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傳承:一種文化心理學分析

    2017-02-17 11:22:12李硯祖潘天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北京100084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江蘇徐州221009
    關鍵詞:內化社會化心理學

    李硯祖 潘天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 北京 100084;江蘇師范大學 傳媒與影視學院,江蘇 徐州221009)

    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傳承:一種文化心理學分析

    李硯祖 潘天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 北京 100084;江蘇師范大學 傳媒與影視學院,江蘇 徐州221009)

    在文化心理學視野下,作為心理特質的工匠精神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匠精神傳承既是對工匠文化的傳遞,又是持續(xù)社會化心理模塑行為。在此模塑過程中,我們既要借助外在文化的教化,又要注重內在心理的內化與體驗。在心理機能層面,工匠精神社會化旨在達到認知優(yōu)化、情感培育、角色獲得、信念養(yǎng)成、價值認同等心理品格的整合與同化;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工匠精神社會化主要依賴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建構、社會傳播、文化接受及批評等途徑,以期完善自我人格結構及其價值觀。工匠精神社會化傳承不僅創(chuàng)生了有益的正向社會化的工匠文化,也產(chǎn)生了一種反向社會化的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社會化;傳承路徑;文化;心理

    目前,由于國家議程的積極推動以及民眾的持續(xù)關注,“工匠精神”作為一個曾經(jīng)相對沉寂的文化范疇儼然呈現(xiàn)繁榮之勢,并日趨成為學界較為活躍的研究對象。盡管人們試圖從文化、藝術、制度、歷史、時空等多個維度描述、闡釋與反思工匠精神的諸多問題向度,愈發(fā)顯示出人們對工匠精神傳承與需要的呼聲日漸高漲。但目前學界對此研究較少涉獵文化心理學視角下的工匠精神傳承,問題的復雜性還在于工匠精神的傳承既是一種工匠文化的傳承,又是一種持續(xù)社會化心理活動行為。因此,在本質上,工匠精神的傳承問題就是工匠文化的社會化問題,它又指向工匠精神的“外化”與“內化”這兩個較為復雜的心理結構的文化塑造過程;在此過程中,又關聯(lián)到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心理機能與意識形態(tài)在內的心理學內容向度。由此觀之,工匠精神的傳承問題有較寬的文化學研究視域及心理學闡釋空間。抑或說,作為心理特質的工匠精神傳承問題,文化學者有責任闡明它在心理學維度上的運行邏輯及其發(fā)生機理,以期工匠精神社會化傳承的解讀朝向文化心理學邁進。

    一、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在馬克思主義人學視野下,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過渡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而“社會化”就是通過各種文化建構出來的一種終生持續(xù)性行為。因此,在本質上,工匠精神的社會化行為就是自然人通過社會文化構造,以期望獲取工匠精神價值行為與思想規(guī)范,其目的主要來自人的社會存在、社會需要以及發(fā)展等方面的客觀需求。換言之,工匠精神的社會化是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在這個過程中,個體通過體驗、學習與傳承工匠精神,從而獲取工匠的行為價值觀、思想道德操守、職業(yè)行業(yè)規(guī)范、理想人格魅力等特質文化,并積極反作用于社會。

    就廣義文化概念而言,工匠文化包括工匠創(chuàng)物(物質表層)、工匠手作(行為淺層)、工匠制度(制度中層)和工匠精神(精神深層)等內容指向。其中,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理論的核心,它包括工匠心理與工匠意識形態(tài)兩部分內容。在心理層面,工匠借助“專注”“持久”“嚴謹”“細膩”“精益求精”“堅守”“不急不躁”“精致”“敬業(yè)”等心理品質完成創(chuàng)物行為,這些工匠心理品質的聚集便構成了工匠精神文化??梢姡そ车男睦砘顒又苯赢a(chǎn)生與構造了工匠文化。在此,工匠特有的心理品質不僅能穩(wěn)定自我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行為規(guī)范,還能提升工匠自我的價值取向與理想人格,進而進一步完善工匠自我以及他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結構。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工匠的價值觀、思想、觀點、觀念、準則、規(guī)范、理想等聚合成工匠的意識形態(tài)聚合體,而諸多工匠的意識形態(tài)的聚合就形成一種具有現(xiàn)實性與獨立性的工匠精神文化。簡言之,精神文化是工匠行為的心理特質經(jīng)驗化表述;同時又是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出現(xiàn),并通過社會化過程塑造出新的心理文化。工匠精神所蘊含的工匠行為、工匠心理和工匠文化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直接昭示出一種可能的被稱之為“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出場。

    文化心理學(Cultural Psychology)是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種較為新興與活躍的心理學分支學科,它“旨在尋求永在的鑲嵌在意義和背景里的心理”[1],抑或說從文化視角理解行為的心理學意義取向,并將行為與心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普遍性與特異性作為研究己任,尤其是關注文化對心理活動、行為表現(xiàn)的塑造與干預。作為研究對象的工匠精神被納入文化心理學研究視野的合法性理由大致有三:一是“心理學是文化的一部分”[2],工匠精神是工匠的價值文化與心理特質的聚合體,它所呈現(xiàn)的心理與文化、主體與客體、對象與背景等均是文化心理學所關注的核心命題;二是“在社會心理理論中融入文化癥候群”[3]有助于闡釋社會心理與文化之間的某些關聯(lián)性特征,工匠的心理活動與行為表現(xiàn)是通過特定文化建構起來的,進而形成一種工匠精神的價值觀,工匠精神的社會化行為路徑也就是通過工匠文化塑造與干預心理的選擇與定位;三是“文化心理學是人類學與認知科學的一座橋梁?!盵4]同時,文化心理學本身突破了傳統(tǒng)科學心理學的文化盲區(qū),尤其是超越傳統(tǒng)實證研究方法日趨機械化的發(fā)展困境,并能在跨文化比較的視野下闡釋心理與行為的各自異同性。據(jù)此,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擬將采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透視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傳承問題,力圖闡明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傳承路徑及其核心指向,并兼及工匠精神社會化傳承的文化意義,從而在文化與心理的整合視角探工匠精神社會化傳承的心理學向度及其文化邏輯。

    二、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傳承路徑:外化與內化

    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系統(tǒng)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就文化傳承而言,工匠精神的社會化過程就是面向人與社會的文化“控制”與心理“約束”的過程,從而尋求工匠精神的文化信仰與價值觀,并進一步模塑與整合個體的價值觀、行為操守、道德規(guī)范等行為方式和人格特質,以適應社會并積極作用于社會而創(chuàng)生新文化。簡言之,工匠精神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個體的心理及其行為的模塑過程。在此模塑過程中,既要借助外在文化的社會教化,又要注重內在心理的內化與體驗,即工匠精神社會化傳承包含“外化”與“內化”兩種路徑的選擇與定位。

    在外化(Externalization)路徑層面,工匠精神社會化過程就是工匠文化的社會傳播、傳遞與體現(xiàn)過程。在此過程中,工匠精神的社會化主要以家庭、社會、高校以及媒介等宏觀文化環(huán)境為載體,并借助心理學展開工匠精神文化的持續(xù)傳承與增長。因為在宏觀層面,“心理學是激發(fā)和引導社會行為的主觀過程,是文化的主觀方面。所以,心理學與宏觀文化因素必然是具有一致性的?!盵5]這也是選擇宏觀的外在文化傳承工匠精神的合法基礎與理論支撐。

    在工匠精神傳承的外化路徑選擇上,營造工匠精神傳承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極其重要,特別是家庭文化環(huán)境、學校文化環(huán)境以及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整合建構與積極培育。家庭是心理模塑的基礎因素之一,是社會化互動的紐帶與關節(jié)點,具有很強的限制性與實時性。[6]一般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前期是心理發(fā)展的“非常期”,它處于社會化過程中的基礎層;另外,兒童期也是早期文化心理形成以及社會化的“強化期”,它處于社會化過程中的加強期。由于個體的學前期與兒童期主要以家庭為主軸的實時性文化教育,它對于個體的社會化進程具有前期限制性作用,特別是在建構人的思想、價值以及調節(jié)個體的心理機能增長等層面具有顯著的基礎性作用。因此,寓工匠精神于家庭文化教育以及營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家庭文化環(huán)境是工匠精神傳承最為有力的基礎路徑。譬如培養(yǎng)兒童的手作行為欲望及其手作行為的步驟性、嚴謹性與秩序性就顯得特別重要。應當著力培養(yǎng)兒童的感知、信念等心理機能,進而有效地調節(jié)兒童心理機能的成長與發(fā)展。這些心理機能的培養(yǎng)對于兒童進入“預期社會化”的青春期發(fā)展起到極其重要的前提條件與決定因素,因為兒童在家庭有了一定的精神文化體驗與學習的基礎,在他們步入學校環(huán)境之后,便擁有了模塑自我心理的原初動機與欲望,也期望通過個人行為感受到文化自我的存在價值。就是說,家庭文化因素是建構個體心理原發(fā)動力。另外,優(yōu)化校園外在文化環(huán)境對于傳承工匠精神也尤為重要,抑或說校園文化環(huán)境是著力培養(yǎng)“匠二代”工匠精神的有效空間場,也是協(xié)調文化與心理之間合理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當成群的接受工匠精神的“匠二代”走向社會,他們用自己的文化信仰、工匠性的價值觀以及人格魅力又影響了周圍人,從而在文化心理上發(fā)揮改造舊文化與創(chuàng)造新文化的榜樣與示范??梢姡凹彝ァ獙W?!鐣钡墓そ尘駛鞒惺且粋€復雜的有機整體,不可斷然決裂與隔離地傳承工匠精神,系統(tǒng)性與整體性的營造家庭、學校與社會的文化環(huán)境對于工匠精神的外化傳承作用至關重要。只有通過在這個宏觀場域內的社會化行為塑造以及心理機能的積極培育,并使得這些心理機能積極介入社會,進而實現(xiàn)工匠精神的有效社會化。

    在文化心理學視野下,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傳承更為具體和富于啟發(fā)性的路徑當數(shù)“文化產(chǎn)品”的開發(fā)與設計。西方學者Hammack,P.L.認為:“文化心理學的框架重點是大敘述(master narratives)與身份的個人敘事之間的關系?!盵7]可見,文化心理學與工匠手作的文化產(chǎn)品在敘事結構框架上極其相似。在工匠創(chuàng)造層面,工匠手作產(chǎn)品就是工匠精神及其思想的外化的敘事產(chǎn)物。因為,“心理能引導著文化行為?!盵8]同時,手作產(chǎn)品也是工匠個人價值觀與外在社會文化語境之間契合的敘事產(chǎn)物。抑或說,工匠的文化產(chǎn)品不僅是個人敘事產(chǎn)品,還是借助社會大語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符號。工匠精神可視為社會文化的直接反映、體現(xiàn)與傳達。作為工匠的文化產(chǎn)品既可呈現(xiàn)出社會文化因素對工匠精神傳承的激發(fā)、支持和規(guī)定,又能揭示出社會文化因素建構工匠精神的動力原理。為此,文化產(chǎn)品在工匠精神社會化過程中的起到最為直接的模塑人的心理及其思想的作用,這給“文化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提出了非常嚴格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與道德倫理要求。在這一點上,明代黃大成所著的《髹飾錄》[9]有過精準的描述,他認為髹漆的行為規(guī)范與道德倫理在于“三法”“二戒”“四失”“三病”等維度,這些“規(guī)約”或“倫理”的要求是對工匠精神的最好表述與傳達。具體地說,在文化產(chǎn)品設計層面,工匠行為要遵循“巧法造化”“質則人身”“文象陰陽”之法規(guī);在文化產(chǎn)品形式裝飾上,工匠得戒除“淫巧蕩心”“行濫奪目”之濫飾;在行為觀念上,工匠不可有“制度不中(不鬻市)”“工過不改(是為過)”“器成不?。ú恢液??)”“倦怠不力(不可雕)”之失范;在心理以及行為技巧上,工匠謹防“獨巧不傳”“巧趣不貫”“文采不適”之病理。黃氏對髹漆工匠行為與倫理規(guī)范的約定不僅顯示“文化產(chǎn)品”是由工匠精神文化構造而成,還顯示出文化產(chǎn)品符號所彰顯的心理文化特質對于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傳承具有潛在的推進作用。

    從文化類型上看,文化包括有形的文化與無形的文化,產(chǎn)品是工匠文化傳播的有形載體,也是工匠精神傳達與增長的有效途徑。文化產(chǎn)品是工匠文化與工匠心理相結合的特殊產(chǎn)物,既能反映工匠及其社會文化特征,也可反映工匠行為及其心理的偏向。因此,作為心理文化元素的工匠精神可以通過文化產(chǎn)品來集中體現(xiàn)、表達與傳遞。在理論上,工匠的文化產(chǎn)品既可以昭示文化間(Between-culture)性或文化內(Within-culture)的差異性, 又可以反映出跨文化(Cross-culture)的差異性或用來顯示文化本身的特征以及反映人們的心理特點。[10]因此,文化產(chǎn)品不僅是工匠文化自身的行為結果的符號化產(chǎn)物,也是不同文化交叉相互作用而生成的結果?;蛘哒f,文化產(chǎn)品的設計與制造過程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社會化行為??梢?,作為使用和消費的文化產(chǎn)品在傳遞與增長工匠精神,也不斷地通過心理內化或社會化途徑穩(wěn)定成特定的文化價值觀。由此觀之,文化產(chǎn)品在工匠精神的社會化中肩負重要的使命。為此,文化產(chǎn)品的設計與制造在“勞動之美”“心靈之美”“藝術之美”“敘事之美”等文化心理的塑造上十分關鍵。抑或說,工匠創(chuàng)造的產(chǎn)品要體現(xiàn)自身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心靈的富足者、藝術的傳承者和時代的敘事者。唯有如此,文化產(chǎn)品創(chuàng)造者才能為工匠精神的社會化提供文化基礎與心理力量。

    值得討論的是,植入工匠精神于媒體傳播,在文化媒體的教化下體驗工匠精神的價值、信念與理想,也是工匠精神社會化路徑的有效選擇。因為,媒介的文化傳播具有超強的文化構型與知識重組的能力。譬如工匠、傳統(tǒng)文化、工匠精神等這些即將失落的社會文化詞語,一旦社會媒體介入其中以“新聞化”或“敘述化”等集中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時,這些詞語或現(xiàn)象立刻構形成為公共話題,并喚醒公眾的普遍化知識認同以及賦予人們學習的權力,迫使該問題朝向有利于解決的方向邁進。近年來,“工匠精神”話語被國家政治議程提及后,社會媒體便急速傳播相關文化,特別是新聞、報紙、客戶端以及微信等媒體的廣泛傳播,這應當夠喚醒了沉睡已久的“工匠精神”文化,并引起普通公眾的高度關注以及學界的介入討論??梢哉J為,傳媒在知識喚醒與范式構型的能力上是巨大的,并影響歷史事件及其現(xiàn)象的發(fā)展進程。當然,這個進程除了取決于社會對它所采取的何種傳播立場及其敘事策略,還取決于傳媒社會化路徑的選擇與定位。

    在內化(Internalization)路徑層面,工匠精神的社會化過程是工匠文化的自我內化過程,“同化”“順應”“整合”等是工匠精神內化過程完成的基本心理機制。個體認知結構在接納、過濾與整合外部工匠文化刺激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同化過程,認知結構自身也在順應中發(fā)生結構性變化。盡管大部分人的個性及其認知結構有基因進化決定了一部分,但社會化過程可以塑造它在特定的個性方向,通過行為或鼓勵特定的文化信念和信仰態(tài)度,以及有選擇性地提供社會化經(jīng)驗,對于個體的個性與認知結構的后天教化是必要的。因此,在個性與人格形成過程中,內化式的社會化途徑極為重要。

    工匠精神社會化傳承的“內化”路徑首先莫過于個體的持續(xù)性終生學習,進而達到“自我同一性”之目的。在心理學層面看,“自我同一性”水平來自于自我態(tài)度體系的完美程度。因此,工匠精神的社會化過程是要依賴個體持續(xù)化的學習過程,在學習工匠知識及其精神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工匠知識與手作能力,并在心理上以價值觀念的形式建構出相對穩(wěn)定的認知結構及價值態(tài)度。對此,個人樹立終生持續(xù)性的學習態(tài)度極為重要。因為個體的認知結構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變化的能力系統(tǒng),只有在不斷地學習中才能適應、支持與順應社會的發(fā)展,從而才能解決新問題與創(chuàng)造新知識。只要個人在持續(xù)的工匠文化的學習過程中,就能不斷地激化與發(fā)現(xiàn)個體的認知結構與外在工匠精神的矛盾性或差異性,從而在優(yōu)勢文化配置中不斷優(yōu)化主體的認知結構,進而形成工匠精神支配下的行為規(guī)范與道德準則。

    同時,個體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中實現(xiàn)內化或同化,這也是行之有效的工匠精神社會化的傳承路徑。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與實時性,并具有豐富的社會延展性偏向。就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內容而言,它包括行為社會化、角色社會化、態(tài)度社會化、道德社會化、觀念社會化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的社會化。因此,對于如此內容廣泛的工匠精神社會化路徑的選擇與定位,必然要建基立廣闊的社會實踐領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必然是工匠精神社會化路徑的科學選擇。在本質上,社會實踐是社會化的終極途徑,并在文化適應中實現(xiàn)人的社會化存在以及發(fā)展的客觀需要。所謂“文化適應”,就是指“由個體組成的具有不同文化的兩群體間,發(fā)生持續(xù)直接的文化接觸,從而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盵11]作為工匠精神文化被社會實踐的人們通過職業(yè)化行為活動,進而獲得工匠精神的價值觀、操守、規(guī)范等行為方式與人格特征后,個體就在這樣的社會化過程中適應社會并積極作用于社會。根據(jù)Lee S K, Sobal J等在韓裔美國人的比較研究中提出了文化適應的整合(Integration)與同化(Assimilation)理論[12],社會文化就是一個職業(yè)化分工很細的實踐活動現(xiàn)象,個體通過社會實踐整合或同化適應文化發(fā)展的先進部分;相反則分離或邊緣一些不適應文化發(fā)展的糟粕部分。進一步地說,在整合層面,社會實踐個體既注重自我文化品格的“保護”與“矜持”,也試圖沖破自我文化“接納”與“認同”那些與自我文化相適用的新文化。在同化層面,當社會實踐個體不愿意保持或意欲改變已有舊文化的時候,傳統(tǒng)文化在新文化的改造與演進中就實現(xiàn)了一次進步與發(fā)展。因此,就工匠精神的社會化而言,它就是一次文化的整合或同化過程?;蛘哒f,它就是依賴職業(yè)實踐介入工匠精神的文化適應,在內化自我人格思想以及價值觀中實現(xiàn)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尤其是在社會實踐與行為規(guī)范中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心理以及人格邁進理想化的文化適應區(qū)。

    學會手作體驗,以期富足心靈與“人格涵化”,也是必要的工匠精神社會化路徑的內化選擇。在本質上,工匠精神是一種手作精神,也是一種人文情懷。因此,工匠精神的內化過程必然建立于個體的手作基礎之上,以期在親在的行為活動中持有精神文化體驗,并在漸進的行為模塑過程中尋求生活的意義,在“物我兩忘”中達到身心合一,在一絲不茍的行為中追求產(chǎn)品的完美,進而富足與涵化自我人格。從文化視角看,手作文化在富足心靈上具有很強的優(yōu)勢特征:(1)手是心的最聽話的“仆人”,心也是手最公正的“裁判”。手藝人的手與心是合一的,并在一絲不茍、不怕寂寞中實現(xiàn)人手的對話;(2)工匠的手作心理是在手作過程中建構“嚴謹”“細心”“嚴格”“持久”“慢作”“重復”“精致”等特質文化,工匠精神的內化只有依賴手作才能完美的進行;(3)工匠借助手的感知、動作、角色等指向調節(jié)心理功能以及心理表達,從而實現(xiàn)工匠的行為價值與理想目標。上述種種手作文化的心理優(yōu)勢特征為工匠精神的內化提供理論依據(jù)。

    總而言之,工匠精神傳承主要依賴“外化”與“內化”兩種路徑,實施工匠文化的社會化發(fā)展與演進,“外化”路徑賦予了工匠精神社會化傳承的文化外力,“內化”路徑給予了工匠精神社會化傳承的心理內力。

    三、工匠精神社會化傳承核心:心理機能與意識形態(tài)

    從心理學層面看,工匠精神是存在內心的一種不可見的暗能量。由于工匠精神的社會化最終是指向個體行為規(guī)范的模塑,因此,“行為規(guī)范”是工匠精神社會化的核心指向,而行為規(guī)范又來自于個體的心理機能與意識形態(tài)的暗能量。因此,工匠精神社會化路徑必然依賴心理機能與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內容建設。

    在心理機能層面,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就是通過認知優(yōu)化、情感培育、角色獲得、信念養(yǎng)成、價值認同等實現(xiàn)高級心理品格的整體完形。在文化心理學層面,“心理發(fā)展是一個開放的,文化介導的過程(culturally mediated process)。”[13]因此,工匠精神文化的社會化傳承對個體的心理發(fā)展起到“介導性”作用。

    第一,認知優(yōu)化。文化對認知以及思維方式的影響是心理學界的普遍共識,而作為文化形態(tài)的工匠精神對認知方式的干預、配置與優(yōu)化同樣存在。因此,從認知層面看,工匠精神的社會化構成是以認知優(yōu)化為起點的。無論是社會環(huán)境文化營造對工匠精神社會化植入,還是通過產(chǎn)品美學傳達工匠精神。認知優(yōu)化是工匠精神獲取的基礎手段,也是工匠精神社會化的首要目的。

    第二,情感培育。認知是產(chǎn)生情感的前提條件和決定因素,但僅有認知還無法持續(xù)地培育特定的情感,情感培育也是工匠精神社會化的必要途徑,文化是建構與培育工匠精神及其行為的有效方法。工匠精神文化只有通過個體的行為方能體現(xiàn)自身存在的意義,進而在此基礎上塑造特定的工匠文化心理與情感。

    第三,角色獲得。個體對工匠行為有了初步的認知與情感之后,便能站在工匠或他人的立場上考慮、體驗與反思別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期望與態(tài)度,進而在心理上獲得自身的社會角色。于是,在接受與內化工匠精神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影響他人的信仰、價值以及精神,并進一步地通過工匠精神的社會化進行角色調整或再社會化,從而產(chǎn)生較穩(wěn)定的價值信念。

    第四,信念養(yǎng)成。心理學研究認為,接受性信念是可以依賴控制性行為訓練獲得的。事實上,社會化就是一個控制與約束的行為過程。這就是說,工匠精神的信念養(yǎng)成是可以依賴社會化路徑來實現(xiàn)的。根據(jù)工匠精神的文化特質分析,對其信念的養(yǎng)成主要在于工匠精神的生產(chǎn)性、公共性和社會性等三個基本維度。生產(chǎn)性信念指向工匠生產(chǎn)中所生成的“嚴謹”“樂觀”“精益求精”等文化信念;公共性信念指向工匠產(chǎn)品的“大眾性”“集體性”“公有性”等文化信念;社會性信念指向工匠文化是工匠與社會互相作用的結果,體現(xiàn)出工匠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這些工匠文化信念的養(yǎng)成不僅能提升個體的社會化價值信念,還能反哺社會并積極作用于社會文化創(chuàng)造。

    第五,價值認同。個體通過認知優(yōu)化、情感培育、角色獲得、信念養(yǎng)成等環(huán)節(jié)的社會化規(guī)程之后,在心理觀念上最終模塑成一種與他人共享、相互認可的價值,即價值認同。作為工匠精神的價值認同,主要是指向本體價值的認同。因為工匠精神在本質上是一種本體的人文價值。工匠精神社會化的核心就是對工匠精神的傳遞與內化,進而獲得一種價值認同。因此,工匠精神的價值認同是考察工匠精神社會化路徑有效性因素。

    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工匠精神的社會化主要依賴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建構、社會傳播、文化接受及批評等途徑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的完整建設。

    第一,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建構。工匠精神所蘊含的“價值觀”“信仰”“理念”“思想”等意識形態(tài)是工匠精神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對其采取科學的理論化的總結與歸納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工匠精神社會化的有效性關鍵在于這些意識形態(tài)的科學化與理論化。抑或說,這些工匠精神的意識形態(tài)是否適應社會實踐,是否是與時俱進的意識形態(tài),是否是科學地反映現(xiàn)實及其需要,是否具有普適性或符合時代的精神期待,這些都是工匠精神意識形態(tài)理論建構的內容,也是工匠精神社會化所要關注的理論形態(tài)要素。

    第二,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傳播。工匠精神的意識形態(tài)文化傳播是工匠精神社會化的一種有效終端,即借助新聞、報紙、網(wǎng)絡、客戶端等媒介廣泛傳播工匠文化,宣揚工匠精神。因為,媒介傳播具有文化構形與文化教育的實際功能,尤其是在可視化的新媒體傳播中,工匠的意識形態(tài)傳播更具有“植入”與“灌注”的效果。

    第三,意識形態(tài)文化的接受與批評。任何文化的傳播并非完全的正向接受與采納,工匠精神文化的社會化同樣也有接受與批判的問題向度。公眾對文化的接受是有選擇性的,也存在批判與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價值文化。因此,工匠精神的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建構與文化傳播要注意與時俱進,特別是要貼近生活現(xiàn)實,更要注意理論的可視化以及適當?shù)奈谋疽曈X轉換,以求達到在可接受性中傳播工匠精神。

    四、余論:工匠精神社會化傳承的文化意義

    通過上述的分析發(fā)現(xiàn),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傳承是一種復雜的文化心理學現(xiàn)象,它關涉到外在社會文化的“外化”建設與“內化”營構,并在同化與整合中實現(xiàn)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傳承;同時,也關涉到內在心理機能與意識形態(tài)的積極培育與建構,以期在內化與順應中實現(xiàn)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傳承。但就終極意義而言,工匠精神社會化傳承的最終目標乃是培育、獲得與創(chuàng)生新文化,這些新文化大致包括工匠精神的社會化文化與反向社會化文化。

    在社會化層面,工匠精神的社會化傳承不僅使得工匠文化得以延續(xù)與傳播,還使得公眾在學習與傳承工匠文化的過程體驗到了工匠精神,并在外化與內化的社會化傳承路徑中模塑自己的心理機能與意識形態(tài),尤其是在角色獲得、態(tài)度形成、道德規(guī)范、人格發(fā)展等方面,從而使個體獲得豐富的工匠文化及其創(chuàng)造的動力,進而為創(chuàng)生新文化提供優(yōu)秀的價值觀、行為規(guī)范以及人格修養(yǎng)。

    在反向社會化層面,工匠精神文化的獲得又能借助同化與隔離等路徑實現(xiàn)文化反哺,即公眾在工匠精神社會化過程中汲取到的工匠精神文化營養(yǎng)之后,通過同化、順化與整合等心理優(yōu)化程序養(yǎng)成了優(yōu)勢工匠文化精神,再適應社會文化發(fā)展,并積極反哺社會文化創(chuàng)造。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伴隨社會文化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反向社會化是文化傳承模式“倒置”的一種特有現(xiàn)象,也是緩解社會文化的代際危機的有效手段與策略。

    簡言之,成功的工匠精神社會化傳承不僅創(chuàng)生了有益于社會發(fā)展的社會化文化,也產(chǎn)生了有益于社會發(fā)展的反向社會化文化,它們在順化與倒置中共同得益于社會朝向可持續(xù)化的健康發(fā)展之路邁進。

    [1]R.A.Shweder.Cultural Psychology:What is i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3.

    [2]Ratner C. Cultural Psychology (General)[M]. Springer US, 2012.

    [3]Harry C.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J].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3, 2(1):127.

    [4]Fryberg S A. Cultural Psychology as a Bridge between Anthrop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J]. 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 2012, 4(3):437.

    [5](美)卡爾·拉特納著,王波、丁紫瑄譯.基于宏觀文化心理學視角的心理能力研究[J].學術月刊,2014,12:51.

    [6]Lee G R. Family, 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2000, 62(1).

    [7]Hammack, P.L. Narrative and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of identity.[J].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8, 譯,學術月刊,2014,12:51.

    [8]Ratner C. Cultural psychology,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indigenous psychology. [J]. 2008:1.

    [9]王世襄.髹飾錄解說[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3:28-29.

    [10]參見豐怡 等.文化產(chǎn)品研究——文化心理學的獨特視角[J].心理科學進展,2013(2):329

    [11]Salant T, Lauderdale D S. Measuring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acculturation and health in Asian immigrant populations [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3,57(1):71-90.

    [12]Lee S K, Sobal J, Frongillo E A.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Acculturation the Case of Korean Americans[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5,7(34):282-296.

    [13]Miller J G. Cultural Psychology: Implications for Basic Psychological Theory [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9,10(2):85.

    J0-03

    A

    1008-9675(2017)06-0001-05

    2017-09-06

    李硯祖(1954-),男,江蘇泰興人,江蘇師范大學特聘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設計歷史與理論等。

    潘天波(1969-),男,安徽無為人,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工藝文化史。

    ( 責任編輯:夏燕靖)

    猜你喜歡
    內化社會化心理學
    升華內化
    熊蜂可以進行社會化學習
    牽手校外,堅持少先隊社會化
    少先隊活動(2021年5期)2021-07-22 08:59:48
    激活中隊活力,內化少先隊員組織歸屬感
    少先隊活動(2020年8期)2020-09-11 06:42:32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行政權社會化之生成動因闡釋
    德魯大叔內化營銷勝過廣告
    華人時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30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临泽县| 栖霞市| 嘉定区| 文水县| 富裕县| 建宁县| 威信县| 赫章县| 晋州市| 赞皇县| 阜南县| 吉隆县| 铜鼓县| 无为县| 丹东市| 汾西县| 施秉县| 宁安市| 如东县| 新安县| 金乡县| 阜城县| 驻马店市| 丰都县| 遵义县| 江永县| 彭州市| 额尔古纳市| 沾化县| 永吉县| 永定县| 潞西市| 织金县| 格尔木市| 连城县| 武邑县| 陕西省| 太白县| 德令哈市| 香河县| 乌鲁木齐市|