有效地預設。
3.有效地開發(fā)資源?!稑藴省分赋觥罢Z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fā)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wěn)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jié)、更新發(fā)展。”動態(tài)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隨機開發(fā)和適時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所以,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注重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一方面自己要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fā)和篩選,另一方面要指導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查找相關資料,從而優(yōu)化預設,收獲生成。
二、不拘預設,為生成導航
新課程遵循生命關注理念,教師課前精心預設,知識梳理退位到十分次要的位置,更多的是構筑學生學習的活動,準備好相應的條件和資源,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上課并不像把預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紙樣擺到布上去”?!耙粋€真正的巧匠好像是把這個紙樣放在心里”,然后主要是關注著學生的學,通過多向互動,在對話與交流中實現預設和達成生成。于是,課堂煥發(fā)著生命活力,實現著學生的生命生長、生命享受、生命創(chuàng)造。
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因此教育過程的發(fā)展就有多種可能性存在。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課堂教學,卸下包袱,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和學生一起探究,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不拘泥預設,使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有利資源,迎來未曾預約的精彩。我們教師應時時關注學生的表現,學生的情感需求,引導學生獲取一個個可喜的“意外”,讓課堂煥發(fā)“動態(tài)的活力”!如在教學《長城》一課時,讓學生在圖上找一找課文中涉及的長城的各部分,如:城墻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臺等,并在圖上注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各部分的作用。充分了解長城的特點,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進而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促進學生情感思維的形成,這樣才是有效預設。
教學必須要預設,預設是生成的基礎。教師要為生成而預設,大多數的精彩都是精心預設的結果,可以在課堂的動態(tài)演進中調整預設,彰顯生命的靈動與課堂的靈性。要有終身為之準備的“大預設”,才可能隨機應變地“意外”生成精彩。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小學語文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